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具有时滞的不确定关联大系统,研究了状态反馈控制器的设计问题。当时滞常数未知时,给出了对时滞参数的自适应控制方案。建立了可由线性矩阵不等式(LMI)表示的镇定条件。最后给出了仿真实例以说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具有状态时滞线性系统对时滞参数的自适应控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存在状态时滞的线性时滞系统, 研究了无记忆与带记忆的复合状态反馈控制器的设计问题, 当滞后常数不能精确已知时, 首次提出了对时滞参数的自适应控制方案, 通过解相应的线性矩阵不等式 (LMI)即能求得满足设计要求的对时滞参数自适应控制器. 最后给出了仿真实例以说明结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4.
王天成  魏新江 《控制与决策》2006,21(11):1307-1311
研究了一类带有时滞的不确定奇异系统的H∞控制问题.利用Lyapunov泛函方法和线性矩阵不等式工具,得到闭环系统正则、渐近稳定且具有H∞范数界的时滞相关充分条件.基于相应的线性矩阵不等式可行解。给出奇异系统的H∞控制律.最后的数值例子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时滞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而又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研究时滞现象,对于解决工程中的时延问题、提高控制系统性能,有具体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针对时滞信息完全未知的线性时滞系统,研究了带记忆状态反馈控制问题.通过设计出记忆尺度的自适应律,并将记忆尺度引入稳定性判据中,得到实时变化的反馈增益,从而更好地实现了对系统的控制.自适应控制器可以直接通过求解线性矩阵不等式而得到.最后通过仿真示例验证了所给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不确定奇异时滞系统的时滞相关型鲁棒弹性控制器设计问题.在一个关于标称奇异时滞系统的新的时滞相关型稳定性判据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新的有界实引理(BRL:bounded real lemma);基于此给出了时滞相关型鲁棒弹性控制器存在的充分性条件,最后通过数值算例说明本文结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时变不确定奇异时滞系统的时滞相关H∞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一类含有时变时滞的不确定奇异系统的H∞控制问题,采用Lyapunov泛函方法和线性矩阵不等式(LMI)工具,给出闭环系统正则、渐近稳定且具有范数界的时滞相关充分条件;通过求解相应的线性矩阵不等式,得到奇异系统的H∞控制律。与已有结论相比,该方法无需模型变换。数值算例说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一类同时具有状态和输入时滞的不确定广义系统, 研究其鲁棒预测控制问题, 给出了鲁棒预测控制器的综合方法. 运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 近似求解无穷时域二次性能指标优化问题, 从而得到鲁棒预测控制器存在的充分条件和显式表达式. 证明了优化问题在初始时刻的可行解, 可以保证广义闭环时滞系统是渐近稳定且正则无脉冲的. 仿真算例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非线性模糊时滞系统鲁棒自适应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新江  杨卫国  井元伟 《控制与决策》2004,19(12):1354-1358
研究一类基于模糊T-S模型的非线性时滞系统鲁棒镇定问题.基于记忆型状态反馈策略,首先给出由T-S模糊模型描述的非线性时滞系统在时滞精确已知情况下的鲁棒镇定准则;然后给出非线性时滞系统在时滞未知情况下的鲁棒自适应控制策略.所设计的控制器可确保闭环系统渐近稳定,且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最后通过仿真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对存在状态时滞的线性时滞系统,给出符合分离性原理的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形式,当时滞参数不能精确已知时,给出基于观测器的关于时滞参数的自适应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设计方案,通过求解两个相应的Riccati型矩阵不等式即可求得满足设计要求的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及关于时滞参数的自适应律,且控制器的存在性与时滞参数精确已知时相同.最后给出了一个应用仿真示例.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一类Lurie时滞广义系统的H∞控制问题.以矩阵不等式形式给出了保证闭环系统正则、无脉冲、全局一致渐近稳定且具有给定性能的时滞相关充分条件.进一步,以非凸约束下的线性矩阵不等式(LMIs)的可行解给出了状态反馈控制律设计方法.仿真算例表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the problem of dissipative control for a class of singular time-delay systems with actuator saturation via state feedback and output feedback. First, by tuning the Wirtinger-based integral and the double integral inequality, a sufficient condition is derived to guarantee that the singular time-delay system is regular, impulse free, asymptotically stable and strictly (Q,S,R)-dissipative. Then, based on the derived condition, and applying linear matrix inequality techniques, the dissipative state feedback and output feedback controller are synthesised. Moreover, the maximal estimate of the domain of attraction is proposed by an optimisation problem. Finally, some simulation examples are provided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obtained theoretic results.  相似文献   

13.
14.
时滞模糊奇异摄动系统的H2次优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入了时滞模糊奇异摄动模型.这里模糊规则后件为线性时滞奇异摄动模型,整个系统的动力学由各规则后件的线性动力学通过隶属函数插值得到,从而形成一类非线性时滞奇异摄动系统.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H2控制器设计方法可以归结为求解一组线性矩阵不等式,该组条件与小参数无关,故较好地回避了数值求解的病态问题.最后给出了仿真实例.  相似文献   

15.
16.
时变不确定离散时滞系统的H鲁棒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一类线性不确定离散时滞系统的H鲁棒控制问题,其时变不确定项是范数有界的,但无需满足匹配条件.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 (LMI)方法,得到了可H鲁棒镇定的一个充分条件.通过求解一个特定的线性矩阵不等式,即可获得H状态反馈控制器.具体算例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在同时考虑系统矩阵参数不确定性和控制器不确定性对系统性能影响的前提下,研究了一类基于观测器的不确定广义时滞系统的弹性保成本控制问题.基于Lvapunov稳定性理论,通过构造广义Lyapunov函数和广义二次性能指标函数,以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形式给出了基于观测器状态反馈的弹性保成本控制器的设计方法.该控制器不仅保证了广义时滞系统是鲁棒稳定而且使其具有相应的性能指标上界.采用一种新方法将系统弹性保成本控制器设计和状态观测器增益矩阵求取转化为两组严格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可行解问题.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issue of reliable load frequency control design of an uncertain multi-area power system with constant time delays and disturbances via non-fragile sampled-data control approach. In particular, the parameter uncertainties are assumed to be randomly occurring which are described by the Bernoulli distributed sequences. By constructing a suitable Lyapunov–Krasovskii functional together with Wirtinger-based inequality, a new set of sufficient conditions in terms of linear matrix inequalities is obtained to ensure the asymptotic stability and extended dissipativity of the multi-area power system not only when all actuators are operational, but also in case of some actuator failures. Finally, simulation results are conducted to valid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control design techniq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