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吐哈盆地鲁克沁弧形带油气成藏条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通过对吐哈盆地鲁克沁弧形带的构造演化、储集层展布及孔隙演变、油源对比、成藏期、稠油稠变机理等方面的分析,认为吐玉克稠油油田形成于早侏罗世,并具有良好的构造条件和储集条件;原油稠变原因除与二叠系烃源岩在低熟期生排的原油本身就比较粘稠有关以外,更重要的是与厌氧细菌降解和轻质组分散失有关。指出鲁克沁弧形带是吐哈盆地前侏罗系稠油和稀油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2.
鲁克沁构造带二叠系稠油油藏特征与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克沁构造带二叠系梧桐沟组稠油油藏的勘探突破,证实了该区为多层系油气富集带,勘探层系的重点由三叠系克拉玛依组向二叠系拓展,油气藏类型由构造型向岩性-地层油气藏转变。研究表明,梧桐沟组稠油油藏为斜坡背景上的岩性-地层油藏,局部受断块控制,主力含油层为Ⅰ砂层组和Ⅲ砂层组,油气成藏受控于低凸起和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印支期古凸起控制着油气的运移方向,切割至深部烃源岩的深大断层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分布范围控制了油藏的规模。围绕鲁西、库木低凸起寻找大型扇三角洲砂体,是下一步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鲁克沁鼻隆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克沁鼻隆带是一个自印支期以来继承性古隆起,喜山期构造格局定型,为多油源、多层系含油、多类型油藏共生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研究分析了鲁克沁鼻隆带油气成藏期次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成藏的关键期是早燕山期和晚喜山期;古构造影响着油气运秽的方向和分布,断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4.
吐哈盆地鲁克沁构造带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油气运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鲁克沁构造带储集层含油砂岩石英颗粒裂纹中存在两种类型的有机包裹体。第一类为大小不等、褐黄色、发黄色荧光、分不出气液相的纯液态烃包裹体,温度86~118℃;第二类主要为气相占10%~30%,透明无色或浅黄色、发褐黄色荧光的气液两相有机包裹体,温度113~157℃两组类型的有机包裹体反映出该区存在两期油气注入,第一期原油注入发生于早燕山运动期,成熟度相对较低;第二期原油注入为燕山运动中期,成熟度相对较高。两期油源构来自台北凹陷上二叠统。原油主要以油相及油、水混合相由西北向东南运聚成藏,运移过程中原油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稠化,源岩较低演化阶段成烃及构造带持续的隆升背景是导致原油稠化的主要原因,稠变时期主要为中、晚侏罗世。  相似文献   

5.
吐哈盆地鲁克沁构造带,是一个亿吨级的稠油聚集带。其含油层位从发现伊始就莫衷一是,勘探生产采纳了将其划归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上段(克二段)的意见。我们认为这一方案不完全符合陆相盆地地层划分原则,尤其是孢粉地层学的局限性未予以足够重视。其划分依据值得商榷。通过对几个典型孢粉化石的演化、迁徙和生境的探析,认为油层段归属为上三叠统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6.
吐哈盆地鲁克沁构造带断层封堵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鲁克沁构造带进行了断层封闭性研究,发现该构造带现今状态下北东方向断层受挤压强烈,断层封闭性好,而北西方向断层封闭性相对比较差,成藏期恰好相反。成藏期断层的封堵差异性决定了油气分布的总体态势,而现今断层的封闭性特征对油气的保存以及油柱高度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最后,对控油断层进行了封闭性模糊综合评价。认为本区断块圈闭的有效性差,不具备大规模聚集稀油的条件,但对稠变到一定程度的稠油能起较好的封堵作用。  相似文献   

7.
吐哈盆地鲁克沁构造带稠油降解特征及稠变机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鲁克沁构造带原油密度大、粘度高,但降解程度相对较低,多属于中、低降解程度原油。古构造背景、断层发育程度及油藏内部连通性直接控制着不同区块原油的降解程度,呈现东强西弱、上油组降解程度强而下油组降解程度较弱的特点。源岩低、中演化阶段生烃及成藏后期持续的浅埋,造成原油轻质组分散失、生物降解等,是本区原油稠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红山嘴地区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重要的油气聚集区.经过多年的油气勘探,在该区三叠系地层中已发现多个油藏,但是该区地质条件复杂,影响油气成藏的因素较多.在对红山嘴地区油气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2个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断裂时油气运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沉积岩相控制着油气藏的规模和分布.通过主控因素研究.提出了红山嘴地区三叠系地层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地吐哈盆地鲁克沁构造带流体包裹体和地层水化学成分以及油气运移和聚集条件条件:认为①鲁克沁构造带流体地球化学演化表现为:从古至今封存条件变好,现今地层水经历了相对干古流更为强烈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地层水矿化度和各种主要化学组分的含量增大,封闭条件比古流体更好。吐玉克区块的古流体经历了相对较强的蒸发浓缩作用和流体-岩体相互作用,而玉东鲁和鲁克沁区块的古流体大多经受过大气降水的淋滤作用。②鲁克沁构造带流体演化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印支末期-中燕山期,存在两种地下水流,一种为自西北向东南的沉积水流,另一种为自东南向西北的大气淋滤水流,水动力强度较大。第二阶段为燕山晚期-至今,主要表面为沉积水自深部向浅部的侧向和垂向运动,但流体动力强度较小。③地层流体地球化学和流体动力研究进一步证实,鲁克沁构造带油气是从西北向东南方向运移的,既估叠世后期-中侏罗世早世早期边运边降解,中侏罗世中晚期-现今的降解作用减弱,主要表现为油气的保存和调整。  相似文献   

10.
鄯科1井是吐哈盆地台北凹陷首次钻穿三叠系的一口科学探索井,并在三叠系发现了轻质油流。依据鄯科1井的钻后评价成果,从油源对比与烃源岩演化,储层发育特征与次生孔隙形成机理,盖层特征,圈闭演化历史,油气运移方向及通道等多方面分析了鄯深构造三叠系油藏的成藏条件,并指出鄯善弧形带和葡北构造带是台北凹陷深层下一步油气勘探的较有利的区带。  相似文献   

11.
鄯科 1井是吐哈盆地台北凹陷首次钻穿三叠系的一口科学探索井 ,并在三叠系发现了轻质油流。依据鄯科 1井的钻后评价成果 ,从油源对比与烃源岩演化、储层发育特征与次生孔隙形成机理、盖层特征、圈闭演化历史、油气运移方向及通道等多方面分析了鄯深构造三叠系油藏的成藏条件 ,并指出鄯善弧形带和葡北构造带是台北凹陷深层下一步油气勘探的较有利的区带  相似文献   

12.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北部山前带构造样式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台北凹陷北部山前带是吐哈盆地重要的富油气构造带之一.基于地震剖面解释和巳发现油气藏的解剖工作,将山前带地质结构划分为6种构造样式:逆冲叠瓦构造、叠瓦扇构造、对冲构造、冲起构造、前冲构造及双重构造.对构造样武平面展布规律的研究发现,本区受3级不同规模的构造转换带控制,形成了纵向分带、横向分区的构造格局,按照构造变形机制可...  相似文献   

13.
为寻找老区勘探新领域,开展了胜北构造带油气成藏特征研究。在综合分析构造、储层、油气分布及试油试采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胜北构造带喀拉扎组及以浅地层发育调整型常规油气藏,七克台组和三间房组发育低饱和度非常规油气藏”的新认识,并得出“逆冲断裂发育段的背斜、断背斜圈闭为喀拉扎组及以浅地层有利勘探目标,走滑断裂间继承性正向构造背景为三间房组成藏有利区带。以水平井与大型压裂为主导的储层改造和保护工艺技术为该层系非常规油气规模动用的主要研究方向,远砂坝储层精细预测是七克台组自生自储型岩性油藏规模勘探的关键”勘探启示,为该区规模储量发现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近年在中央坳陷边缘斜坡区二叠系上乌尔禾组、三叠系百口泉组连续获得重大油气发现,但盆地中部凹陷区针对该领域的钻探仅2口井获低产而多口井目的层未见油气显示,因此亟需深化该地区的油气成藏认识,明确其主控因素。通过对中部凹陷区成藏条件的分析,结合已钻井成藏分析,明确凹陷区失利井未获油气发现的直接原因为局部“通源断裂”不发育和储层物性差。基于此,建立了凹陷区二叠系—三叠系油气藏“通源断裂”、“优质砂体”二元控藏的下生上储成藏模式。根据“通源断裂”与砂体的配置关系,明确地层超覆背景下的上乌尔禾组、百口泉组低位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岩性油气藏是下步风险勘探的首选领域,有利区面积约3 600 km2;中—下二叠统烃源岩层系内的非常规油气和源外多层系常规油气综合勘探是未来主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5.
吐哈盆地鲁克沁稠油聚集带三叠系稠油主要有两个成藏期,但各成藏期保存条件不一,导致油气稠变方式不同。中侏罗世西山窑期第一成藏期构造带高部位暴露地表,原油遭受地表水影响和严重的生物降解和散失,普遍出现25-降-藿烷;第二成藏期在白垩纪末以后,整个构造带普遍接受沉积,埋藏持续加深,构造活动平稳,但因圈闭类型差,本期成藏原油也发生稠变,主要是以轻组份散失和水溶散失为主,含蜡量相对较高,稠变类型属于运移残留稠油;目前保存的油气主要为第二成藏期聚集。两期稠变油气混合使三叠系油藏原油总体呈现轻微“降解”。据此分析,第二成藏期及其以后,油源条件和油气保存条件好,构造带东部高部位的前侏罗系风化壳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6.
鄯勒构造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规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对成藏地质条件、成藏过程、构造形成和演化、圈闭与烃源的时空配置关系的综合分析,认为控制鄯勒构造带成藏的主控因素是断裂、生储盖的配置、古构造的形态、圈闭与烃源的配置关系,其中断裂是控制成藏的最根本因素,其通过沟通油源、形成圈闭和封堵油气等作用控制油气成藏。通过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期次分析,总结了鄯勒构造带油气成藏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羌塘盆地为青藏高原上面积最大的一个中生代海相残留盆地,以三叠系和侏罗系为主要目的层,迄今为止已发现200多处油气显示和一个古油藏。埋藏史及热演化史分析认为,盆地至少发生过2次油气生成过程,第一次在侏罗纪晚期-白垩纪晚期,第二次在新近纪。盆地发育4套储盖组合,中侏罗统布曲组-夏里组为最有利的组合。通过对盆地油气显示的分析及古油藏解剖,初步认为盆地的油气储盖组合可能主要为自生自储型,后期的保存是最关键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了能早日在六盘山盆地获得工业性油流, 基于野外露头、最新地震、钻井资料以及前人认识, 系统分析了六盘山盆地油气成藏生储盖组合、平面展布及其成藏时空匹配关系。研究表明: 古近系寺口子组砂岩能作为区域性储层, 含石膏层清水营组泥岩可作为区域性盖层, 乃家河-马东山组低成熟度烃源岩是油气成藏的主要地质因素; 油气成藏时空匹配具有良好对应关系, 在埋深较大的构造圈闭区域有可能发现油气藏, 罗川1、黑城和九彩1 是重点研究区域。  相似文献   

19.
针对吐哈再生型前陆盆地北部山前逆冲构造带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的需要,结合山前带不同块体构造发育特征分析与已发现油气藏解剖,提出山前带主要发育以走滑断裂体系为主、逆冲断裂为辅的断裂输导体系和与输导砂体相配置的构造脊2类输导体系,发育2种主控因素各异的油气成藏模式,即有走滑断裂发育的构造块体油气输导体系主要受控于走滑断裂及与其配置的逆冲断裂体系,缺乏走滑断裂发育的构造块体油气运移主要受控于与输导砂体相配置的构造脊。结合已有油气勘探发现过程分析,受走滑断裂控制的构造块体的油气扩展方向为构造高点靠近走滑断裂一侧的低断块,预探方向为逆冲断裂带下盘,油藏主体位于构造高部位;缺乏走滑断裂发育的构造块体油气预探方向主要为逆冲断裂带下盘,油藏主体位于逆冲断裂带下盘靠近生烃洼陷的部位。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揭示巴西桑托斯盆地油气富集规律,指导下一步的油气勘探,结合地震、钻井等基础资料对该盆地油气成藏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裂谷期湖相泥岩是盆地一套优质并广泛分布的主力烃源岩,成熟度整体呈现"东部成熟、西部过熟"的分带特征;2盐下湖相碳酸盐岩层系是盆地主要勘探领域,其中湖相微生物礁藻叠层石灰岩与生屑滩贝壳灰岩是主要的储层类型;3盐岩盖层发育四类构造样式并呈三带展布,从封盖作用上可以划分为西部薄盐-无盐通道区和东部厚盐封闭区;4盆地发育盐下、盐上两大勘探层系,其中盐下勘探层系主要位于东部厚盐封闭区,为盐下生盐下储成藏模式,而盐上勘探层系主要位于西部薄盐-无盐通道区,为盐下生盐上储成藏模式。综合分析认为,盐岩盖层厚度与烃源岩成熟度是该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具体表现为盐岩盖层厚度差异决定油气的成藏层系,而烃源岩成熟度差异决定油气藏类型;东部隆起带外带与中央坳陷带东部的盐下裂谷期勘探层系潜力较大,是未来勘探的2个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