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历经50余年勘探,渤海海域暴露型潜山已获得渤中19-6等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发现,中生界覆盖型潜山一直未取得规模型勘探突破.近年来,针对制约覆盖型潜山勘探的成储和成藏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取得了相关的地质新认识.认识到"垂向顶部差异、横向内幕连续"是大型变质岩潜山优质储集层分布模式,内幕网状裂缝型储层是覆盖型潜山主要储层类型...  相似文献   

2.
渤海海域渤中19-6潜山气藏成藏要素匹配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渤海海域渤中19-6潜山千亿立方米气藏的形成过程,基于大量岩心、薄片、测井及地球化学数据,在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和盆地模拟的手段,对其成藏要素及成藏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1)渤中凹陷沙三段烃源岩生气强度普遍超过50×108 m3/km2,晚期持续供烃为渤中19-6潜山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2)印支期和燕山期构造运动是渤中19-6潜山构造裂缝型储层和潜山圈闭形成的关键时期,并形成了近源断裂输导体系和远源不整合面输导体系;(3)东营组厚层超压泥岩盖层和潜山较弱的晚期构造活动有利于渤中19-6潜山气藏的保存;(4)“生、储、盖、圈、运、保”六大成藏要素的时空匹配,最终导致了渤中19-6潜山千亿立方米大气田的形成。建立了渤中19-6潜山多洼供烃、多向充注、断裂和不整合联合输导的晚期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3.
渤中28-2南油田是黄河口凹陷一个探明储量超过5 000万t的浅层明下段整装优质油田,原油具有高凝固点、高含蜡量、中等胶质与沥青质和低含硫量等特点。成藏分析表明,渤中28-2南油田原油成熟度高,油气主要来自构造围区沙三段烃源岩,沙一段—沙二段烃源岩有少量贡献;沟通烃源岩的走滑调节断裂是渤中28-2南油田油气高效纵向输导通道,该油田成藏期为距今2.6Ma以来,具有油气持续快速充注富集成藏的特点。渤中28-2南油田独特的油气富集模式对于拓展渤海南部新近系浅层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复杂断块勘探和类似的新生代裂谷盆地战略选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渤中29-4油田是一个多层系复杂断块中型油气田,成藏分析表明,渤中29-4油田为明下段沉积期后形成,油气主要来自沙三段烃源岩,少量来自沙一段-沙二段;明化镇组天然气主要为生物降解气,古近系天然气为与油伴生的油型气,具有多期充注的特点。油气输导体系对油气分布控制作用明显,断层控制了下降盘油气运移,断层-砂体耦合形成的油气优势通道控制了断阶带、凸起区油气富集。渤中29-4油田勘探过程表明刻画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是复杂断裂带寻找油气有利勘探区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渤中21-2潜山为碳酸盐岩地层,储集空间以裂缝、孔洞为主,非均质性较强。该潜山埋藏深,地质、地震资料情况复杂,没有钻井,仅靠单一的储层预测方法很难有效地预测裂缝、孔洞的平面展布规律,因此有必要从多个角度利用多种手段相互印证来落实储层。为此,通过对裂缝、孔洞的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应用相干分析、属性分析、曲率分析和频率分解技术等手段,从不同角度对该潜山有利储层发育地区进行了预测。这些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多解性,而综合利用多种地震预测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提高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区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转换作用与渤海潜山圈闭和储层成因的关系研究较少。基于岩心、镜下薄片和地震等资料,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厘清了渤海湾盆地渤中19-6区中-新生代构造转换特征及其对潜山地层、圈闭和太古宇储层的影响。研究表明,渤中19-6区潜山构造受华北、华南和古太平洋3大板块相互作用,主要经历了前印支期—印支期、印支期—燕山期和燕山期—喜马拉雅期3次构造转换作用,形成了北西向、北东向、近南北向和东西向4组断裂体系。印支期北西向断层控制了太古宇和古生界整体的圈闭和地层展布规律;燕山期北东向和近南北向断层使潜山圈闭更加复杂化,喜马拉雅期断陷下沉,潜山整体构造面貌最终定型。多幕次构造运动对太古宇潜山大规模裂缝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印支期的逆冲推覆是太古宇规模性裂缝形成的关键时期,燕山期构造转换作用进一步扩大了太古宇裂缝储层发育规模,喜马拉雅期构造转换对早期裂缝“再活化”具有显著影响,多期时-空构造转换作用是太古宇发育大规模储层的关键。提出的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作用与潜山圈闭和储层成因的关联机制,为中国东部潜山储层预测提供了更有效的方法途径,对指导类似盆地内的潜山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渤中21-2潜山储层地震预测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渤中21-2构造潜山目的层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埋藏较深,储集空间以裂缝、孔洞为主,非均质性较强,受控因素多,地震响应关系复杂。这一地区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并且该构造没有钻井,储层的平面展布特征难以把握。在储层地质与地震响应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相干分析、属性分析、曲率分析和频率分解等技术,从不同角度对该潜山有利储集层发育区进行了预测。这些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多解性,而综合利用多种地震预测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提高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凤河营潜山成藏条件再认识及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廊固凹陷凤河营潜山已有40多年的勘探历史,发育有潜山顶和潜山内幕两种油气藏类型,潜山顶勘探程度较高,但潜山内幕勘探程度却很低.通过对潜山构造发育特征、油源条件、储盖组合、油气输导体系、圈闭类型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凤河营潜山具有形成早、定型晚于生排烃高峰期的特点,但潜山内幕圈闭却具有形成、定型均早于生排烃高峰期的特点.潜山内幕发育多套含油层系,内幕油藏多次充注、持续运聚,分析认为,凤河营潜山内幕具有更好的勘探潜力.其中京101潜山具有潜山顶和内幕(府君山组、雾迷山组)两种类型圈闭3套目的层段,是突破凤河营潜山及潜山内幕勘探的首选目标.  相似文献   

9.
徐长贵  周家雄  杨海风  官大勇  宿雯  叶涛  赵弟江 《石油学报》2023,(10):1587-1598+1611
渤海湾盆地渤南低凸起西段太古宇潜山带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渤中26-6油田是整装的太古宇油田,原油探明储量超亿吨。利用大量岩心、岩石薄片、测井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渤中26-6油田进行系统研究后认为:太古宇潜山储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风化砂砾岩带、风化裂缝带和基岩带,其中,风化裂缝带是最主要的储层发育带;在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3期构造运动下形成的裂缝是太古宇潜山储层发育的基础,印支期的挤压碰撞与燕山期的走滑逆冲是裂缝形成的主要动力,喜马拉雅期近SN向的伸展作用保持了先期裂缝的有效性;在裂缝沟通下,大气淡水溶蚀形成了面积广泛的潜山优质储层,距不整合面约420 m以浅的范围是优质储层发育段;潜山上覆盖的“弱超压、强稳定”东营组泥岩为大型油藏的保存提供了良好的封盖条件;渤中26-6油田太古宇潜山与其南侧的黄河口凹陷烃源岩直接接触,与北侧的渤中凹陷烃源岩以不整合面相连,形成了多元立体油气运移充注模式。上述认识指导了渤中26-6油田太古宇高丰度油藏的高效勘探,进一步完善了渤海湾盆地深层太古宇潜山的成储、成藏模式,对于渤中凹陷西南环太古宇潜山带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基底结构复杂,潜山形成机制多样,潜山的分布预测、储集性能评价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是进一步评价潜山勘探潜力面临的主要问题。在钻井岩心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运用地质、地球物理技术,研究了潜山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潜山的形成主要与控盆断裂、褶皱构造、反转构造的发育相关;基岩储层普遍低孔低渗,构造裂缝是改善储集性能的关键,总体上越靠近断裂带,裂缝越发育;潜山能否富集成藏取决于基底与烃源的接触方式、裂缝的方向及开启性与烃类运移方式是否一致;桑北、桑南基底潜山直接与烃源岩接触,供烃有利,有利于形成基底油气藏;中央构造带、七棵树和秦家屯等地区基底潜山幅度低,距离大断裂位置相对较远,基底主要以断层和不整合面与烃源岩呈间接接触,对基岩油气成藏相对有利;通过该研究在梨树断陷识别出20多个潜山圈闭,显示出良好的勘探前景,西部桑树台潜山带和中央构造潜山带为下步潜山勘探的重点区带。研究成果可为该区基岩油气资源预测与勘探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大民屯凹陷隐蔽型潜山成藏条件与勘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民屯凹陷隐蔽型潜山是低平或负向形态的元古宇或太古宇基底潜山,中生界、古近系房身泡组或沙四段的非渗透层对不整合面形成封闭,在多期构造运动改造、风化剥蚀作用下,具有多种较好的储集岩性和多期发育的裂缝型储集层,潜山内幕层状地层或层状岩性组合与微幅度断层一起构成潜山内幕圈闭,来自各生油洼陷的油气首先沿连通油源的深大断裂垂向运移,之后沿不整合面长距离侧向运移至隐蔽型潜山圈闭,形成潜山油藏。大民屯凹陷元古宇隐蔽型潜山勘探已见到良好效果,发现了安福屯、平安堡、东胜堡西等一系列隐蔽型潜山油藏。由于形态和成藏条件的隐蔽性,隐蔽型潜山很难被发现,但其特征决定其在各个凹陷广泛分布,勘探空间十分广阔,在进一步加强分布规律、成藏机制、勘探方法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有望为老油区潜山勘探开拓新领域。图9参18  相似文献   

12.
贺电波  李才  史浩 《河南石油》2010,(2):54-57,86
渤中21—2构造潜山目的层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埋藏较深,储集空间以裂缝、孔洞为主,非均质性较强,受控因素多,地震响应关系复杂。这一地区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并且该构造没有钻井,储层的平面展布特征难以把握。在储层地质与地震响应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相干分析、属性分析、曲率分析和频率分解等技术,从不同角度对该潜山有利储集层发育区进行了预测。这些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多解性,而综合利用多种地震预测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提高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东营凹陷潜山成藏条件及成藏规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系统分析储层、盖层、油源条件及潜山圈闭供油通道的基础上,阐述了东营凹陷潜山油藏的成藏条件,并探讨了油气富集规律,提出了拆离断层带、张扭断裂带、缓坡带(渐次升高型和渐次降低型)、褶皱披覆构造带四种潜山聚油模型,总结了潜山圈闭油气富集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渤中26-6构造太古界潜山储集层非均质性强,油气分布不均,流体性质复杂。为解决钻井过程中太古界潜山流体性质判断困难、储层是否含水等难题,研究建立了潜山储层含水识别方法。通过分析渤海油田已钻潜山井油层和水层录井特征,以气测、三维定量荧光、地化和红外光谱等录井数据和图谱为基础,结合荧光滴照和裂缝发育情况,形成了油层和水层的区分图版和标准图谱,建立了渤中26-6构造太古界潜山储层含水识别方法。太古界潜山储层含水识别方法在渤中26-6构造8口井进行了现场应用,储层含水识别准确率100%,油水界面深度的判断与测试结果一致,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该方法能够为勘探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渤中21-22构造区CO2含量高,对油气成藏具有深刻影响,但相关研究薄弱。基于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和氦同位素等地球化学资料,对渤中21-22构造区CO2与烃类气成因、CO2与油气成藏关系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渤中21-22构造区烃类气与非烃气含量大致相当,CO2为火山幔源无机成因,烃类气主要为沙河街组三段的偏腐殖型干酪根热解气。CO2主充注期为新近系馆陶组沉积时的火山岩浆活动期,油气的主成藏期为新近系明化镇组沉积期以来,CO2充注成藏期明显早于原油和烃类气。渤中21-22构造区为早期CO2充注、后期油气成藏的模式,早期充注的CO2会优先占据有效储集空间,阻碍后期原油和烃类气的持续充注成藏,仅部分烃类气可继续充注并与CO2混合,形成现今的高含CO2气藏。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上认为渤海湾盆地是受湖相泥岩生油母质烃源岩控制的富油型盆地,新构造断裂发育等因素不利于天然气聚集和保存。在认识渤海海域渤中凹陷发育的构造成因、演化与沉积充填特征基础上,开展了烃源岩热演化及生气产率热模拟研究,重新认识了富油型盆地在快速生烃的背景下,初次裂解气发育阶段的油气藏在深埋过程中也具备形成大型天然气藏的生烃强度。区域性分布的巨厚古近系超压泥岩,不仅防止了天然气的散失,也为天然气运移充注提供了超压动力。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渤中凹陷普遍经历了早期油藏、晚期气藏的成藏过程。BZ19-6潜山构造由于多源高强度生气、靠近烃源的快速强充注、厚层泥岩超压封盖,形成大型高丰度凝析气藏。BZ19-6凝析气田的成藏认识和成功发现,突破了富油型盆地难以寻找大气田的认识,拓展了天然气勘探领域,对深埋古老变质岩潜山和活动断裂带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寒武-奥陶系野外岩石露头的实地观测与调研,结合岩心偏光薄片鉴定、铸体薄片鉴定、化学全分析、物性分析、扫描电镜、X衍射等资料分析,对南堡油田古生界潜山的油气成藏特点与油气富集规律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南堡油田潜山储层主要岩石类型为石灰岩和白云岩,主要储集类型为孔隙、裂缝及溶蚀孔,碳酸盐岩基质孔隙度低,晚期未充填的构造缝对油气聚集有利,油气沿断层和不整合面联合运移;有效烃源岩是成藏的基础,良好的成藏要素配置是关键,供烃窗口控制油气成藏,优质储层决定富集高产,构造高部位为油气聚集区。针对南堡油田古生界潜山的源、储关系,结合控藏因素,构建了油气成藏模式,指导有利圈闭落实和井位部署,对下步深化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渤中19-6潜山界面存在深度预测误差大、岩性复杂以及岩屑细碎辨识难等作业难题。通过ReliefF算法对渤中19-6潜山敏感矿物及元素进行筛选,认为该区块太古界花岗片麻岩潜山界面的敏感矿物(XRD)为石英、长石、黏土矿物,敏感性元素(XRF)为Si、Fe、Mg、Ba、K、Na。根据潜山上覆地层岩性及矿物元素特征差异性,将潜山界面分为孔店组砂砾岩进山、沙河街组泥岩进山2种类型,并通过线性判别分析(LDA)降维方法,建立了太古界潜山界面的LDA岩性识别图版,有效区分砂砾岩、泥岩以及花岗片麻岩,实现了潜山界面的精准识别,为钻井施工安全、提速提效以及潜山储层综合评价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9.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大气田形成条件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中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最富油、也最富气的凹陷,凹陷位于渤海海域中部,面积近9 000 km2,新生界厚度最大超过10 km,是渤海湾盆地面积最大、厚度最大的凹陷。渤中凹陷经历了古近纪断陷和新近纪区域拗陷两大阶段。古近纪断陷期双向伸展,形成"四洼一突"格局,断陷经历了由分隔洼陷到汇聚统一的演化过程;拗陷期持续沉降,形成古近系和新近系-第四系"双厚型"结构。渤中凹陷发育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一段及东营组三段3套优质烃源岩层系,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沙河街组三段中-上部、沙河街组一段及东营组三段下部,上覆层巨厚,烃源岩演化程度高。基于统计分析重新构建了渤中凹陷不同层系烃源岩的生/排烃模型,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渤中凹陷烃源岩排油量为512.5×108m3、排气量为311.64×1011m3。渤中凹陷潜山和孔店组储层油气源条件好,有近源特点。区域盖层为古近系下部厚层泥岩,成岩程度高、封堵能力强。潜山地层时代老、岩性硬、经历多期构造运动、裂缝发育、受强溶蚀、物性好、产量高,孔店组砂砾岩抗压实能力强。深层圈闭成群成带发育,规模大,勘探前景大,因此渤中凹陷深层具有形成大气田的条件,是发现大气田的有利领域。  相似文献   

20.
刘汉之 《特种油气藏》2010,17(1):20-23,28
依据研究区的基本地质特征,运用变质岩潜山成藏特征分析方法分析茨榆坨地区变质岩潜山成藏条件,认为构造与储层是控制油气成藏的要因。首次采用变质岩潜山顶界识别技术、断裂识别技术及变质岩裂缝预测技术等手段,有效地研究成藏条件,并建立油气成藏模式。指出本区可发育变质岩风化壳型或不整合面型和变质岩内幕型2种油气藏;提出中高部位的潜山是寻找风化壳型或不整合面型油气藏的有利区带,而中、低部位的潜山是寻找变质岩内幕型油气藏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