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婺源县是中国唯一一个以整县域命名的国家级旅游景区,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根据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以婺源县全域旅游规划为例,介绍了婺源县域的旅游现状,从乡村振兴战略层面分析婺源县全域旅游存在的问题,总结婺源县全域旅游全面发展的模式,并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婺源县全域旅游发展的核心策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一些乡村凭借当地独特的人文民俗等旅游资源,吸引了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成为了小有名气的“网红村”。但当前的乡村旅游开发存在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旅游营销推广乏力、乡土文化与旅游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环境承载力不够等问题。对此,提出明确品牌形象定位,加大对外宣传和营销的力度,开发乡土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促进生态环境与旅游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移民的目前的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乡风文明五大方面的满意度调查,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移民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月牙湖乡人居环境满意度总体评价为满意,但是居民对现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仍然不满意,对此加大建设力度是实现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已普遍为人们所关注,特别是其人文品质,对人们精神的塑造更有着直接影响。本文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分析了当前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中,在文化意识和管理方面的一些人文品质问题,并阐述了该区人文环境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取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人文品质的几点对策,以期为当前大量的建设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5.
乡村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一直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乡村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了涵盖水资源状况、土地资源状况、基础设施、经济状况、交通状况、医疗卫生条件、建筑设施与安全管理状况8项指标变量及21个指标因子在内的乡村人居环境适宜性影响指标框架,并通过AMOS软件建立了乡村人居环境适宜性影响指标结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环境中的水资源状况与土地资源状况对乡村人居环境适宜性有正向影响,其中水资源状况指标变量对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影响力高于土地资源状况;社会环境中的6项指标变量对乡村人居环境适宜性均有正向影响,其中基础设施对乡村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影响程度最大,建筑设施与安全管理状况的影响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6.
7.
自2005年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以来,各地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深入,但部分项目规划落地仍存在挑战。笔者参与的课题组受地方政府与有关企业联合委托,依托上级政府扶持政策和现有上位规划,结合多方发展战略,制定北京市门头沟区小龙门美丽乡村规划深化及项目孵化报告,受到了各方认可。  相似文献   

8.
9.
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营造乡村治理新氛围、打造乡村治理新模式、形成基层治理新格局的重要抓手.针对乡村治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乡村自治规则体系;加强普法实效,提升干群法治素养;引导村民广泛参与,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相似文献   

10.
11.
以广西武宣红糟酸为例,揭示乡村振兴战略下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实困境.通过与四川泡菜产业发展的比较得到启示,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武宣红糟酸应采取"非遗+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即夯实文化根基,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提升科技含量,在保护和发展武宣红糟酸的过程中,促进乡村的村容村貌改变.  相似文献   

12.
自贡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项目"多"、内容"特"、空间"广"的特征而被广泛关注.因自贡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介入乡村振兴中所彰显的文化氛围改善、经济价值发挥和社会效益提升,而使自贡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了与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耦合的现实意义.在自贡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介入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暴露出政策衔接阻滞、生存环境恶劣、嵌融深度不够和经营运作滞后的实践困境.基于政府、社会、实施、市场视野发展自贡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自贡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介入乡村振兴,并助推乡村振兴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农村社区是新型城镇化体系的末端节点,也是乡村振兴中农民生产生活的全新场域,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以上海郊区某乡镇为案例,分析研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存在的三种形态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三种形态特征提出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为促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五年来吉林省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梳理和研究,从节能降耗的视角对制约吉林省乡村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进行剖析,并对今后实施城乡一体化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出具体的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简单介绍了快速公交(BRT)的概念和基本构成,建议了BRT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系统综合地规划BRT通道网络、因地制宜地规划城市BRT专用道、灵活多样地规划设计BRT车站及精心选择适宜的BRT专用车辆.结合泉州市泉秀街实例,对泉秀街BRT设置的必要性进行了简单分析,阐述了上述原则在BRT专用道规划、BRT停靠站规划、BRT车辆规划以及BRT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与衔接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协调推进,对建成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地处西南边陲,受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起步晚、区域发展差异大、体制改革迟缓、教育和科学技术落后等综合因素制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脆弱性.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增强扶贫产业带动力等有效措施,能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振兴乡村;同时需要有针对性地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扶贫与"志智双扶"相结合,发挥地域优势促进产业振兴,致力于民族文化传承与开发,加强沿边开发开放,构建大扶贫格局.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绿地景观可达性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利用GIS系统建立城市绿地可达性模型,评价绿地景观格局与服务功能,从而为城市绿地的规划、营建、格局优化、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方法 基于物理势能模型,以人口密度、道路分布、土地利用以及绿地面积作为模型参数,建立了城市绿地景观可达性评价模型,该模型既强调城市绿地的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性,又强调城市绿地的为居民提供服务的有效性,并以沈阳市区城市绿地作为实例研究.结果 研究表明(1)研究区可达性处于第1、2等级的绿地面积分别占68.08%、21.64%。沈阳市区的绿地分布格局基本合理。绿地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较好的服务;(2)研究区绿地可达性值分布存在一定空间聚集现象,显示较高的空间自相关性,明确了沈阳市区绿地建设的重点和方向,结论 绿地景观可达性揭示了人们对城市绿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城市绿地价值的空间分布,是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与功能评价的一次新尝试.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云南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山地区域乡村人居环境状况落后,已影响城乡均衡发展,加快其建设是山地乡村发展的迫切要求.阐述了云南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传统模式的特点及现实影响,并从山地自然环境特点和当前山地乡村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变革与人居环境建设模式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以小城镇为依托的人居环境建设模式.最后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依赖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CBET模型,对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以培训与开发课程为例,以CBET模型理论为指导,对该课程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学习自主性和学习兴趣,同时也促进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