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D5油田原油具有高密度、高黏度、高胶质、高沥青质的特征,属特–超稠油油藏,该区油藏具有油水界面不统一、油藏边界不规则、油水关系倒置的特点。地球化学分析及油气运聚因素综合研究结果表明,LD5油田原油主要经后期生物降解及氧化水洗作用而发生稠化,稠化程度受控于油藏埋深、温度、地层水条件、盖层及断层发育条件。  相似文献   

2.
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利用地震、钻井等资料,从烃源岩、储层、生储盖组合、圈闭及输导条件等方面对辽东湾坳陷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辽东湾坳陷烃源岩总体上呈北北东向展布,发育沙河街组三段、一段、东营组三段3套烃源岩,其中沙河街组三段是主力烃源岩层段;储集体分为基岩储集体和碎屑岩储集体,储集条件优越;生储盖层组合方式主要有自生自储式、下生上储式和新生古储式;输导系统以断层为主,同时断层把彼此不相接触、时空跨度较大的烃源岩与不整合面联系起来,构成断层-不整合输导系统;圈闭形成于古近纪沙河街组和东营组沉积时期,多为同沉积构造圈闭,单纯的岩性圈闭发现较少。油气藏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郯庐断裂带附近,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点,低凸起构造带是油气主要富集带;纵向上具有从北向南逐渐变新,埋藏深度变浅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辽东湾坳陷断裂构造带原油稠化作用强烈,形成了复杂的特稠油油藏,其特殊的油藏模式为勘探阶段的油藏评价带来巨大风险。基于测井资料、岩心和薄片观察结果、原油地化分析和包裹体测温等技术,建立了旅大5-2北油田特稠油油藏模式,并对其成藏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特稠油藏与常规油藏相比具有不统一的油-水界面、弧形的油藏边界、油-水关系倒置以及油顶为分选极差的砂砾岩等特征;在距今约25 Ma东营组沉积末期,来自辽中凹陷和辽西南洼的原油在东营组经历了第一期成藏,由于处于断裂带且埋深较浅,原油遭初步的生物降解作用;自明化镇组沉积期距今5 Ma以来,东营组聚集原油遭受破坏,沿控圈断层作垂向运移至浅层,受早期稠化作用的影响,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保存条件的要求,原油可以在盖层条件较差的储层中聚集成藏,另一方面原油优先选择物性较好的储层进行充注,伴随着聚集后进一步强烈的生物降解作用,形成特殊的油藏模式。  相似文献   

4.
辽中南洼旅大16油田原油具有差异成藏、互补富集的特征。为了分析成藏模式,探寻富集规律,利用原油空间分布特征、地化分析、包裹体测试资料和测井资料裂缝识别等方法和技术,对不同次级构造单元和不同层位的原油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次级构造单元油层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单走滑主控挤压构造单元油主要富集在下部成藏组合,双走滑主控叠覆伸展构造单元油主要分布于上部成藏组合,上下成藏组合的原油成熟度和来源也具有明显差异;东营组末期沙三段烃源岩成熟,为东三段储层提供油源,明化镇组晚期沙一、二段烃源岩成熟,共同为储层提供原油;断裂活跃区油源断层发育,东一段、东二上亚段为主要含油层,断裂惰性区浅层油源断裂不发育,东三段为主要含油层,多期油气充注和不同断裂特征控制原油富集。  相似文献   

5.
辽东湾坳陷辽西低凸起潜山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辽东湾坳陷辽西低凸起具有明确的南、中、北3段构造分段特征,潜山构造样式呈典型的翘倾断块状态,潜山地层结构由太古界变质岩、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和中生界火山岩构成3层复式结构.辽西低凸起潜山油气聚集主要与两个因素相关:一是古近系是否发育储层,二是辽中凹陷油气资源是否充足.因此,大规模的潜山油气聚集多是在主断槽油气供应充分、且潜山上覆古近系缺乏优质储层的情况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6.
根据新的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果,探讨了辽中凹陷金县1-1油田的构造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该油田各油气层中油气的物理化学特征,分析了金县1-1油田的油气成藏过程,建立了该油田的油气成藏模式,对该区后期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辽中1号断裂穿过辽中凹陷,在金县1-1地区形成了走滑构造转换带,该转换带在平面上具有走滑双重构造特征。辽中1号断裂在该区的不同部位的表现形式有所差异。②该区圈闭的形成时期早于烃源岩大量生烃时期。③由于东营组一段的抬升剥蚀,断层活动性强,大气水下渗,金县1-1油田早期充注的原油受到了生物降解作用,油气藏遭到破坏,并且东区油气藏的破坏程度比西区大。由于天然气运移过程中的分馏效应,该油田东块天然气的干燥系数高于西块,浅部高于深部。  相似文献   

7.
从成藏演化论稠油形成机理--以济阳坳陷罗家地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沉积埋藏史、生烃史及油气运聚史的研究,确定烃源岩生、排烃及油气运聚期次;结合稠油物理、地球化学性质复杂变化的特点,以阶段性成藏各过程为线索,分析各阶段稠油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理清了稠油的形成机制,建立了石油稠化模式,总结了石油的分布规律;提出了“多种烃源岩、多个成藏期及多种石油稠化作用控制重油成因与分布”的新观点,拓宽了研究重油成因与分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成藏流体历史分析——以黄骅坳陷三马地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应用储集层岩石烃类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对黄骅坳陷三马地区沙一段油藏进行了重建成藏流体历史的尝试。对包体流体状态的分析表明,成藏流体具有高密度,高矿化度的性质,被捕获时的温度约为110-140℃,成藏流体的主要充注时期在明化镇组沉积期,距今为10-4Ma之前,充注成藏后的小幅度构造抬升中可能使原称油水界面以下的地层水矿化度发生变化,导致现今储集层流体矿化矿比包裹体流体矿化度明显下降。图5表2参6(钟宁宁摘)。  相似文献   

9.
张—扭断裂与油气运移分析——以渤海油区为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油气运移是油气成藏的核心,也是当今世界油气地质学中最难研究的一个课题,是油气勘探中最难预测的一个因素。渤海油区上第三系为河流相沉积,不能生油,其圈闭中聚集的油气来自2000?5000m之下的下第三系烃源岩,因此油气运移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断层是渤海油区主要的运移通道,经过十几年的理论与勘探实践的探索,认识到继承性发育的大断层可作为大—中型油田形成的运移通道,晚期活动的小断层运移能力有限,直立的走滑断层运移能力较差,地层—断层的产状配置控制了油气的聚集部位,凹陷内上第三系油田绝大多数分布在大断层的下降盘。  相似文献   

10.
《海洋石油》2017,(4):21-28
渤海东部新近系成藏与断层的输导密不可分,运移断层控制下的优势运移方向是有利成藏区带及高丰度区块的关键。通过三维地震、钻井及测井等资料识别主要运移断层,划分断裂带内部结构单元及断层面与地层产状的配置类型,基于断层封堵性和断层—地层配置对油气优势运移方向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与主力烃源岩接触面积大、晚期活动性较强的大型断层为主要的运移断层,其断裂带是由中部滑动破碎带和其两侧的诱导裂缝带等不同结构单元组成的复杂地质体;综合岩性配置、产状配置、泥岩涂抹、断裂性质及断面应力等多种因素,对主要断层进行了新近系侧向封堵性的模糊综合判定,结果表明渤东低凸起、庙西北凸起、渤东凹陷东侧缓坡带为油气有利的运聚区带;进一步利用断层面形态与地层产状配置精细刻画寻找油气高丰度区块,与油田勘探实践吻合度较高。上述研究提出了对区域优势成藏区带和具体高丰度区块的预测方法,具有一定的勘探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拓展济阳坳陷深层勘探新领域,本文以东营凹陷孔店组和沙四段沉积特征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早始新世构造变动特点,指出始新世早期(孔店组—沙四段下亚段沉积时期)是区域应力环境发生大转折的时期,由此提出了"立交桥式"勘探思路。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主力产层只有一个小层并进入高含水阶段的渤海CB油田稠油油藏,基于动、静态相结合的思路,从控制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出发,采用测井曲线频谱属性分析和小波频谱分析等数学方法、以及厚层砂体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技术,对小层进行层内细分,开展沉积微相研究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结合饱和度测井资料,精细刻画油藏层内各小层剩余油饱和度及剩余储量。利用研究成果成功指导了7口水平井的部署,增油效果明显,预计采收率可提高4.5%。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宛齐油气藏中38Ar的富集与缺氧流体及挥发分沿大断裂运移有关,吐孜玛扎断裂是流体活动形成的38Ar运移至油气藏的主要通道;而大北油气藏低的38Ar丰度显示了气源就近成藏的特征。大宛齐油气田为原生油气藏,并非后期气侵作用形成。油气藏形成后期,因圈闭封闭能力弱造成气体轻组分沿破裂部分散逸,形成现今饱和程度较低的凝析气藏。大宛齐油气田为下生上储型成藏,三叠系和侏罗系为其主生油层系。在大宛齐油气田的形成过程中,烃类先沿吐孜玛扎断层运移,再从北向南进入大宛齐构造。大宛齐油气藏中的液态烃为中生界淡水湖相沉积有机质在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的产物。大宛齐油气田经历了早期与晚期两个充注过程,晚期充注的高-过成熟天然气密度较小因而主要聚集在上方,早期形成的相对高密度的天然气主要聚集在下方。  相似文献   

14.
陆相断陷盆地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是不同层次构造运动形式的物质体现,也以不同的方式对应着不同类型的石油地质要素。盆地不同级别成藏单元成因划分的基础是不同层次的成藏要素类型及其作用,通过不同级别层序地层、地质要素及其作用内在联系的分析,认为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单元与成藏单元之间可以建立起成因类比关系,一级层序、二级层序、三级层序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对应于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系统或复式油气聚集带、成藏组合体.从而更加深入地反映陆相断陷位地等时成因地层格架与成藏单元结构间的内在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5.
断陷盆地总体构造活动强烈,断裂带、褶皱带、背斜带等强构造区十分发育,是断陷盆地中主要的油气富集区,也是早期勘探的主要对象。但随着强构造区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已很难再有大的发现,油气勘探必须向弱构造区转移。通过对断层落差面密度、地层曲率、地层厚度变化率导数3个表征构造活动强度指标的统计、分析,划分出冀中坳陷的弱构造区,并分析其地质特征。通过对比强、弱构造区成藏条件的差异性,解剖油气成藏实例,总结弱构造区的油气成藏特征及富集规律。发现弱构造区主要分布在洼槽和斜坡地区,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烃源岩、输导体系等,以发育岩性油气藏为主,在油气源充足条件下具有大面积、连片含油的成藏特点,可形成规模油气富集。以冀中坳陷蠡县斜坡为例,北部油源充足,且具有有效的输导体系,发育大面积多源供烃、断—砂输导的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6.
受大规模生排烃期控制,辽东湾油气充注主要发生在中新世之后。将晚期成藏与断层封闭性研究相结合,探讨了油气输导系统中断裂和储层二者对油气输导能力(排驱压力)的影响,并建立了两类典型输导系统运移模式。通过对10个油田油气运移特征、条件和模式的对比研究表明,新构造运动及其断裂活动带的东移控制了辽东湾油气晚期成藏:在新构造运动不活跃的辽西带,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在深层断砂耦合的低势区阶梯式成藏;在新构造活跃的辽东带,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在近源浅层低幅构造区贯穿式成藏。  相似文献   

17.
朱家俊 《特种油气藏》2007,14(4):29-31,43
在对济阳坳陷砂岩油藏油层孔隙度下限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储集层孔隙门限的影响因素及油藏储集层充满度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不同层位的储层具有不同的孔隙结构和成藏阻力;处于不同部位的油气具有不同的成藏动力;油藏充满度受控于储层本身的属性(即孔隙结构属性)和成藏动力2个方面。研究成果对济阳坳陷砂岩油藏的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油气的二次运移方向可以分为2种:一种是从烃源灶到正向构造带的宏观运移方向,适用于有利勘探区带的预测;另一种是近圈闭处的微运移方向,适用于有利勘探目标的评价。利用济阳坳陷多口失利探井的勘探实践资料总结发现,在油气宏观运移方向明确的前提下,相邻2套地层等高线的组合关系决定圈闭的有效性及成藏位置。当断层两盘构造等高线近于平行、断层走向与等高线(近于)平行,则上、下两盘的圈闭都有成藏的可能性。当断层两盘构造等高线近于垂直,近油源一侧(下降盘)等高线与断层走向(近于)平行时,则邻近油源一侧的圈闭可以成藏。这一控藏模式的总结,为研究人员开展勘探目标评价提供了依据,有利于提高探井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气藏是四川盆地川西坳陷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区块,但须二段气藏气水分布关系复杂、勘探开发难度较大。为了给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的高效勘探提供新思路,以新场构造带须二段气藏为研究对象,根据地层水化学特征,结合构造、断层输导体系特征及单井生产动态分析,探讨了SN走向断层对须二段气藏天然气成藏及气水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新场构造带须二段气藏油气高产富集区主要表现为断层输导型天然气成藏模式,该类成藏模式具备良好的构造—断层—储层配置条件,含气性好;(2)断层输导型成藏模式的气藏高产富集主控因素为"古今构造高位+断层通源输导+优质储层聚气",构造—断层—储层时空配置是控制气水分布的关键;(3)根据构造—断层—流体—成岩—成藏时空配置的差异性,结合单井生产数据,将断层输导型天然气成藏模式细分为"高产稳产、气水同产""中产稳产、低产水""低产气、高产水"3种气水产出特征;(4)具有"高产稳产、气水同产"生产特征的钻井,表现出"断层、储层在构造高部位相接"的特征,而具有"中产稳产、低产水"生产特征的钻井,普遍具有"断层、储层在构造高部位、低部位均相接"的特征,单井以产气为主,天然气产量稳定,仅产少量低矿化度地层水,可以通过实施水平井钻井来提高单井产量,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济阳坳陷已整体进入中、高勘探程度阶段,发现的油藏基本呈多个环带状分布。在油气从烃源灶向已发现油气田的运移路径上还存在大量的储量空白区,这些空白区内尚未发现的岩性、构造-岩性、地层不整合等圈闭可以捕获油气并聚集成藏。通过对孤东-红柳油田构造鞍部新近系馆陶组岩性圈闭勘探历程分析,简述油气运移路径上圈闭勘探的启示及研究思路的形成过程。以惠民凹陷临南烃源灶与曲堤油田之间江家店油田周缘构造圈闭的研究过程为例,介绍了主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开展油源对比,搭建烃源灶与油气田之间的桥梁;开展油气藏剖析,明确勘探目的层系;开展沉积环境研究,推断可能的输导层和圈闭类型;开展圈闭的有效性识别与评价,明确勘探目标。"从烃源灶到油气田运移路径上的圈闭评价"研究思路及方法的总结与提出,对今后一段时期内的油气精细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