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漆艺术在中国源远流长,到晚清及国民政府时期日渐式微。为扭转这个局面,沈福文积极投身于漆艺的革故鼎新,让漆艺在巴蜀大地生根发芽,四川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川美)成了最早将漆艺术引入高等教育的学府。宝剑锋从磨砺出,这一剑,川美磨了近80年。那些艰难的岁月,让川美的漆艺研究有了更好的沉淀,亦有了这场名为"本体与重构"的专业漆艺术展览。现场,展出了四川美术学院漆艺术学科历任漆艺专业教师的代表性作品及部分学生近作60来件。  相似文献   

2.
漆艺这一传统古老的东方艺术样式,在当下的艺术领域拥有广阔的表达空间,在艺术院校传授漆艺技艺与文化并拓展漆艺的疆域,是当下中国漆艺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广州美术学院的漆艺专业教学中,专业课程贯穿本科二至四年级,分为四个阶段:漆工艺基础、漆艺应用、漆艺创作和毕业创作。为了以当代的观念使用漆艺去创造、重塑漆学的艺术可能,广州美术学院漆艺专业近年来举办了"髹漆之深度·中外髹漆艺术教学研究展",并参与国际漆艺展"Diplomarbeiten"等国际漆艺学术、教学交流展,开设不同导向的教学工作坊,以专业的技艺传承与多元化跨学科的教学延续着古老漆艺的血脉,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漆艺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昔日,人们对"大漆之美"的认识是肤浅与直观的。近日,笔者初读《现代漆艺美学》,赞成作者"我漆故我在"的学术主张,并认为:漆艺之真乃是漆艺的灵魂,漆艺美学乃是一部大漆的生命美学。该著革命性地提出了许多漆艺新命题或新范畴,为当代漆艺文化的发展提供许多新观点与新思想,特别是作者很有韵味地提出"漆,啸国家之忧",很有社会价值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生漆》2015,(4):36-39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漆的国家,其工艺精湛令人惊叹,但在我国现代时尚设计中漆艺元素未被广泛使用。本文浅梳以漆艺独特的中国元素,结合现代多种时尚设计的审美性、商业性需求,回归生活进行创作,将传统的中国元素——漆工艺精髓进行提取重建,借助现代设计的方式和手段,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漆艺,为漆艺注入新的活力,更新人们对传统漆艺的印象,使之融入我们的现代"桼"彩生活!  相似文献   

5.
吕豪 《中国生漆》2019,(3):51-52
<正>中国人与漆的因缘迄今已有8000年,荆楚大地更是孕育出过漆艺文明的鼎峰。走进博物馆,我们不曾忘却,一如曾侯乙墓精彩绝伦的漆棺纹饰;走进当代生活,我们不应忘却,中国,乃是漆之大国,大漆的美好也在其日用即道,美物抵心。本次展览汇集了23位湖北漆艺家的作品共40余件,分涉漆画、漆(塑)立体、漆器等三个品类。展览在主题"漆象"的统摄下,可以说从当代漆艺发展的角度全面梳理、回顾了湖北当前的漆艺发展状况。我们有理由相信,坐拥得天独厚的生漆产地资源,悠久厚重的历史文脉,加之漆艺事业的开展——日益增长的漆艺  相似文献   

6.
漆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雕漆在中国漆工艺发展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雕漆是漆材质运用的巅峰样式。在雕漆的发展过程中,以"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盘为代表的元末雕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从漆材质语言角度,以"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盘为代表的雕漆潜含了漆材质自身发展的规律,漆艺的历史线索是伴随着漆材质的本体特性不断展开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王勇 《中国生漆》2011,30(1):54-56
<正>2011年4月6日-16日,由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漆彩永恒-全龙福漆画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此次展览是韩国当代著名漆艺大师全龙福在中国举办的首次个人展览,所展的50余件瑰丽多彩的漆画作品均是艺术家2005至2011年间的代表精品。  相似文献   

8.
从传统漆艺脱胎而来的现代漆艺,其艺术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不论是材料、形式还是装饰,都是漆工艺的一个环节,工艺本身即可作为漆艺之美的来源,通过工艺技术,人类的思想情感与智慧内涵不断注入,与物合二为一。漆艺的美本身就体现为一种工艺美、人文美,这种美超越于单纯的形式美。工艺美中蕴含着一种历史积淀而来的智慧与人文之精神,工艺美即一种人本之美。  相似文献   

9.
中国漆始用于何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何豪亮 《中国生漆》2000,19(1):18-21
六月份韩国朋友来四川美院访问时,权纯燮先生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中国漆始用于何时?这问题要确切的回答真是一个难题。人们称中国为漆艺之乡,中国漆为涂料之王,中国是漆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漆艺家应该对这一问题有所研究。 1961年我参与《中国漆艺美术史》编写工作时,在北京古旧书店购得一本《髹饰录》,其中明代扬明给此书写的序中说:“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晋书束皙传》:“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家,得竹书数十车……简书折坏,不识名题…… 漆书皆科斗字”。 1961年王世襄先生著的《髹饰…  相似文献   

10.
李小康 《中国生漆》2007,26(2):61-63
在浮躁的大环境下,一些从事漆画创作和教学者,无视大漆之美,贪图快捷和低成本,正在没有负罪感地遗弃大漆,动摇了漆画的学科基础。聚氨酯不是漆,是含有一定有害物质的化学涂料,是塑料,不能代替中国大漆。尤其是承担漆艺和漆画教学的艺术院校、研究机构,一定要坚持以中国漆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韩国的漆艺文化已有两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堪称已经渗入到内房和厢房等生活文化当中的代表性艺术品。目前,韩半岛上的主要生漆生产地为北韩平安北道泰川和南韩江原道原州,占整个半岛生漆产量的大部分。韩国产生漆的品质很好,生漆的主要成分漆酚(Urushiol)的含量高,酶的活度相当好,生漆涂层的干燥时间很短,硬度也很强。但是,南韩原州产高品质生漆的产量较少,价格也比日本产的贵,因此主要依靠中国进口。从史前时代至三国时代,韩国漆艺文化的主要技法是在生漆底上施以颜色绘制纹样,统一新罗时期开始变化为在生漆底上用螺钿、琥珀、青玉、金、银等宝石材料加以装饰。其后,高丽和朝鲜时代螺钿装饰成为漆器上所采用的主要技法。高丽螺钿在中国的宋朝也得到了高度评价,其卓越性被认可,直到现在高丽螺钿也被视为韩国的代表性艺术品之一。  相似文献   

12.
自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越南现代漆画艺术享誉全球甚至超越以悠久漆艺传统著称的中日韩三国。这种状态持续至今,而它的成形源自上世纪中叶,越南漆画界在越战时代所经历的剧烈变化。这一变化与当时战火纷飞的局势紧密相连,从创作题材、技法、风格到展示、陈列、宣传无不经受时代的雕琢,却越发闪闪生辉。  相似文献   

13.
长北 《中国生漆》2012,31(4):29-32
作者通过赴韩国考察与查看书籍,系统介绍了韩国螺钿漆器工艺。  相似文献   

14.
中国漆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飞龙 《中国生漆》2007,26(2):10-32
中国漆工艺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催生了生漆装饰艺术,"饰威饰荣"的政治文化主张,是漆工艺繁衍滋生的土壤,技术的进步成就了漆工艺的辉煌,时代的变迁演绎着漆文化的生发起伏。漆艺是财富的象征物,生漆艺术的高贵品性决定了它的兴盛衰微总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变革、文化思潮的影响息息相关,和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发生着千思万缕的联系。在远古时代,人类出于装饰器物的需要,孕育了漆器发生的胚胎;夏商周时期,伴随着青铜生产工具的使用,漆器嵌玉贴金,使生漆装饰艺术走向了多元化发展之路;春秋战国时代,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油漆"制造技术的发明,生漆装饰艺术体系日臻完善,漆工艺的发展突飞猛进,最终迎来了秦汉时期生漆艺术的辉煌,为中国漆文化的历史树立了一座高耸的丰碑;三国至隋唐时期,是漆文化的消长时期,它承前启后,使漆器走上了向精品工艺美术品发展的轨迹,密陀僧、绿沉漆等工艺的出现,就是这一时代的漆工艺发展的杰出成就,而后来夹纻造像、金银平脱工艺的兴起则迎合了时代逆转的风向;宋、元、明、清时期生漆,精制关键技术的突破,把生漆工艺推向了极致。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传统天然艺术媒材大漆为载体的漆艺——这一古老的视觉艺术样式——在当代艺术兴起和艺术多元化发展趋势愈发明显的当下,仍然被中国和东亚各国以东方的方式传承至今。漆艺在时间层面上的表达、漆艺中通过传统技艺的操作所可以达到的具有其独特性视觉及观念表达的可能性,以及漆艺中传递的对时间流程、创作"事件"始末的记录性和还原性,是一种与影像等涉及到时间的其他艺术样式所不同表达,它的意义正有待被发现。随着当下艺术界、文化界对于大漆及其文化、艺术不断研究、认识的深入,以及漆艺家的实践和探索,关注漆艺与时间的内在关系、漆艺在时间层面上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表达的可能性将会展开,借助此种特殊物质媒材展开艺术探索,是漆艺进入纯粹艺术领域探索和创作的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以来,越南的漆画艺术发展迅速并且享誉国际,甚至对中国漆画艺术的现代转型产生过巨大的促进作用。阮颖菲菲是越南当代漆画界享有盛誉的青年漆艺家,通过她对越南当代漆画与漆艺家的理解与认知,我们得以直面越南当代艺术家的创作观念与漆画实践经验,为我们更真切地了解当代越南漆艺家的工作与思考状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漆艺在由传统向现代演变的过程中与当代社会产生很大程度的脱节,在漆文化教育、漆艺产业以及漆艺创作等方面呈现低迷状态,本文试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论述,阐释漆文化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对当代漆艺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漆艺因漆而名,因漆而艺。漆艺之材料美是自然的恩赐,大漆的性质是决定漆艺的形态以及美感享受,漆艺的材料在大漆的个性中实现自己领域的高贵与平凡,并赋予自然的质地与肌理,同时,它在审美中呈现独特的质感与量感。尤其在能源枯竭、环境恶化以及产品高度机械化的今天,开发漆艺自然材料与重振漆艺之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潘天波 《中国生漆》2011,30(4):35-38
我们对大漆的资源、环境与文化担当立场的考虑,实际上是基于对大漆在生态文化中的价值决断与优势肯定,也是在当代漆艺衰微背景下的审美反思。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改革"漆艺生产"模式;培育漆艺消费市场,重塑漆艺消费格局;立足漆艺文化传统,转向漆艺生态研究。只要我们立足大漆之本,以整体"漆艺生态观"为推手,关注生活的、民用的、普及的、诗意的漆艺,东方漆艺一定重获新生,大放漆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