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气—固流化床颗粒的内循环流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多尺度范围考察了气-固流化床内尾涡颗粒流和乳化相颗粒流的运动规律,将分散的尾涡颗粒流和乳化相颗粒流连续介质化,从流变学角度定义了颗粒洗粘度,用流体力学方法建立了内循环流动结构的多尺度,连续介质流模型,较好地揭示了颗粒循环循环流动的规律。实验观测支持模型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3.
分布板开孔率对气固流化床流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内径0.14 m,高1.6 m的气固流化床中,以空气和流化催化裂化颗粒为气相和固相,采用PV-6A型光纤测速仪和U形管压差计分别测定三种不同开孔率分布板时的颗粒浓度分布和分布板压降,同时应用流体力学软件Fluent 6.2分别对三种不同开孔率分布板压降,径向固含率分布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较好.研究结果显示,分布板压降随开孔率的增大而减小,分布板开孔率大于0.86%后对压降影响较小;径向固含率波动随开孔率的增大而增大,开孔率0.46%的分布板径向固含率分布曲线波动最小,气固分布最均匀.  相似文献   

4.
为了获得流化床中床层在不同气速下的流动特性,根据某一生物质发电厂中的HX220/9.8-IV1型纯烧生物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进行二维建模,通过FLUENT软件对床层冷态流态化进行二维数值模拟,调整一二次风入口风速以获得不同的表观气速,得到了鼓泡床、湍动床以及快速床的气固流动状态,并在快速床的基础上模拟了床层在气流作用下的稀相输送状态。模拟结果清晰展示了各个状态下的床层颗粒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和下行管气固两相流动模型研究的现状在对这些模型分类评述的基础上,给出了可用于描述下行管反应流动规律的一维两相和地维两相流动模型,为下行管反应器的设计,放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钱诗智  陆继东 《化工学报》1996,47(6):706-711
采用反射式光导纤维探头对平壁和膜式壁面的循环流化床内的局部瞬态颗粒浓度进行测量,并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两种不同壁面几何结构的床内的动态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循环流化床内存在明显的时空结构不均匀性,壁面的几何形状对壁面附近的气固流动特性存在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田朋  王德武  王若瑾  唐猛  郝晓磊  张少峰 《化工学报》2021,72(10):5102-5113
采用二维床及D类玻璃珠颗粒,在表观气速Ug=0.267~0.978 m/s、摇摆幅值Θ=5°~15°、摇摆周期T=8~20 s的实验条件下,对摇摆流化床内气固流动过程及气体通过流化床的时均总压降进行了研究,并通过与常规直立床和倾斜床进行对比,分析了床体摇摆对气固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平均角速度ωave>2(°)/s的条件下,当初始装料量和表观气速相同时,气体通过摇摆流化床的时均总压降低于直立床,高于相同最大倾角时的倾斜床;惯性力所产生的压降在0.15 kPa以下,其对床层压降的影响较小,床体倾斜导致气体向边壁区域聚集是影响摇摆流化床内气固流动特性的主要因素,由此导致床内存在固定床和下行移动床状态的非流化区域,使得处于流化区域的颗粒量减少,同时还降低了流化床层在竖直方向的静压。非流化区域的存在还会造成流化区域的气速高于直立床表观气速,两者表观气速之比为1.04~1.49。  相似文献   

8.
刘宝勇  魏绪玲  张斌  杨西 《广东化工》2012,39(11):159-160
循环流化床是一种新型高效无气泡气-固反应器,应用广泛。文章首先介绍了气-固循环流化床的特点,总结了循环流化床上部区域的流动特性,并讨论了循环流化床底部区域的流动特性,最后展望了循环流化床流动特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下料管(内径100mm)的循环流化床内研究了气固流动规律。通过测定颗粒速度、颗粒浓度以及气体速度,进一步描述了气固相对速度与颗粒浓度的变化关系,在对气固相互作用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描述气固下行流动的R-Z方程。  相似文献   

10.
对振动流化床的几个主要性能进行了单参数的理论分析,讨论了振动对气固流化床的起始流态化速度、流化型式和传热机理的影响。认为振动加入到气固流化床中形成的振动气固流化床在干燥、传热等操作中具有速度快、效率高、节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姚东  刘明言  李翔南 《化工学报》2018,69(11):4754-4762
采用脉冲示踪技术,研究了3 mm床径的小型气-液-固流化床内液相停留时间分布。以KCl为示踪剂,液相为去离子水,气相为空气,固相为平均粒径0.123~0.222 mm的玻璃微珠和氧化铝颗粒,测量流化床出口液相的电导率,得到其停留时间分布曲线。结果表明,增大表观液速和表观气速,分布曲线变窄,平均停留时间缩短,Peclet数增大;固相的存在使液相的平均停留时间增长。表观液速1.96~15.70 mm×s-1,表观气速1.18~1.96 mm×s-1的条件下,流动接近层流;平均停留时间的范围为(19.6±0.34)s~(48.0±0.92)s,建立的Pe经验关联式对实验结果有较好的预测,偏差在±25%以内。研究结果对于小型三相流化床的设计放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欧拉双流体模型和颗粒流动理论对实验室规模的循环流化床气化炉进行了全三维模拟,考察了炉内压力和固体颗粒的分布特征,并进一步比较了操作条件对炉内气固两相循环流动的影响差异。模拟结果表明:提升管内呈上稀下浓的颗粒分布,径向处存在边壁浓中心稀的环合结构,下降管内能够形成堆积较为密实的料封,模拟得到的系统压力环路与试验值较吻合。藏量、粒径和入口气速均会影响炉内的固体颗粒浓度和压力分布,合适的粒径和入口气速条件与颗粒终端速度的匹配是影响炉内稳定循环流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低固含率气-液-固循环流化床流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基于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传感器的高速图像采集和处理技术,实验研究了低固含率条件下,低密度大孔吸附树脂固体颗粒气-液-固三相循环流化床的流体力学行为,分析了操作条件、液相物性、颗粒性质等对床内的固体颗粒循环速率、相含率、气泡运动等特性的影响,得到了具有合理物理解释的实验数据和结果。  相似文献   

14.
将基于能量最小多尺度方法(EMMS)的曳力模型耦合到双流体模型中,并针对循环流化床内的气固两流动进行了模拟研究。采用全滑移壁面边界条件处理颗粒相,考察了3种网格尺度对轴向空隙率和出口颗粒循环量等气固流动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应用EMMS曳力模型处理相间作用力,同时在采用全滑移壁面边界条件处理颗粒相时,双流体模型能够正确预测轴向空隙率分布。采用网格尺寸为2.325 mm×20 mm时,模拟结果和实测数据吻合较好,表明在循环流化床的数值模拟中选择恰当的网格尺度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气固流化床压力脉动信号的Wigner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海  黄轶伦  张卫东 《化工学报》1999,50(4):477-482
用Wigner谱首次对气固流化床压力脉动信号进行时频二维分析,压力脉动信号的强非平稳性得到了证实.在Wigner谱平面中定义了局部频峰加权平均频率参数,从实验角度研究了流化床气速、静床高对压力脉动信号加权平均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它具有比传统的功率谱主频好得多的统计重复性,能更准确地反映气泡相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1 INTRODUCTION Spout-fluid beds have been of increasing interest in the petrochemical, chemical and metallurgic indus-tries since spout-fluid beds can reduce some of the limitations of both spouting and fluidization by su-perimposing the two type of systems[1―4]. In recent years, spout-fluid beds have become an alternative for gas/solid contactors in coal gasification. Spout-fluid bed coal gasifiers have been adopted for APFBC-CC (advanced pressurized fluidized bed combus-tion-combined…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床层压力脉动测试技术,通过凝聚函数法进行分析,对流化床气泡上升过程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表明气-固流化床浓相段沿床高可划分为三个区域,即初始气泡生成聚并区,气泡相对稳定区和气泡崩破区。并对操作条件,颗粒物性及床层结构因素,对于划分区域的影响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严超宇  卢春喜 《化工学报》2010,61(6):1357-1366
针对石油焦及气化余焦的燃烧特点和流态化特性,提出了一种采用气固密相环流烧焦与快速床管式烧焦技术相组合的新型燃烧器结构。在不同操作条件(导流筒区表观气速0.772~1.674m.s-1,环隙区表观气速0.223~0.519m.s-1,装置系统的颗粒外循环强度40.8~229.4kg.m-2.s-1)及两类颗粒体系下,采用光纤测量仪对组合燃烧器环流段内颗粒流动特性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类颗粒体系的固含率和颗粒轴向速度在导流筒区、底部区和颗粒分流区床层内沿径向的分布规律为中心区小、边壁区大的环-核型分布,体现了气固流化床典型聚式流态化的非均一性特征;在环隙区,受环流段结构的影响,两类颗粒体系的固含率和颗粒轴向速度参数沿床层径向的分布相对较均匀;混合颗粒体系的固含率、颗粒轴向速度较单一石英砂颗粒体系的要小,细颗粒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气固混合的均匀程度;两类颗粒体系在底部区和颗粒分流区的径向流动具有剪切破碎气泡的作用,有利于环流段内气固的充分混合接触。  相似文献   

19.
气固流化床中声发射和流动模式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颗粒在气固流化床壁面区域(或局部空间区域)碰撞产生的声波能量反映了颗粒的碰撞速度和频率(活跃程度),从中可以揭示流化床内颗粒的流动混合模式。通过在φ150mm流化床冷模装置中,对聚乙烯颗粒-空气体系进行流态化实验,运用声发射技术测得声能量沿气固流化床的轴向分布,继而获得了颗粒的流动模式,并发现其与颗粒粒径、表观气速和分布板形式密切相关。对于颗粒粒径为460 μm的聚乙烯颗粒,当表观气速在0.3~0.7 m·s-1内,其对应的流动模式为带有滞留区的双循环流动模式。如果气速增大到0.8 m·s-1以上时,流动模式将转化为无滞留区的单循环流动模式。而当颗粒平均粒径降为365μm,对应的双循环流动模式蜕化为单循环模式,壁面不存在滞留区。进一步发现,滞留区位置与静床高无关。研究同时发现,颗粒的流动模式和分布板形式密切相关,对于在多孔平板分布板下为单循环流动模式的小粒径颗粒,在锥帽式分布板下,则在稍高气速时表现为双循环流动模式。  相似文献   

20.
将常规45 000 m3/h恩德气化炉对冲布置的喷嘴结构改良为旋切均布喷嘴结构,炉膛内流场发生了变化。为了研究旋切结构喷嘴恩德气化炉炉内的流场结构以及喷嘴气化剂速度对气固流动特性的影响,应用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TFM)对炉膛内的流场进行冷态数值模拟。得到了炉膛内颗粒轴向速度分布、颗粒体积分数分布以及流场结构分布结果。研究表明:旋切喷嘴结构下恩德气化炉炉内颗粒流动轨迹为螺旋上升式结构,并在炉膛中下部形成颗粒内循环;增大喷嘴气化剂速度能够提升颗粒内循环倍率;随喷嘴气化剂速度的增加,炉内气固流动特性越佳,喷嘴速度为50,60 m/s时,炉内流场较为紊乱,喷嘴速度增加到70,80 m/s时,颗粒分布更加规则,但气固流动特性变化已不明显,考虑到喷嘴速度过大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则喷嘴速度70 m/s时,为较优工况。模拟结果为热态数值模拟以及提高工业气化炉气化效率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