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砂陶艺作为一门艺术和文化,经过几百年、几十代人的智慧劳动和艺术创作,已自成一体,独树一帜,被世人所推崇。而其中的紫砂花器尤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陶艺风格蜚声海内外。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工艺美术的创作者而言,艺术创作不能局限在单纯的一把壶,一件雕塑。而是应该从现实生活中去细细观察和挖掘。在紫砂陶发展历程中老一辈的艺人经过了多年的辛勤劳动和积累,创作出了许许多多创世佳  相似文献   

3.
许时娟 《江苏陶瓷》2010,43(4):58-58
圆素器的制作需用铭刻手法来装饰,起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记得多年前,某刻手在我的壶上刻了“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之句,避开这个典故不说,茶壶客商知道这是陈鸣远刻于南瓜壶上的文句.刻错了这批壶,因而未被认可。  相似文献   

4.
历代紫砂名师辈出,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顾景舟……,他们用智慧和灵巧的双手,为我辈创造了蔚为壮观的壶艺天地。  相似文献   

5.
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的祖辈们就懂得从大自然中撅取各种各样的物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从太阳光中取火、利用山势造屋、利用树枝为筷、用泥土烧制碗碟。大自然提供的一切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眼界,在满足最基本的需求之后,我们的祖先突然发现大自然是那么地神奇与美丽,于是开启了他们对美的追求之旅。他们在窑壁上绘画,他们唱出美丽的歌,他们更是将大自然的元素应用到日  相似文献   

6.
<正>清代文人汪文柏在其《陶器行赠陈鸣远》中讲到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一丸土便是制作紫砂壶的泥料,此诗便是对宜兴紫砂陶的极高赞誉。紫砂壶经名师巧手造出,不媚不俗、朴讷温娴、短小厚实,为茶人品茗最理想的茶具,也是收藏家的绝好雅趣。随着历史的进展,紫砂壶已经完全摆脱粗陶器皿的范畴,成为重要的艺术精品,因此,对于紫砂壶的创作而言,制出一把壶的标准亦在不断提高,紫砂壶已不再只是单纯的沏茶茗具,更应是富有艺术价值和文化品  相似文献   

7.
紫砂陶以其独特的形态及审美著称与世。自分门立派以来,经无数艺人努力,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形象和语言。传统紫砂造造型主要是采用几何形的分割组合(如俗称的方货、光货)和图案形的规则处理(如筋纹货等)及仿真手法(如花货等),它在吸收、借鉴其它艺术语言的基础上又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形成自身特点,就象京剧一样,有自己的“腔调”.“韵昧”。[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紫砂光素器自宋代问世以来,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等历史时期。紫砂陶借鉴了宜兴的日用陶瓷器,并成就了一大批诸如供春、时大彬、陈鸣远、杨彭年、邵大亨、陈寿珍、顾景舟等陶艺大师。紫砂光素器美就美在光身素器,光素器古典大方、朴实无华、自然素雅、实用把玩、简洁明了,只有心灵的领悟才能有更深层次的艺术感受,只有沉湎于这种感受中才能领悟人壶一体的真谛,制壶者与实用者的结合才能最终领悟出主题思想与精神内涵,才能领悟到制壶者独特的个性和见地,最终在壶的形体中发现、体会制壶人的情感和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9.
王玉美 《江苏陶瓷》2011,44(2):59-60
宋代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写的是自然景色,方塘半亩、天光云影、水清如镜,看到此景,诗人联想到了一个问题,这半亩方塘的水质为什么这么好?原因是上有源头的活水源源不绝地注入所致。作为"观书有感",诗人道出了一个有关艺术创作的哲理:艺术创  相似文献   

10.
南瓜壶虽普通存在却意义不凡,它遇到紫砂,融入紫砂,它有着源于自然的淳朴,却又是高于自然的手工艺术品;它有着祥瑞的寓意,契合民风民俗的命脉;它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彰显着君子的人格品性.这之中有自然的馈赠,有民风民俗的赋予,有人文的参与与推动,在千年的发展中谱写了以紫砂之魅展南瓜之姿的精彩乐章,唱着丰收的喜悦,唱着淳朴的民...  相似文献   

11.
紫砂陶艺的创新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要求,是我们紫砂从业者不容推卸的责任;创新是作者自身智慧、文化底蕴与创意的展现。创新不能脱离传统,即不能离开传统工艺的传承,又需创作者鲜明的的创意设计构思。  相似文献   

12.
我生长在农村,一路从童年走入中年,大自然之于我始终如此的亲切特别,犹如父亲一般。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总是吸引着我的目光,而我对这些小生物的浓厚兴趣促使我渴望探求一切关于他们的奥秘。我沉醉于观察各种植物,比较它们形态各异的根,茎,叶,花朵,果实,研究他们的形状姿态,脉络走势,而生命的奇妙每每让我赞叹不已;知了,蚱蜢,小甲虫,小青蛙,泥鳅,螃蟹……诸如  相似文献   

13.
我出生在千年窑火不断的瓷都景德镇一个陶瓷世家,1984年自陶瓷学院毕业后迄今一直从事专业创作.此次有幸参加第六期全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培训班,结识了众多其它行业的精英,并通过理论学习和考察实践活动,使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增强了为振兴江西出一份力的决心.  相似文献   

14.
路朔良先生是一位"多产"而又"全面"的紫砂艺术家。他几乎每年都有很多新作问世,观赏其作品总能有一种赏心悦目、别开生面之感。他一非出身紫砂世家,二无拜过名师,而是在三十三岁时才"半路出家",凭借自己矢志不渝的拼搏精神,才终于成为一位名闻遐迩的"砂海"弄潮儿。路朔良没有当过学员,没有考过助理工艺师,也没有评过工艺美术师,而是凭真才实学博得宋伯胤、张道一等几位著名专家学者的极大赏识并鼎力推荐,在2004年破格地  相似文献   

15.
夏立 《江苏陶瓷》2010,43(4):31-31,34
明清两代文人、学者由于他们的喜爱和参与,使紫砂艺术得到长足的发展。一些紫砂名家与文人的密切交往与合作也将紫砂壶从工艺品提升到了艺术品的行列。活跃于清代康熙年间的陈鸣远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相似文献   

16.
正《井栏壶》,壶形完全仿井栏而制。我们应该努力学习陈鸣远大师的艺术精神,用心发掘自然和生活中美的事物,去糟取精,将美的事物付诸于神韵与意境中,利用紫砂泥料将精湛技艺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7.
潘文娇 《江苏陶瓷》2012,45(1):26+28-26,28
紫砂工艺自发端以来,历经数百年沧桑变迁、精工锤炼,历代艺人的奇思妙想、精心雕琢,至今已成为一支艺术奇葩.自立于工艺美术之林。纵观紫砂陶艺的发展历程.思考艺术创作的传统价值和创新的成效,我们不难发现紫砂艺术的价值之一在于其彰显出独创性与时代性的特点。实际上,创新而有品味的陶艺品在于强调出艺术家心灵的精纯和诚实面。  相似文献   

18.
朱文华 《江苏陶瓷》2012,45(1):18-18
被人们尊称为“民国七艺人”之一的裴石民先生在紫砂界有“陈鸣远第二”的雅称。陈鸣远上承明代精华,下开清代格局,是一位塑镂兼长、技艺超群的壶艺大家,其作品的艺术魅力影响深远。上世纪20年代,裴石民先生受上海著名魔术师莫吾奇之聘,到他家中专门制作紫砂器。  相似文献   

19.
徐庆庚 《陶瓷研究》2005,20(2):21-22
1966年,我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本科毕业,那时刚好碰上了“文化大革命”,我被分配到省陶瓷公司美术室,主要从事陶瓷器形和花面设计以及对全市各个陶瓷厂家设计的器形和花面的审查工作,我们这个美术室是一个艺术创作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一个部门,那时,我自己也画一些艺术瓷。  相似文献   

20.
对“陶瓷器装饰”和“现代陶艺”这两种不同的概念作了简明扼要地论述,对现代陶艺的内涵、性质、发展趋向以及创作中的变形、时代性等问题均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