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信阳毛尖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阳毛尖茶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品质优异。对信阳毛尖茶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综述和分析,结果表明,信阳毛尖茶的茶多酚含量、儿茶素含量及非酯型儿茶素比例较高,氨基酸含量、咖啡碱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也比较高,形成了信阳毛尖茶鲜浓、爽口、耐泡的滋味特征;叶绿素含量高于多数嫩度相近的名绿茶,使其具有干茶色泽翠绿的品质特征;信阳毛尖茶还含有丰富的无机元素。   相似文献   

2.
22种不同来源信阳毛尖茶的分类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采制时节、产地、等级等因素对信阳毛尖茶品质成分的影响,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22个不同来源的信阳毛尖茶中儿茶素、黄酮类、酚酸类、嘌呤碱等品质成分进行测定。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乘法-判别分析显示采制时节是影响信阳毛尖品质成分的主要因素,不同来源信阳毛尖基本可按照采制时节分为明前、雨前和春尾。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采制时节信阳毛尖茶在8种儿茶素、5种黄酮类、2种嘌呤碱以及没食子酸、游离氨基酸等品质成分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明前茶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和(+)-儿茶素(C)含量最高、而(+)-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酸、芦丁、杨梅素、槲皮素、可可碱含量最低,与雨前茶和春尾茶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产地和等级之间C、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等儿茶素;芦丁、花旗松素、杨梅素等黄酮类;以及可可碱、茶碱等嘌呤碱含量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相对而言,四望山毛尖茶中非酯型儿茶素含量较高,而黄酮总量较低;芽头中游离氨基酸和C含量最高,而EGC和杨梅素含量最低,这对信阳毛尖采制时节的识别有一定影响。本文首次基于茶叶中品质成分对不同来源的信阳毛尖进行了分类比较,为明前茶的识别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毛火温度对信阳毛尖茶香气成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不同品种、干燥毛火温度的信阳毛尖茶,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HS-SPME-GC-MS)对供试样茶香气物质进行分析。结果 醛类、醇类、酯类、酮类、酸类、芳香烃以及碳氢、杂环氧化物是信阳毛尖茶的主要香气化合物种类。140℃毛火烘焙群体种信阳毛尖茶供试样中β-环柠檬醛与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含量最高; 140℃毛火烘焙乌牛早信阳毛尖茶供试样中柠檬烯、γ-松油烯、肉桂烯含量最高;110℃毛火烘焙群体种信阳毛尖茶供试样中1-反-(+)-橙花叔醇含量最高;110℃毛火烘焙乌牛早信阳毛尖茶供试样中芳樟醇和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吡喃)含量最高。140℃毛火烘焙信阳毛尖茶供试样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 EGC)的含量均低于110℃毛火烘焙信阳毛尖茶供试样。结论 在信阳...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信阳毛尖茶在加工过程中非挥发性代谢物的变化规律,以信阳群体种鲜叶为原料,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信阳毛尖茶加工过程样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在信阳毛尖茶加工过程中共对比鉴定出1 000种非挥发性代谢物,多元统计分析表明信阳毛尖茶在杀青后其非挥发性代谢物发生显著变化;同时共筛选出53个差异化合物,其中氨基酸、儿茶素、黄酮糖苷、脂质、嘌呤核苷、有机酸等化合物的转化是形成信阳毛尖茶风味和品质的关键;尤其是一些酰化黄酮糖苷、溶血磷脂酰类、嘌呤核苷类化合物在杀青后相对含量显著提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化合物在嘌呤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苯丙氨酸代谢,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和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这些代谢通路中显著富集(P<0.05)。本研究进一步挖掘了影响信阳毛尖茶风味和品质的主要非挥发性代谢物,为揭示信阳毛尖茶风味和品质形成机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不同因素对信阳毛尖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因素对信阳毛尖茶品质的影响。方法:选取不同采摘等级、不同产区和不同采摘时间的信阳毛尖茶为原料,对生化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随着产区海拔的降低,氨基酸含量降低,茶多酚含量增加,茶汤滋味从鲜爽向浓醇发展。随着采摘时间的推延,多酚物质含量增加,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茶叶滋味逐渐浓醇。特级茶叶在采摘期间非酯型儿茶素含量显著增加,使其口感在后期仍较好。珍品茶叶含物质含量积累少,持嫩度高,口感好但不耐喝,特级茶叶酚氨比增大,口感浓醇。结论:信阳毛尖茶的品质受很多因素影响,合理的控制因素可以指导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不同季节信阳毛尖茶的生化成分和矿质元素,探究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季节信阳毛尖茶的有效区分。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化学方法对64种信阳毛尖茶主要生化成分及其矿质元素进行检测分析,结合正交矫正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获取不同季节茶样的组间差异。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游离氨基酸、黄酮类物质、水溶性碳水化合物、非酯型儿茶素、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及矿质元素均存在季节性显著差异。判别分析可将信阳毛尖春茶和夏秋茶明显区分,并鉴定出黄酮类物质、游离氨基酸、GA、儿茶素(catechin,C)、EC、EGC、Mg和Zn 8种判别不同季节信阳毛尖茶的重要差异化合物。热图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茶多酚、游离氨基酸、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和GA等物质主要在春茶中积累,黄酮类物质、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Mg、Fe、Zn和Se等物质主要在夏秋茶上积累。结论 本研究鉴别了不同季节信阳毛尖茶的特征性差异化合物,为信阳毛尖茶的季节识别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明两种加工方式对信阳毛尖的化学成分影响。方法 以信阳群体种一芽一叶为原料,分别按照手工和机制方式加工信阳毛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阱质谱(UHPLC-Q-Exactive/MS)对非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鉴定出93个化合物,包括生物碱类、氨基酸类、儿茶素类、二聚儿茶素类、黄酮(醇)糖苷类、酚酸类、核苷类等。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方法,对手工和机制加工信阳毛尖过程样的研究表明:手工和机制加工过程样可以通过化学成分的组成进行较好的区分,进一步分析两种加工方式发现了40种差异化合物,其中黄酮(醇)糖苷类和氨基酸是差异最明显的两大类成分,机制茶加工过程样中黄酮(醇)糖苷类和氨基酸含量高于手工制作,差异显著的主要成分有L-丙氨酸、γ-氨基丁酸、槲皮素3-O-葡萄糖芸香糖苷和槲皮素等。手工茶制作过程中,杀青温度较低、时间相对较长,从而产生了更多的表阿夫儿茶精-3-没食子酸酯、原花青素B1、聚酯型儿茶素A和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等二聚物。此外,手工茶的多数酚酸类化合物,以及一磷酸腺苷和磷酸甘油胆碱等含量高于机制茶。结论 本研究采用代谢组学方法较为系统的分析了手工和机制信阳毛尖加工过程中的差异化合物,为信阳毛尖手工茶和机制茶品质差异评价及加工技术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信阳毛尖半成品(鲜叶→摊放→杀青→揉捻→排把)为原料,对其分别进行直接冷冻干燥、80℃电烘笼烘至含水量31%冷冻干燥、80℃电烘笼烘至含水量22%冷冻干燥,以80℃电烘笼直接烘干为对照,对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分析,探讨不同含水量初烘叶冷冻干燥对信阳毛尖干茶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1)适当初烘后冷冻干燥干茶品质优于直接冷冻干燥和直接电烘笼烘干,其中,电烘笼初烘至含水量31%时再进行冷冻干燥的茶样感官品质最佳;(2)排把叶经初烘后再冷冻干燥,随着初烘时间延长含水量降低,其中水浸出物、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先增高后降低,当含水量烘至31%时再冷冻干燥含量最高,与感官品质变化一致;而咖啡碱、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儿茶素总量随初烘叶含水量的降低其含量一直在降低,当初烘叶含水量22%时再冷冻干燥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9.
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技术作为一种快速无损检测方法,在许多领域广泛运用,尤其是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更加广泛。信阳毛尖茶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品质优异。本文通过采集三种不同等级信阳毛尖茶800~2500 nm处近红外光谱信息,对三个不同等级信阳毛尖茶的所有波长的响应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选择了数据分析的波长范围;通过小波变换滤噪,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和偏最小二乘法(PLS)对信阳毛尖茶品质进行判别。结果表明茶样品800 nm~1800 nm波长范围的近红外光谱数据可用于预测信阳毛尖茶品质;OPLS-DA分析表明三个不同等级信阳毛尖茶可以有效区分;所建立的PLS预测模型,理论值和预测值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94,预测准确率为100%,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为0.090,表明模型预测准确、可靠。本研究建立的NIR光谱结合PLS分析方法可以用于快速无损检测河南信阳毛尖茶的等级品质。  相似文献   

10.
春季不同时期信阳毛尖茶的化学成分和品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郭桂义  刘黎  胡强  罗娜 《食品科技》2007,32(9):141-144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信阳毛尖春茶的化学成分和品质的差异。方法及主要内容:利用重量法对不同时期信阳毛尖春茶的水分、水浸出物进行测定和比较;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不同时期信阳毛尖春茶的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儿茶素、叶绿素进行测定和比较;利用常规感官审评的方法对不同时期信阳毛尖春茶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进行审评和比较。结果:不同时期、不同品种、不同嫩度间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和感官品质存在差异。氨基酸、咖啡碱:前期>后期;福鼎大白>龙井43;嫩度高的>嫩度低的。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前期<后期;福鼎大白茶<龙井43;嫩度高的<嫩度低的。结论:时期因子影响着茶叶的整体品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广东省当地种植的茶叶矿物质元素和茶多酚含量范围、成分差异及分布特征.方法 采集2017-2018年广东省7个茶叶产区具有代表性的茶叶(绿茶、乌龙茶、红茶)样品,按照国标法对样品中的9种矿物质元素和茶多酚的含量进行测定,对比分析不同种类、不同产区中矿物质元素和茶多酚的含量差异.结果 乌龙茶中钾元素的平均含量为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白茶与绿茶、红茶生化成分的差异,探讨生化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方法:以寿眉、安吉白茶及白琳工夫分别为白茶、绿茶、红茶代表,分析茶叶成分,测定茶汤抗氧化活性,并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总黄酮含量与年份呈正相关关系,而咖啡碱则相对稳定;白茶茶多酚及儿茶素含量均低于绿茶,但其酯型儿茶素所占比重显著高于绿茶,且游离氨基酸、茶氨酸及总黄酮含量也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茶类;EGC所占比重与酯型儿茶素均与茶汤抗氧化活性有较强的相关性。结论:白茶与其他茶在成分和抗氧化性上均有显著差异;EGCG与抗氧化活性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信阳产地传统茶(信阳毛尖1、2和信阳红1、2)与新试制茶(奇岩、奇白和奇红)的抗氧化活性。方法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7种茶中6种儿茶素单体、茶多酚等13个指标;然后利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法和糖尿病小鼠模型检测这些茶的体外和体内抗氧化活性。结果 不同茶中所含主要抗氧化成分含量及组成存在差异,受茶树品种、鲜叶采摘标准、季节和制作工艺等因素综合影响。通过计算7种茶清除DPPH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值,得出抗氧化强弱为绿茶>乌龙茶>白茶>红茶。相关性分析, IC50值与茶多酚、维生素C、儿茶素总量及其6个单体成显著负相关(P<0.05、P<0.01),与黄酮和没食子酸成极显著正相关(P<0.01)。体内抗氧化检测10个处理中,信阳毛尖2处理丙二醛(malonaldehyde, MDA)最低,信阳红2处理MDA最高。信阳毛...  相似文献   

14.
《食品工业科技》2013,(01):277-281
以绿茶为材料系统全面的研究冲泡时茶多酚溶出的最适条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取温度、液料比、时间和次数为主要因素以及冲泡容器、是否加盖、搅拌为生活习惯因素,以茶多酚溶出量为响应值,应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温度81℃、液料比150:1(mL/g)、时间7min,茶多酚溶出量112.80mg/g,其中,总儿茶素溶出量占总酚的57.29%。此条件冲泡得到的EGCG、ECG、EGC、EC和咖啡碱的溶出量均较高,共同作用后改善茶汤滋味,避免出现过苦或过涩的现象。个人习惯因素的影响结果可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绿茶发酵酒工艺优化及发酵过程中茶多酚、儿茶素、香气成分含量的变化分析。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绿茶酒发酵工艺,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儿茶素和香气成分变化。结果:绿茶酒发酵工艺参数为:绿茶用量4 g/L、蔗糖20%、蜂蜜50 g/L、葡萄酒酵母接种量5 g/L,发酵温度28 ℃,发酵10 d后过滤陈酿得绿茶酒;绿茶酒发酵过程中6 种儿茶素组分含量均有所增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酸、表儿茶素增加较为缓慢,儿茶素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增加迅速,分别增加了10.88 倍和17.33倍;发酵初始、发酵结束及陈酿的绿茶酒分别检测出香气成分87、88种和94种,各占检测出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的92.93%、98.26%和91.87%;香气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在发酵过程中均变化明显,体现绿茶酒由茶香到酒香的变化。结论:绿茶可以发酵茶酒,发酵后绿茶酒的保健成分儿茶素含量增加,酒体醇香。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掌握野化白云茶树鲜叶加工成黄茶加工过程的影响因素,该研究对比分析了野化白云茶加工的黄茶、烘青绿茶、半烘半炒绿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分析了野化白云茶鲜叶加工黄茶过程中的依工艺阶段取8个茶样(茶青、杀青叶、揉捻叶、再炒叶(除水叶)、闷黄24 h、闷黄48 h、闷黄72 h、毛茶)可培养菌种的变化。野化白云茶与烘青绿茶、半烘半炒绿茶比较,除氨基酸、咖啡碱含量略有下降外,水浸出物含量分别高出4.80%、7.11%,可溶性糖含量分别高出0.41%、0.36%,茶多酚含量、儿茶素总含量呈下降趋势,酯型儿茶素总量下降21.62 mg/g、19.08 mg/g,EGCG下降9.99 mg/g、6.98 mg/g,GCG下降14.23 mg/g、13.80 mg/g,以上成分变化均差异显著(p<0.05);非酯型儿茶素组分中除C减小2.49 mg/g、1.75 mg/g(p<0.05)外,其余非酯型儿茶素组分和总含量变化差异不显(p>0.05);闷黄24 h,酵母菌数量明显,至72 h霉菌成优势菌种(3.5×105 CFU/g);分离鉴出8株微生物,包括1株拟盘多毛孢属,4株青霉属,1株枝孢属及2株酵母菌属,其中Penicillium exsudans菌首次从茶叶加工中和茶叶中分离并鉴定。说明闷黄使茶叶水溶性物质、可溶性糖增加,茶多酚、酯型儿茶素下降,闷黄阶段有微生物繁殖并参与黄茶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绿茶加工中主要滋味物质动态变化及其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茶树品种‘碧香早’春季一芽二叶为原料,按照摊放、杀青、揉捻、干燥工艺将其加工成绿茶,在分析绿茶加工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儿茶素等主要滋味物质质量分数动态变化基础上,通过酚/氨比、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比以及感官品质分析,探讨绿茶加工中主要滋味物质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滋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茶加工过程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等滋味物质质量分数整体上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摊放过程中呈上升趋势;这些滋味物质的动态变化使得酚/氨比在摊放阶段由11.45下降到6.21,在杀青阶段逐渐上升到8.01,在揉捻和干燥阶段趋于稳定;而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比在摊放阶段由0.43上升至0.45,在杀青阶段由0.47下降到0.44,在揉捻和干燥过程中逐渐缓慢降低至0.35;同时,这些滋味物质质量分数与绿茶滋味品质明显相关,当酚/氨比为5.5~6.5、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比为0.3~0.5时,绿茶滋味品质由粗淡、苦涩逐渐转化为醇厚、鲜爽。  相似文献   

18.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bioactive components of GABA (γ-aminobutyric acid) tea as compared with green tea produced in Taiwan. Using in total 56 tea samples (28 green tea and 28 GABA tea), moisture content, Hunter L, a and b values, phenolic compounds, amino acids including GABA, fatty acids and ascorbic acid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isture, total free amino acids, crude fat, Hunter L value, total nitrogen, free fatty acids and reducing sugar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GABA tea and green tea. However, GABA tea had higher Hunter a and b values, while green tea had higher total catechin and ascorbic acid contents (p < 0.05). Of major catechins, epicatechin and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were found to be lower in GABA tea than in green tea. For free amino acids, GABA, alanine, ammonia, lysine, leucine and isoleucine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ABA tea, while the glutamic acid, aspartic acid, and phenylalanine were higher in green tea (p < 0.05). Theanine, tryptophan, valine, threonine and methionine were not found to be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tea.  相似文献   

19.
市售茶饮料中主要功效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市售茶饮料中主要品质成分含量情况,并分析其差异原因。方法采用酒石酸铁比色法测定茶多酚(teapolyphenols,TP);采用水合茚三酮比色法测定游离氨基酸总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法检测6种儿茶素以及咖啡碱(caffeine, CAF)含量。结果目前市售茶饮料以调味茶饮料居多,不同种类、不同品牌茶饮料中的茶多酚、儿茶素、CAF以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具有明显差异。结论绿茶饮料各种主要品质成分含量较高,其次为乌龙茶饮料,红茶饮料较低。CAF含量全部样品符合国家标, TP含量仅有一款红茶饮料低于国家标准,其余均符合国家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比较福鼎大白茶树鲜叶加工制成的3种茶类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差异。方法 以福鼎大白茶树鲜叶为原料, 按不同工艺制成绿茶、白茶、红茶, 测定其活性成分(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儿茶素)含量。结果 绿茶中茶多酚及儿茶素总量最高, 红茶较低。绿茶中儿茶素总量约为红茶的10倍, 白茶中儿茶素总量约为红茶的8倍; 氨基酸含量: 白茶高于绿茶及红茶, 红茶中氨基酸最低; 咖啡碱在白茶和绿茶中的含量差别不大, 显著性高于红茶, 但不存在极显著性差异。结论 加工工艺对不同茶类茶多酚及儿茶素类物质含量影响较大, 而对咖啡碱含量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