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特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油先导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温室气体对世界大气环境的污染和危害,CO2地质封存及高效利用引起;、们高度关注。向油藏中注入CO2可使部分CO2有效地吸附在油藏的孔隙中,起到碳捕集和地质封存的作用,同时可以有效地补充地层能量,增强原油流动性,有效提高油井产能,提高石油采收率。川口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是典型的特低渗透油田,通过室内储层模拟研究表明:随着注CO2气量的增加,驱油效果越来越好,且CO2水气交替、非固定气液比的注入试验见效快,原油采收率高;同时.矿场CO2驱油先导性试验表明:CO2驱油能显著提高低渗透油藏油井产能,改善开发效果,油层对CO2吸附和埋存量大,利用C02驱油技术开采特低渗油藏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4.
特低渗透油藏的自身特征决定了其开发难度大于常规油藏,存在“注不进,采不出”等问题。注 CO2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于特低渗透油藏潜力巨大,如何改善其驱油效果是合理高效开发的关键。通过室内特低渗透 长岩心物理模拟实验,采用12种方案进行CO2驱油效果评价。研究表明,超前注气相对于同步注气可以提高采收率4.69%,驱油效果优于同步注气,其CO2气体突破早于同步注气。不同注气时机实验采收率与转CO2 驱油时产 出液含水率呈负对数关系,总压力梯度变化呈 M型,转注CO2驱油后存在滞后效应,采用小流量可以达到增产目 的。不同注气段塞实验采收率与总注入流体中CO2所占体积比例呈正相关关系。不同气水比和CO2 驱油实验CO2突破时间较为一致,水驱油和CO2驱油实验总压力梯度变化较为一致。应用于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提出超前 低速注气、气水交替和后期水驱策略,多种注采方案,进行分区试验。 相似文献
5.
注入气体及注气压力对特低渗透油藏驱油效果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大庆油田芳48特低渗透试验区块油藏烃类组成、原油及注入气体物性的基础上,通过室内注气驱油实验,研究了不同注入气体(二氧化碳、天然气和氮气)及注气压力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二氧化碳驱采收率最高,其次为天然气,氮气驱效果最差.随着注气压力的升高,注入能力增强,原油物性得到很好的改善,从而增加了地层原油采出程度. 相似文献
6.
7.
长庆油田特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室内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有效开发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以及降低周边企业温室气体的减排压力,合理有效利用二氧化碳(CO2)气体,在长庆油田开展了注CO2提高采收率的室内岩心驱替实验,对CO2的注入方式、注入量及与渗透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低渗透油藏采用CO2水气交替驱能提高驱油效率,平均可提高13.3%;对于渗透率大于1.0×10-3μm2的相对高渗透岩心,驱油效率提高幅度最大,平均提高了17.6%;为了获得较高的驱油效率并且降低生产费用,水气交替驱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应为0.5~1.0. 相似文献
8.
9.
浅层特低渗透油藏衰竭式开发效果较差,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注不进的问题,氮气驱技术为提高特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结合矿场实际,通过对特低渗透岩心氮气驱开发效果的研究,分析了注入参数对水驱后氮气驱开发效果的影响,对比了单纯氮气驱和氮气与水交替注入时水驱驱替压力的变化,优化了特低渗透岩心氮气驱与水驱段塞比例。人造和天然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氮气驱可提高浅层特低渗透油藏采收率3%~10%,二次水驱时驱替压力增加,含水率较低时进行氮气驱效果较好;水驱后氮气驱采出程度与气体注入量变化存在阶梯性上升趋势,改变了以往采收率与气驱注入量单调性上升的认识,对于不同油田的注入要求可以选择气体注入量局域性最优值;相对于单纯氮气驱,氮气与水交替注入采收率有所增加,注入压力可明显提高,气水交替注入6轮次时压力最大增加约1.5 MPa,气水段塞优化最佳比例为2∶1。 相似文献
10.
利用物理模拟实验,开展了特低渗透油藏水驱后氮气驱油的效果及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氮气驱可在水驱波及区内提高原油采收率3.4%左右,见气前与低气液比阶段是油井的主要采油期,后续注气压力梯度为注水压力梯度的1/4 ~ 1/3;多个油层合注合采时,氮气驱波及程度低,低渗透层不具备吸气能力,气体完全进入高渗透层;气窜在高渗透层形成后,剩余油主要分布于低渗透层.选用SCT-1复合凝胶体系对已形成气窜的高渗透层进行封堵,调节高渗透层与低渗透层的吸气能力,封堵后的高渗透层吸气能力变弱,低渗透层剩余油被有效开发.注气封堵结合可有效抑制气窜,提高氮气驱波及程度.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特低渗油藏CO2不同注入方式的微观驱油特征和孔隙动用下限,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分析了连续CO2驱、水驱后CO2驱以及水气交替驱后岩心的微观剩余油分布。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CO2驱和水气交替驱均能获得较好的驱油效果,连续CO2驱能够动用更小孔隙中的原油,水驱后CO2的注入弥补了水驱难以动用微、小孔隙(孔径小于0.5 μm)中原油的缺点,水气交替驱在中孔隙(0.5~5.0 μm)中取得更好的驱油效果。对于不同孔隙结构的岩心,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越强,小孔隙比例越高,不同注入方式下的孔隙动用下限也越高。综合来看,水气交替驱能够在长庆油田黄3区块长8油藏取得较好的微观驱油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相对渗透率是描述孔隙介质多相渗流的重要参数.用JBN方法计算忽略了毛管压力.且研究表明,低渗介质中的流体流动并不遵循达西定律,在渗流过程中存在启动压力梯度,随着油藏的开采,储层应力敏感增强,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对油藏的影响都不容忽视.因此,传统JBN方法获得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方法与实际有一定差异.在传统方法基础上,导出... 相似文献
14.
15.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注水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松辽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储层中裂缝分布规律与注水开发动态特征,对油藏合理注水方式的选择进行了论证。指出采用矩形五点注水方式,在部署井网时,使井排方向平行于储层中裂缝的延伸方向,可以使井网最大限度地适应储层的非均质性,从根本上抑制裂缝在注水开发中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矩形五点注水方式(或者斜反九点注水方式)是开发好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首选注水方式。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长庆铁边城油田属于特低渗透油藏,按照最佳配置裂缝系统、井网系统的原则,提出3种井网形式:菱形反九点、不等距线状注水和反七点井网,井排距分别为450m×150m,500m×100m,550m×150m。运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对比不同井网整体压裂后采出程度与含水关系以及经济评价,最终推荐适合长庆铁边城油田的井网形式为不等距线状注水,井距450m,排距150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