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延敏  张祥智 《山西建筑》2007,33(21):35-37
概括介绍了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分别对丹下健三、村野藤吾、矶崎新、黑川纪章以及安藤忠雄的设计理念进行了探讨,并从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中得到了对中国建筑的一些启示,从而使中国建筑师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近现代传统复兴式建筑进行了分析,以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的北京大学近现代建筑群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历史沿革、单体建筑两个角度分析了其建筑特点,并结合墨菲的设计理念,评析了其建筑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3.
蒙小英 《工业建筑》2005,35(5):41-44
在现代建筑和当代建筑中,工业建筑始终都占有一席重要之地,它的叙述性设计理念与结构美学特征给现代建筑和建筑师以重要影响。以工业建筑发展中有影响的阶段为主,探讨西方工业建筑对现代建筑、建筑师、环境景观以及文化艺术的影响和表达方式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来华建筑师和中国建筑师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近现代建筑的特征描述,来梳理这段时期中国境内建筑所包含的设计要素。来华建筑师带来的设计理念实际上是西方建筑思潮的延续;中国建筑师虽然接受了西方正统的学院派教育,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影响根深蒂固。从复兴中国固有式建筑潮流到设计现代式建筑时的细部装饰,这种民族精神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5.
同济学派的现代建筑意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当代建筑和建筑教育在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发展成长,同济大学建筑系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同济学派”。这个学派一贯注重跨学科的发展,坚持现代建筑的理性精神和现代教育思想,创导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最早建立中国的城市规划专业,在理工类大学中最早建立风景园林、室内设计和工业设计专业,这些专业与建筑历史与理论、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建筑技术等专业一起,使今天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为国内该学科领域中专业最为齐全的学院。同济学派荟萃了众多富于大学精神,集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和学者身份于一身的大师。他们提倡跨学科和多学科发展,为培养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和学者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成为中国实验性建筑的先驱,倡导“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教学体系,为中国现代建筑理论提出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冯纪忠先生(1915—2009)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也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中国城市规划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创始人,中国现代建筑、城市规划及风景园林的教育的一代宗师。20世纪30—40年代他就读于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接受系统的西方建筑学教育。他回国后在同济大学开始了长达63年的教学生涯,将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中国建筑教育事业,对中国现代建筑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培养了中国现代一大批建筑师,并留下一批重要的建筑作品。作为中国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冯先生为同济大学建筑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各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尽管中国的城乡建筑记录着由中国建筑教育培养的一批批建筑师的足迹,但在建筑市场全球化的今天,在本土建筑师与国外事务所和建筑师的打拼或合作中,中国建筑师群体明显暴露出自身理论体系薄弱、忽视工程技术、文化艺术修养不足、建筑文化感断裂、建筑理性感缺失以及建筑艺术形式混乱等问题。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中国社会环境、建筑市场薄弱以及国人先天素质不足等原因,但是让我们无法回避的是,中国建筑师职业生涯的重要起点和过程——建筑教育是上述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和温床。  相似文献   

8.
谈健 《南方建筑》2012,(5):21-24
本文通过介绍中国著名建筑师夏昌世在岭南现代建筑设计和教育方面的开拓性探索,展示了这位被誉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最重要的探索者、践行者和传播者之一的岭南建筑师,在岭南现代建筑发展进程中的先驱作用。  相似文献   

9.
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支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大陆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这一理论流派直接继承发展了1930年代以来在学院派与官式建筑传统之外探寻现代中国建筑道路的思想新芽,系统呈现了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主流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全面碰撞融合的理论图景,亦成为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之余绪在现代中国建筑理论探索中的映射,具有多重重要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本文将发掘本时段台湾地区“新派”建筑师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余绪与现代建筑社会属性多重交叠下的理论探索,论述其对“复古思潮”的抨击抵抗及其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理论内涵,呈现其从“型造人”到“建筑文化自觉”的启蒙主义理论建构演进目标,总结这一群体及其理论建构作为现代中国建筑发展图景重要组成的意义与价值,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10.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建筑师,其所创建的赖特建筑学校,以其独特的办学理念、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闻名于世。以该校建筑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为例,管窥赖特时代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后赖特时代的延续与发展,旨在对中国高等建筑的教育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1.
建筑品论序     
韩江陵 《新建筑》1996,(1):22-24
诗有诗品,画有画品,建筑亦自有其品。从美学角度对中国建筑师创造的一些具典型意义的现代建筑作品进行品评,是《建筑品论》的宗旨。中国现代建筑文化已进入多元并存,佳作迭出的黄金时期,但在其发展的路前尚有三大障碍。  相似文献   

12.
书名:意境与空间——论规划与设计作者:冯纪忠出版:东方出版社出版日期:2010年03月文字:中文236千字开本:710mm×1000mm1/16页数:296页定价:$40.00元冯纪忠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者,也是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冯先生的著作和设计作品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建筑的一种新文人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其深邃的建筑哲学思想融入建筑教育和文化传  相似文献   

13.
文章回顾了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师如何通过展览将其建筑理念传播给主流社会,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城市发展。20世纪90年代前后,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的两次建筑展,不仅成功地将先锋建筑师推向大师之列,更预测了近20年建筑范式的转变。之后的第十届卡塞尔文献展和21世纪初的一系列艺术展,则重新定义了建筑、城市与艺术的跨界关系。作者通过阐述过去近10年来在中国的几次个人参展和策展经历,思考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建筑师策展对建筑学和城市学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程世卓  赵晓龙 《新建筑》2023,(4):118-124
中国近代“非学院派”海归建筑师作为我国第一代建筑师,与“学院派”建筑师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建筑探索活动的脊梁。他们接受了海外成熟的现代建筑教育,归国后致力于中国建筑现代性的垦荒式建设,呈现出多元、多向的现代性探索。在世界现代建筑视域下,对该群体进行谱系式的观照,有助于厘清中国建筑现代性早期探索与世界现代建筑之源流关联,证实近代时期中国现代建筑活动为世界现代建筑谱系的有机分支。  相似文献   

15.
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枝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大陆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本研究将基于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传播和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延续之“双重维度”视域,阐述“新派”建筑师通过结构理性、功能主义与文人生活审美价值的融合,对现代中国建筑之“形态功能”范畴的求索与开拓,呈现1950—1960年代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的多元图景,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民居为当代建筑师提供的节能新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建筑节能理念提出的必要性和中国建筑节能的发展,研究了传统民居中的建筑节能思想,探讨了当代建筑师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节能设计理念,从而从传统民居中汲取建筑节能理念,为现代建筑提供全新的建筑节能思想。  相似文献   

17.
海外建筑师与中国建筑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建筑师在中国从事建筑设计是中国现代建筑文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建筑文化自身的发展和转型具有特殊意义。理性地思考和审慎地面对海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实践,规范有序地将其纳入中国新建筑文化的创造体系是推动建筑文化成功转型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现代高层办公发展迅速,尤其在创作领域建筑师在高层办公建筑关键发展时期,如何通过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实现高层办公建筑的创新发展是目前建筑师的时代使命。因此,设计理念与方法的创新,对其进行深入解析可以发现,蕴藏其中的创新要素主要集中在城市空间角度的设计创新、建筑空间设计创新和建筑技术创新三大方面。该文探讨了高层办公建筑的创新发展。并以广州电网生产调度中心建筑投标方案为例,从城市空间角度、建筑空间角度、建筑技术利用角度等三个方面,逐步分析、展开论述了高层的创新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程力真 《建筑师》2020,(4):93-100
沈琪是目前已知姓名的第一位中国本土近代建筑师,本文通过对他教育背景、职业经历和时代背景的梳理,探讨本土现代工程学教育对建筑人才的催生,目的是研究中国建筑现代化开端的基本特征,分析以现代工程学为基础的新式营造如何在本土产生,探寻近代中国本土建筑师的起源,并纪念这位建筑先驱。  相似文献   

20.
该文论述了印度自民族独立(1947年)以来的建筑发展状况,介绍分析了这一阶段在印度建筑创作实践中影响较为深刻的四位建筑师的作品,及其体现出来的地域建筑设计理念和创新精神。最后从文化、国情等角度对比了印度现代建筑与中国现代建筑(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不同发展过程,以此来阐述印度现代建筑对我国现代建筑发展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