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该文探究了高压蒸汽灭菌时间(15、20、25、30、35 min)对风味物质理化指标、滋味物质及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压蒸汽灭菌的时间对冷吃兔的水分、蛋白质、脂质、pH及氯化物无明显影响.咸味的呈味效果显著,灭菌20 min时氯化物的滋味活性值(TAV)与未灭菌最为相似.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在15~20 min明显降...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茶树菇、香菇、杏鲍菇、蟹味菇的添加对冷吃兔感官特性及风味物质的影响,在传统冷吃兔制作工艺基础上,分别添加茶树菇、香菇、杏鲍菇、蟹味菇到冷吃兔中,通过感官评价得出香菇为最优食用菌.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加工工艺关键因素,最终确定最佳的食盐添加量为5 g/500 g,味精添加量为3 g/500 g,兔肉与香菇的添加比例为6...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茶树菇、香菇、杏鲍菇、蟹味菇的添加对冷吃牛肉的感官特性及风味物质的影响,在传统冷吃牛肉制作工艺基础上,分别添加茶树菇、香菇、杏鲍菇、蟹味菇到冷吃牛肉中,通过感官评价得出香菇为最优食用菌.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加工工艺关键因素,最终确定最佳食盐添加量为5 g/500 g,味精添加量为3 g/500 g,牛肉与香菇的添加比...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自贡冷吃牛肉为研究对象,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不同冷吃牛肉共鉴定出54种风味物质,包括烃类11种、醇类10种、酸类10种、酯类5种、醛类8种、酚类5种、醚类3种。通过气味活度值分析可概括冷吃牛肉风味特征为花香味、茴香味、脂肪香味和蘑菇香。主成分分析表明,冷吃牛肉挥发性风味物质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100%,计算4种冷吃牛肉综合得分,发现N2冷吃牛肉得分最高(68)。感官分析表明,N1和N2冷吃牛肉风味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为了扩大兔肉资源加工利用的规模和途径,介绍了利用复合调味品的制备原理和方法,研制出高辣型、中辣型、香辣型、辛辣型、麻辣型和辛香型等风味型的“冷吃兔”调味料,同时提供了在肉料烹制和“冷吃兔”成品加工中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6.
采用电子鼻和气质联用技术研究不同腌制时间对兔后腿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并在同等条件下以没有腌制的设为对照组。结果表明:利用电子鼻能对不同腌制时间的兔后腿肉进行一定程度的区分。GC-MS总共测得挥发性成分60种,腌制0、12、24、36、48 h的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分别为24、44、43、44和47种。腌制处理后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都以醛类、烃类和醇类为主,醛类为最多。腌制36 h的样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相对质量分数最高。  相似文献   

7.
以干法成熟过程中牛上脑肉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仪研究其成熟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成熟阶段牛肉风味有较好区分度;随着干法成熟时间的延长,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显著上升,在成熟28 d时,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是未经成熟牛肉的3.21倍。通过挥发性风味物质聚类分析可将干法成熟过程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成熟7 d;第2阶段为成熟7~21 d;第3阶段为成熟21~28 d。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和香气特征分析发现,异戊醇和正己酸乙酯是整个成熟过程中的关键风味物质,呈酒香味、麦芽味和果香味。同时每个成熟时期还存在不同的关键风味物质,癸醛和十二醛在成熟28 d时被检测为关键风味物质,这使牛肉整体风味从以果香味为主,转变为以脂肪味为主。  相似文献   

8.
扒鸡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扒鸡加工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以德州扒鸡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技术测定其加工过程中的风味物质,并通过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它们的贡献。结果表明:从扒鸡加工过程的7 个采样点共检测到56 种风味物质,其中醛类7 种、醇类11 种、烃类27 种、酮类4 种、杂环化合物2种、醚类2种、酚类1种、酯类1种、含硫化合物1种;扒鸡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为醛类、醇类、烃类和酮类;加工过程中,各类风味物质含量总体上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卤制阶段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数量和含量显著增加(P<0.05),恒温卤煮后风味物质含量达到最大;二甲基二硫、己醛、壬醛、庚醛、1-辛烯-3-醇、2-戊基呋喃、D-柠檬烯、桉叶油醇和丁香酚的OAV>10,表明这些物质对扒鸡整体风味贡献较大,其主要来源于加工过程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及卤制时添加的香辛料。综上,卤制是扒鸡风味物质形成的关键加工阶段。  相似文献   

9.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2):227-234
利用气相电子鼻检测分析仪等对不同部位驴肉的风味成分进行测定。共检出53种挥发性物质,以醛类为主,颈、脊、肋、腿部中醛类占比分别为76. 39%、79. 63%、82. 07%、76. 64%,具有清香和青草气味的正己醛含量最高,占醛类的56. 6%~70. 56%,气相电子鼻结果表明驴腿部与其他部位的驴肉风味存在显著差异。非挥发性成分中,呈味核苷酸以5'肌苷酸二钠(5'-IMP)为主,颈、脊、肋、腿中呈味强度值(TAV)分别为2. 86、0. 85、5. 46、6. 84。呈味氨基酸以丙氨酸(Ala)、甘氨酸(Gly)、赖氨酸(Lys)和亮氨酸(Leu)为主,且呈味基酸含量颈部脊部肋部腿部。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金银花提取物(honeysuckle extract, HE)对冷吃兔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该研究首先通过对比添加不同HE浓度的冷吃兔,以贮藏15 d时冷吃兔的感官品质和脂质氧化程度为指标,确定最适HE添加量,再测定不添加HE组(对照组)和最适HE添加量组(试验组)在贮藏第1,5,10,15,20,25天时的过氧化值、酸价、硫代巴比妥酸值、羰基含量、巯基含量、水分活度、色泽和氨基酸含量等指标。结果显示,当HE添加量达到冷吃兔菜肴质量的0.15%时最佳;试验组和对照组产品在贮藏期间L*、a*、b*值以及巯基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水分活度、硫代巴比妥酸值、酸价、过氧化值和羰基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在各贮藏阶段,试验组的过氧化值、酸价、硫代巴比妥酸值、羰基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巯基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添加HE能有效延缓冷吃兔在低温贮藏过程中脂肪和蛋白质的氧化反应,并能更好地维持产品的风味,有效提升产品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为构建酱卤鸭脖的特征风味指纹图谱,该文利用电子鼻、电子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结合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滋味活性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和味精当量(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对3款市售酱卤鸭脖(W牌、J牌、H牌)的特征风味进行剖面解析。结果表明,W牌、J牌和H牌中分别鉴定出44、37、3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丁香酚、芳樟醇、肉桂酸乙酯、茴香脑等因具有较高OAV和特殊香气被划定为3种鸭脖共有的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可贡献甜香、果香和脂香。电子鼻结果则表明3种鸭脖在含硫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上存在差异;谷氨酸、丙氨酸、5,-肌苷酸、5,-鸟苷酸因TAV>1被确定为3种酱卤鸭脖的特征滋味物质,对鲜味和甜味贡献突出。此外,H牌的EUC值(4.41 g MSG/100 g)显著高于其他...  相似文献   

12.
烤制羊肉是我国一种特色的传统肉制品,因其风味独特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当前我国烤制羊肉生产多以手工作坊为主,质量不统一且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烤制羊肉的发展。加工工艺会影响产品的风味,风味极大程度决定了消费者对于食品的接受程度,目前已有研究主要从原料肉的选择、加工工艺的优化及风味物质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就烤制羊肉目前工艺现状,对烤制羊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来源及电子鼻、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等检测方法进行概述,以期为我国烤制羊肉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风味劣变是影响稻谷品质和商品价值的关键问题。稻谷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与酶活力变化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稻谷储藏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和酶活力变化的研究概况,重点讨论了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香气贡献及前体物质。稻谷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烃、醇、酚、醛、酯、酮、杂环类7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对稻谷整体风味影响最大,杂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多、种类最丰富。除酚类化合物含量下降和酮类化合物含量呈无规律变化外,其余几类化合物的含量、种类均随储藏时间的延长而上升。稻谷储藏过程中风味劣变主要是脂质经脂肪酶(LPS)水解,脂肪氧化酶和脂氧合酶(LOX)氧化成己醛、丙二醛、异戊醇、糠醇等化合物造成的。稻谷储藏过程中,脂肪水解酶、脂肪氧化酶和LOX活性增加后下降,蛋白酶、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呈降低趋势。储藏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来控制酶活力的变化是减缓稻谷陈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毛竹笋发酵过程中各类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出47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醇类11种、醛类13种、酯类9种、酮类4种、酚类3种和酸类1种;醇类、酯类和酚类的相...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不同外源物对亚麻籽油室温氧化过程中自由基变化的影响。本实验以亚麻籽油为原料,利用电子顺磁共振和核磁共振技术考察不同外源物对亚麻籽油室温氧化过程中自由基和氢谱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自然光、避光及添加叔丁基对苯二酚(tert-butylhydroquinone,TBHQ)、VE和叶绿素条件下,亚麻籽油室温氧化过程中产生4 种自由基,即5,5-二甲基-1-吡咯啉-N-氧化物未知自由基(5,5-dimethyl-1-pyrroline N-oxide-X radicals,DMPO-X)、烷基自由基(R·)、烷氧自由基(RO·)和烷过氧自由基(ROO·),而添加偶氮二异庚腈(2,2’-azobisisoheptonitrile,ADVN)会引发无机碳中心自由基。自然光利于DMPO-X的生成;避光利于RO·的生成;TBHQ可有效减少RO·和ROO·的含量;VE可延迟DMPO-X最高信号强度的出现时间,对R·生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叶绿素在氧化前期可抑制DMPO-X的生成,后期对RO·的产生有一定抑制作用;ADVN促进氧化过程中DMPO-X的产生,氧化中期和后期促进ROO·和RO·的产生。结论:在亚麻籽油室温氧化过程中,RO·的产生和分解与氧化程度直接相关,不同外源物主要影响亚麻籽油室温氧化过程中各种自由基含量变化,而对自由基的种类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冉渺  何腊平  朱秋劲 《食品科学》2021,42(9):169-176
为揭示西式熏煮火腿在不同贮藏温度下细菌与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关系.本研究分别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在4?℃贮藏的前、中期及4、10、15、20?℃和25?℃贮藏后期西式熏煮火腿的细菌群落和挥发性化合物含量,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法确定了...  相似文献   

17.
气-质色谱法测定发酵猪肉风味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喜玲 《肉类研究》2012,26(2):34-36
采用固相微萃取(SPⅧ)提取发酵猪肉的风味成分,通过气相-质谱联用法(Gc-Ms)对发酵猪肉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发酵猪肉制品中共鉴定出41种物质,其中主要风味物质有醛、醇、酯、酸、酮等。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1-甲基环丙稀(1-MCP)处理对花红常温贮藏品质的影响,以不同成熟度花红为材料,研究经1-MCP(1.0 μL/L)熏蒸处理后对花红在常温(20±1) ℃贮藏时品质上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对照组(未熏蒸)相比,1-MCP处理可以有效提高两种成熟度果实色泽,减缓腐烂率和失重率的增加,维持果实硬度(5.68~9.18 kg·cm-2),降低果实呼吸强度,并推迟(10~15 d)呼吸强度峰值的出现,同时延缓可滴定酸(TA)含量、维生素C(VC)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的下降。在两种成熟度花红果实中,以低成熟度果实贮藏效果最好,具有较低的失重率与腐烂率,果实口感清脆,酸甜适度,果皮色泽红青亮丽。

  相似文献   

19.
通过测量过氧化值、酸值、茴香胺值、多稀释指数、脂肪酸和挥发性成分,研究了常压油炸(DF)和空气炸(AF)小龙虾在不同温度下(160、170、180、190 ℃)对脂肪氧化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油炸温度的上升,过氧化值、酸价、多稀指数值都有上升趋势。在190 ℃时,常压油炸的过氧化值、酸价、茴香胺值、多烯指数显著高于空气炸制。特别是酸值达到了5.05 g/100 g。新鲜虾肉内存在大量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以油酸、亚油酸、DHA为主,通过常压油炸,虾肉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增长,空气炸虾肉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在常压油炸虾肉中分别检测出17种、15种、20种、20种风味物质,而在空气炸油炸虾肉中分别检测出16种、13种、14种、17种风味物质,油炸虾肉风味主要是醛、醇类物质结合的贡献,而空气炸虾肉风味主要是醛类和烯烃类物质的贡献。常压油炸风味比空气炸制风味更为丰富,但从健康方面选择低温空气炸制方式较为可靠。该研究为优化克氏原螯虾炸制方式和温度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