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1世纪中国走向素质教育、全人教育的背景下,教育营地作为学校与家庭教育之外重要的社会教育场所而迅速发展。梳理包括北美样本的国际教育营地设计研究脉络以提供鉴照,并且结合教育学、体育学、旅游学等关联学科的相关先导性研究,梳理我国教育营地设计相关研究与实践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通过对我国近30年来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结合CiteSpace辅助分析,把相关研究历程划分为起步、成长、发展三个阶段,识别相关研究热点并分析其演进脉络;在此基础上对文献进行分类讨论,评述当前国内教育营地设计研究结合设计实践、森林公园规划、乡村振兴等主题分线推进的情况。最后提出我国教育营地设计研究总体上应通过总结类型知识体系、展开设计本土化的框架性思考而走向系统整合,梳理若干值得关注的前瞻性研究主题,指出营地场所精神与类型特征可以对当代教育空间建构与建筑设计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在21世纪中国走向素质教育、全人教育的背景下,教育营地作为学校与家庭教育之外重要的社会教育场所而迅速发展。梳理包括北美样本的国际教育营地设计研究脉络以提供鉴照,并且结合教育学、体育学、旅游学等关联学科的相关先导性研究,梳理我国教育营地设计相关研究与实践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通过对我国近30年来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结合CiteSpace辅助分析,把相关研究历程划分为起步、成长、发展三个阶段,识别相关研究热点并分析其演进脉络;在此基础上对文献进行分类讨论,评述当前国内教育营地设计研究结合设计实践、森林公园规划、乡村振兴等主题分线推进的情况。最后提出我国教育营地设计研究总体上应通过总结类型知识体系、展开设计本土化的框架性思考而走向系统整合,梳理若干值得关注的前瞻性研究主题,指出营地场所精神与类型特征可以对当代教育空间建构与建筑设计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学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重要阶段,校园空间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校园外部公共空间是师生课余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外部公共空间开放性的强弱影响着师生在校园外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变化,对校园外部公共空间提出更高的要求。以肥西八中为例,运用空间句法对中学校园外部公共空间进行量化分析研究,从开放性的角度来衡量外部公共空间质量,力图进行更合理的外部公共空间设计,给予学生们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4.
苏奕秋  张颖  周晨 《园林》2023,(2):60-67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乡村自然教育蓬勃发展。乡村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与生物多样性资源,是自然教育课程开展的重要场所。如何在保护好乡村景观资源的同时放大其自然价值,将其作为重要的科普场所促进乡村自然科普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以湖南宁乡箭楼村生物多样性科普课程实践为例,梳理课程实践如何在空间格局、基础配套、线路设计、课程策划等不同角度影响乡村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根据覆盖约500人次的课程活动实践,总结以生物多样性科普课程为引导,结合教育学和规划学思维开展规划的相关经验;归纳课程资源优先,激活乡村景观资源,整合区域路线并再融入课程实践的相关思路;提供乡村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在西方世界中,教堂在人们的信仰和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人们提供心灵的庇佑、传达教义,更是人们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由挪威本土设计团队RRA打造的Knarvik社区新教堂充满了仪式感,又极好的融入了当地环境,为前来的人们创造一个惊艳的整体景观,可以说近年来教堂设计中的典范。该教堂不仅是信众们聚会团契和分享信仰的公共空间,也将肩负起推广和发展社区的艺术与音乐的重任;他们希望为周围地区营造安全祥和的社区环境,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空间。  相似文献   

6.
牛牧菁 《园林》2022,(8):12-20
社区公园是我国城市绿地的重要类型,具有文化、教育和邻里交往等社会属性。当前我国多方参与社区公园场所营造的实践较少,存在较大探索空间。以北京双秀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环境教育角度,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针对公园及周边社区实际情况设计营造策略,通过引入环境教育策划、搭建合作机制、提高公园运营方对环境教育和场所营造的认知及执行能力,对公园物理环境、公园形象和人化景观进行营造。结果表明,环境教育可带动环境友好氛围营造,且营造内容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多方合作机制有助于提升公园运营;混合式营造模式适合于社区公园,培育园方能力有助于营造效果保持。将场所营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良好社会效应,为类似项目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实证经验。  相似文献   

7.
乡村公共空间与场所依恋研究综述:概念、 逻辑与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影响下,新型乡村社区公共空间地方性丧失、过度城市化、缺少人文关怀等现象突出。针对这一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场所依恋作为跨越学科领域的综合性概念,近年来成为较热的研究话题。通过文献梳理和纵横分析,首先厘清乡村公共空间和场所依恋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尝试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对乡村公共空间和场所依恋相互联系进行研究综述,进一步对乡村公共空间营造中"场所依恋"的作用逻辑、关键机制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相较城市公共空间而言,乡村公共空间与场所依恋的关联研究较少,文献更多还是理论的阐述和形成表象的分析,场所依恋与乡村公共空间的关联性及作用路径较为模糊和主观定性。未来在识别乡村中的重要恋地空间,探索具有乡村生态、生产和生活特征的公共空间要素与场所依恋关联机制,明晰触发恋地情感的乡村公共空间特征和准确把握乡村居民场所依恋的驱动要素等方面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与潜力。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为出发点,选取建筑师介入下的当代乡村教育建筑实践案例,分别从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建造方式3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在设计中如何通过城乡资源的流动,实现乡村物质环境的质量提升、地域文化的传承延续和可持续社区的构建与发展,进而指出建筑师在外力介入下的当代乡村教育建筑设计在物理环境、精神空间与社会交往场域这3个层面的意义,目的是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乡村再生、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社区赋权视角的乡村社区生态规 划模式,可为乡村产业复兴和生态保护提供有 效可行的路径。以远郊乡村作为研究对象, 从人地关系、组织管理和社会人文三方面分 析乡村社区主体特征,探讨乡村社区生态规 划的实施路径,进而提出乡村社区生态规划 的关键策略:通过社区赋权可以达成环境共 识,通过社会协作可以形成乡村生态空间的 地方性规制;根植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乡村产 业,可以形成维持良好生态环境的物质基础; 构建遵循自然过程的适应性结构,有助于形 成健康安全的聚落空间载体;乡村社区精神 空间及仪式性活动有利于增强社区归属感, 提升社区凝聚力。  相似文献   

10.
适合儿童的公园与花园——儿童友好型公园的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公园是提供游憩和娱乐的场所.游乐场所的设计经常被误解为一个从游乐设施提供商的产品目录中进行挑选的过程,甚至仅仅是一个商业化的游乐场.所以,游乐场所通常只被当作提供狭义的体育活动的场所,而不能满足儿童对游乐的复杂需求.我们设计建造的室内和室外的活动环境--包括公园--都只符合成人的口味和使用模式.儿童常常会被排除在外,而只能躲避在虚拟的电子世界里.卫生专家现在已对城市区域的儿童健康状况敲响了警钟.对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健康和具有促进作用的环境已成为新城市建设的必要部分.然而却需要了解与儿童身心成长有关的背景知识.游乐场所这样一种环境同样也是一个学习的环境,它应为儿童的未来成长提供所有需要的生活技能练习.风景园林师塑造室外空间,因此也应将儿童游乐和学习环境划为其专业领域.现代城市的开放空间需要将儿童的游乐场所置于显著位置.室内的游乐场所无法替代儿童对游玩的需要,因此只能放于次要位置.儿童友好型公园和绿地系统是对"更好的城市"的一种诠释.一个对儿童有益的空间自然对所有人都有益.城市管理机构不能把人们的游憩需求,尤其是儿童游玩的权利全留给私营机构.公共公园和社区绿地对于社会的互动,对于推动现代城市中的体育活动,对于调节这类要求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管理中应提升绿地政策的优先程度.  相似文献   

11.
场所是一个充满意义的空间,人们不仅使用场所,同时还进行着与场所的情感交流,从而获得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受。因为我们看到的城市、建筑和环境甚至花草树木都是有情的,所以场所也是有情的。社区就是一个场所,我们经常提到的社区意识、社区精神、社区情感空间、社区依附、社区感等概念有着与场所理论概念相似性特征。本文试图从场所理论研究的视角出发,来探讨和分析其在社区研充中的重要意义。而且从人对场所的真实感受、人与场所的关系出发进行社区应用研究,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表现,对当前的“和谐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城市建筑》2012,(12):48-57
这是一个公益性的青少年营地体验中心.位于奏皇岛市北戴河区、在紧张而宝贵的七亩地上,我们尝试把通常一个大型营地里所提供的活动体验压缩并有效组织,利用最少的资源去创造最大化、最丰富的体验。营地总建筑面积2700m2.包括多功能剧场、DIY空间、书吧、多媒体影音厅、大师工作室、展厅、餐厅和会议室、员工办公及宿舍等空间。建筑置身于自然之中,若隐若现,隔绝于城市的喧嚣之外。空间通透开放、自由流动.阳光和风可以自在地穿过。灵活可变的空间轻松地适应不同活动需求。建筑中心的内庭院不仅是全年的暴观,同时也可以扩展为观众席用以观看剧场的演出。建筑屋顶为绿化和活动场地,于是基地100%的面积都被利用起来.这对青少年营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中央对我国城乡关系和农业农村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深刻认识和重大部署,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借鉴国外的成熟实践经验,解析乡村社区和谐的人地关系的重要表征——环境的适应性、生物的多样性、场所的认同感和社区的连通性,进而从生态的视角提出乡村社区规划的基本思路,在保护生态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发挥资源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重塑乡村社区精神与日常交往空间,以实现乡村环境优越、产业兴旺、舒适宜居的综合目标。  相似文献   

14.
2020年春节前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严重挑战着城乡社区的应对能力(特别是设施相对欠缺的乡村社区),急需重新审视乡村社区治理与空间管控。文章以福建省龙海市N村为例,运用参与式调研和危机生命周期模型的分析方法,梳理疫情影响下的N村空间管控实践,提出了应对突发疫情的空间管控策略--构建"分区分级分类"的乡村社区空间防疫体系,形成"多部门联动"的乡村社区应急组织体系,优化乡村社区人居环境,营造社区健康空间,以期为提升我国乡村社区空间管控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居住空间有限、绿化环境有限、邻里交 往淡漠的现实使许多城市居民对“归园田居”式 的、充满人情味的乡村生活十分向往。新冠肺炎 疫情的出现和蔓延,使人们在抗击疫情的过程 中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互助是共克时艰 的重要支撑。城市居民对充裕的生活空间与紧密 的邻里关系的渴望进一步提升。探索鼓励邻里 交往活动发生的空间因素,促进社区社交网络 的构建,是新的居住社区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 要问题。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策略的大背景下, 功能复合、特色鲜明的郊区社区建设逐渐开展, 这是一种实现城乡一体化、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的居住模式实践。生活在这类新型郊区社区的 居民,在没有亲缘联系与宗族文化凝聚的情况 下,自发形成了紧密的邻里社交网络。探索这类新型郊区社区居民社交网络形成的原因与相关的空 间因素,有助于在新社区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更为主动地引导良性邻里社交网络的建构。文章以 坐落于广西南宁市郊的南国乡村为分析案例,通过现场调查与居民访谈探讨以城市中产阶级居民 为主体的新型郊区社区的邻里关系构建,分析邻里交往空间是如何参与并影响这一构建过程,总 结促进邻里交往的公共空间建设原则为构建复合型社区功能空间、强调社区特色与归属感、营造 自然和谐的空间环境、建设多层级的邻里社交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16.
旧城社区街巷公共空间作为居民社交互动与休憩娱乐等的重要场所,是城市人居生活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当前,在存量规划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下,众多旧城街巷公共空间亟待精准识别评估与更新优化。选取成都市锦江区盐道街社区街巷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应用空间句法理论,针对其物理环境条件和人群活动特征进行调研,分析并揭示了空间场所存在的活力错位、体系失序和场景杂糅的典型问题。进而对应提出了提升空间节点,促进空间活力归位;梳理空间特质,打造空间体系序列;引导空间分流,满足空间场景需求的优化对策。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思路,供研讨。  相似文献   

17.
<正>山西永济市蒲韩乡村社区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处,并非行政意义上的社区,而是超越空间边界、由蒲州及韩阳两镇43个自然村、3800多户村民根据意愿自发形成的共同体。为更好理解,本文所称蒲韩乡村协会(以下简称为协会)指的是在蒲州、韩阳两镇成长起来的、管理这一共同体的农村民间组织,蒲韩乡村社区(以下简称为社区)指的是在协会管理之下,蒲州、韩阳两镇共同体所对应的地理空间。  相似文献   

18.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中心场所,能有效增进居民的社会交往。文章基于建成环境的主动式干预思路,梳理了社区公共空间增进居民交往的理论逻辑,尝试建立增进居民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环境研究框架,并提出研究重点:(1)探索居民交往行为规律及社区公共空间特征;(2)识别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导控要素;(3)研判适宜交往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特征;(4)构建促进人群交往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增进居民社会交往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理论逻辑与实施框架可为建设社区健康支持性环境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钟梦琪  陈晓明 《城市建筑》2023,(15):93-95+109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以人为本、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村民作为乡村生活的主体,其日常活动反映人们对乡村空间环境的使用情况。研究从不同村民的日常活动的时空范围与特征出发,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数据进行调研与分析,构建适应人口结构、产业特征、交通方式的岭南新型乡村社区生活圈,以及其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活动空间,从而探索适应岭南乡村特色的新型社区生活圈的规划策略与方法,为岭南地区乡村公共服务配套及乡村规划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环境心理学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慧华 《园林》2006,(10):32-33
环境心理学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环境心理学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应解决的问题①人们如何分享公共空间;②人们喜欢什么样的环境;③人们青睐的社区有哪些特征;④如何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⑤怎样的环境减少犯罪。这些问题可通过建立人性场所,了解居住区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及将其运用于空间、时间、交流、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