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张帆  张伶伶  李强 《建筑师》2020,(3):85-90
由于大空间建筑尺度巨大、结构特殊、运行复杂等一系列特性,决定了其占地、用材和能耗问题比一般 建筑更为突出,因而其设计中的绿色导控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生态价值。本文以腔体导控技术为核心,研究“表皮 腔”“内置腔”和“共生腔”三类腔体在建筑中不同的作用方式,探讨作为一种被动式绿色设计方法,如何使腔 体成为建筑的空间发生器和自然接入器;在数据模拟和多目标统筹的基础上,实现腔体对于空间共享、场所营造 和生态植入的综合导控。  相似文献   

2.
步行系统是城市中心区各类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对 城市中心区人性化品质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步行优 先是城市中心区空间营造的重要价值观。为将步行优先的价值 观系统理性地落实到具体空间要求,明确指导城市中心区空间 设计实践,提出基于“价值特征”的设计方法。价值特征是指 设计的价值观及其引领下的空间特征。基于价值特征的设计方 法是指,明确设计的价值观,并建立基于价值观的价值特征体 系,进而落实到具体设计的思路和方法。通过“价值观、空间 特征”2个层次,实现价值观在空间设计中的落实。在步行优先 价值观的引领下,建立包含“目标价值特征、本体价值特征、 支撑价值特征”的城市中心区步行系统价值特征体系,阐释其 具体价值特征内涵,提出多元价值特征耦合的设计框架,指导 步行优先的城市中心区设计实践。  相似文献   

3.
步行作为一种可持续的交通方式,对营造城市低碳环境及优化人文品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街道的可步行性评价与设计管控受到广泛的关注。针对现阶段街道设计导则编制缺乏科学性、指标测度方式不明及赋值范围缺乏依据等问题,文章以上海市的15条街道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地方街道设计导则,构建了道路需求分异下定性和定量法相结合的城市街道可步行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Os M道路数据、POI数据、百度街景图片数据与问卷调查数据,融合GIs空间分析、空间句法、机器学习拟合的图像语义识别、专家打分法、相关性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总结出各级各类街道步行环境的特征、差异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套分级、分类街道空间设计导控的策略,探索不同街道特征下实现街道可步行性最佳化的方法,为国内各城市的街道设计导则编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方家  刘珺  王德  于长明 《风景园林》2018,25(11):33-39
本文将“如何通过街道规划设计,营建步行友好的城市开放空间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研究视角,抽取了6个国外城市街道规划设计导则中与“如何规划设计步行友好的城市开放空间?”密切相关的内容,根据相关导则编制的逻辑将内容进行提炼、归纳和重组。针对中国通过改善街道步行环境建设高品质城市的诉求以及相关导则中缺少对使用者需求关注的现状,提出了将需求调查纳入规划规定环节、从环境特征角度出发进行街道分类与定位、关注地域特征与集约性生态设施的环境营造方法以及提升步行道功能多样性和空间相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健康城市看我国城市步行环境营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波  徐苏宁 《华中建筑》2009,27(2):149-152
该文以“宜居城市”、“健康城市”两大理念为出发点,以整合城市步行空间和提升城市健康水平为目标,提出了营建完善的步行系统所应采取的规划策略,从而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由英文Urban Design一词翻译过来的 “城市设计”,和“古已有之”的城市设计有不 同的含义。本文通过对北美城市设计追本溯源, 阐述了北美城市设计以变应变的本质特征,认 为城市设计存在的底层逻辑是应对环境复杂多 变的行动,因此城市设计成果应该是一个开放 的实施框架,由设计咨询和实施导控两部分组 成。进而阐述了城市设计依法导控的关键问题, 包括导控的动力、过程、标准与教育。最后,论 文针对中国特色城市设计的路径选择提出了个 人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背景下,轨交枢纽站域步行系统面临转型重构问题,一些亚洲高密度城市的发展模式可资借鉴。大阪梅田枢纽、香港中环枢纽和新加坡政府大厦枢纽分别代表了站城一体、广域互联和活力导向的步行系统发展模式。通过系统归纳与比较分析,它们在结构、功能和品质层面上体现出层化与网络、内化与关联、包容与持续的共性特征,而在具体的建构方式上又呼应了不同建成环境的有机差异。这些发展模式的成功实践依赖于有效的城市设计运作与导控机制,三个案例在持续推进、协同组织、精细导控等方面的经验对于我国现代城市设计实践与制度创新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健康城市理念的影响下,慢行系统,尤其是步行系统逐渐成为许多城市规划和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路径网络连通性作为步行系统的核心,其好坏直接决定了步行体验感与出行率。然而,当下在设计阶段对步行路径连通性的量化模拟推演评估方式较为片面,有待深入探索。以北京市长安街城市设计为例,通过复杂网络理论构建现状和规划步行网络模型,从连接的拓扑结构和空间尺度两个方面判断方案是否达到提升步行路径连通性这一设计目标。研究表明,相比现状步行网络,设计方案的多数评估指标有超2%的明显优化。此外,研究通过3个重点路段的比较分析,明确了不同设计目标和不同提升结果之间的逻辑对应关系和内在动力机制,并展望了复杂网络理论在设计阶段评估推演方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李琳  叶宇  陈泳 《住宅科技》2024,(4):47-56
行人交通安全是构建宜步行社区街道环境的基本要求,提高步行者在街道环境中行走的感知安全已经成为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关键措施。研究选取上海市29个典型街道采样点,综合运用街景数据、机器学习算法等新近涌现的分析技术,对步行者的交通安全感知展开定量化测度研究。结果表明:人行道宽度、道路机动化特征、近人尺度的界面要素和景观要素等对步行者的交通安全感知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可用于分析步行安全影响机制、构建步行安全评价体系和提供导控建议,为优化社区街道步行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陈贝贝  杨剑 《四川建筑》2007,27(2):49-50
如何创造具有“场所精神”的场所,是城市设计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提高城市公共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多个国内外城市建设实例研究,对比空间与场所性质上的异同,由此推导出具有“场所精神”的场所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1.
城市设计方案和城市设计导则是城市设计的两个不同阶段。前者表现为城市规划目标的具体化和空间化;后者是达到城市规划目标的工具和途径。通过两个规划实例,讨论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关系,指出城市设计导则是城市公共空间管制的工具,城市设计导则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的经验可改进城市空间形态的控制手段,同时适应现行法定文件要求。  相似文献   

12.
城市主义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和方法,尤其在全球倡导城市健康和应对气候问题的新时期,其强调的形态紧凑、功能混合、适于步行、人本尺度、公交优先和保护历史传承等核心价值,已经起到了引导城市整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城市街道空间设计应采用人本尺度,有利于步行,增强市民体质健康;减少车行,降低环境和大气污染。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步行出行比例较高的英国为例,通过介绍其街道空间的三个核心要素:机动车道、公共空间及慢行系统的设计导则和指引,与我国街道空间设计若干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改善建议,以期为我国适应新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街道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是为市民提供活动、社交和通勤的开放场所。近年来,街道的空间品质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在整合、剖析现阶段国内街道领域研究的基础上,从步行者视角出发,采用语义分析与街景图片数据测评相结合的方法,对南宁市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型街道步行空间进行了分段分析。通过对街道空间的环境界面和建筑界面进行精细化研究,希望为生活型街道步行空间界面优化策略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4.
基于空间织补的城市设计理念,从场地环境资源、空间体系整合和关键节点设计三个层面,对杭州市钱江世纪城奥博中心片区展开城市设计研究。通过拓展城市空间主轴、组织城市水绿网络、建构站区步行网络、优化街区空间形态与打造社区生活主街等设计策略,修复新城区的空间结构,并对重点区域的步行活动联系重新梳理与整合,营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场所。  相似文献   

15.
袁红  孟琪  崔叙  潘坤 《室内设计》2016,(1):88-94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处于岩石封闭 系统中,地下建筑与地面建筑在设计及表达 上具有较大差异。通过对地面建筑及城市 设计方法的类比,基于凯文·林奇所提出的 城市设计五要素,研究城市中心区地下—地 面“双层”城市设计方法,旨在消除地下街的 迷途感并增强地下空间开发的系统性。提出 地下空间城市设计需要与地面城市相对应, 包括“区域:空间的分区主题设计”,“节 点:地下空间节点创造”,“标志:地下空间高 潮点及中心”,“边界:地下空间界面设计”, “路径:导向系统及导视系统”五个方面, 并形成地下、地面立体对应关系,构建完整 的“双层”城市空间系统,为整个城市系统 服务。  相似文献   

16.
根据近年来在福州参与的一些城市设计编制与研究工作经验,重点以《福州市南台岛三江口东部片区樟岚总部基地城市设计》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在城市设计的方案生成以及后续导则编制的过程中,始终贯彻以规划管控为导向。首先,在城市设计方案生成的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城市设计管控中遇到的核心议题进行设计,包括商业步行空间的人性化设计、重要山水视廊的管控、围绕地铁站周边地块的立体交通组织以及滨江城市界面的创新等问题;其次,在导则编制的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将来地块规划条件的"量、形、流、口、策"五个方面,务实地为城市每个地块的开发建设提供简洁明了的开发建设导则。  相似文献   

17.
日本建筑入口空间场所性的表达源于“禅宗”哲学的文化传统。注重内外交流的建筑空间语汇在当代日本建筑创作中得到了继承和拓展。入口空间可识别性场所的营造使建筑具有“可进入性”和丰富的情感化特征,有利于城市步行空间的复兴和城市公共性的塑造。  相似文献   

18.
叶心成 《住宅科技》2022,(12):18-23
当前以数据驱动城市主义为代表的智慧城市大多遵循单一的控制论模式和算法优先原则,较少触及物质空间形式及场所精神,而面对数字资本加之于社会个体和集体身心之上的殖民式掠夺,传统城市理论和空间批判难以作出有力回应。文章以技术哲学研究和感官人类学的视角,通过回溯二十世纪建筑与城市空间先锋性实验及其所仰赖的多元异质的社会文化土壤,借助“感官接口”和“数据器官学”这两个具有批判性的概念和工具,来引导思考设计如何在自动化城市中植入具有逆熵潜能的多重空间和界面,并尝试突破当前智慧城市的单一叙事模式,探索具有新城市精神的设计改造范式。  相似文献   

19.
城市雕塑是城市精神文化与风貌特征的重要展示载体.优秀的城市雕塑对于营造空间景观、提升地区精神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上海市浦东新区城市雕塑规划以空间环境特征分析为引导,采取通则与特例相结合的方法形成雕塑分级控制体系,根据承载空间形态的差异提出导控节点、导控廊道和导控片区等三种城市雕塑导控方式,采用城市设计的手法制定城市雕塑发展建设控制导则.  相似文献   

20.
寒地城市中心城区全天候步行空间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应对冬季不利气候条件的高科技、生态化公共设施,同时也是城市景观与城市文化的体现。全天候步行空间通过对冬季公共步行空间微气候的调节和空间尺度、功能的巧妙结合,表征了当今城市设计对场所适宜性营造和人性化设计内涵的关注。梳理和分析了国内外全天候步行空间概念、理论溯源和项目案例,总结了全天候步行空间在不同地理社会环境中的设计侧重点、关键控制指标及其实施范畴,提出高适应性生态化、复合型全天候步行空间的构建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