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不仅可供村民们日常生产生活所用,而且还是外来游客观光休闲的行为空间。作为主客共享的重要场所,乡村公共空间愈发受到学界的重视。文章基于乡村主客共享公共空间概念的界定与用地类型的梳理,从旅游发展视角出发,以徐州市汉王村和南京市傅家边村作为研究案例地,通过网络数据搜集、实地考察调研和空间数据解译的方法,对两地拥有的主客共享公共空间类型及其时空演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两村的主客共享公共空间类型丰富,表现各有千秋;(2)乡村主客共享公共空间的规模在两村均有所增加,并且旅游介入背景下汉王村的表现更为突出;(3)汉王村和傅家边村的耕地和居住用地面积占比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少,随之增加的是公共用地。文章在乡村公共空间分类体系中提出“主客共享公共空间”概念及其分类标准,旨在丰富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同时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乡村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地理基础,社区参与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将其纳入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营建中能有效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文章通过阐述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社区参与的因素,构建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的空间建设过程与空间营造内容的两方面的社区参与策略,并以明月村为例,阐述了明月村公共空间营建的社区参与方法,以期为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提供有效的社区参与策略,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面临的变化、发展与挑战的分析,从价值体系、功能、布局3方面进行乡村公共空间重构理路。价值体系重构要保障村民的权益与主体性,重构乡村公共空间的政治、社会、文化价值观,强调乡村公共空间公平性的资源观与规划设计价值观。功能重构以传统内生型公共空间的转型和新内生型公共空间的建构为主要内容。布局重构在优化乡村公共空间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强化乡村传统内生型公共空间在乡村公共空间系统结构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晶晶  王苑  阮霄 《建筑技艺》2021,27(4):14-17
在大众休闲时代,汤山旅游度假区面临着文旅升级和城市功能完善的双重诉求.通过以主客共享的视角解析不同主体对公共休闲空间的需求以及公共休闲空间与旅游的互动关系,详细阐述了在温泉片区规划的引导下,汤山矿坑公园所体现的叠加特性及其对城市及旅游发展的激活效应,对于旅游度假区的创新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们愈加注重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所生活的空间逐渐向多样性发展,近几年尤以旅游型公共空间为重。以抚顺新宾永陵赫图阿拉村和吉林乌拉街满族镇为研究对象,从旅游型公共空间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等多方面入手,详细分析旅游型公共空间的现状,总结旅游型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保护措施及建议,为满族旅游型公共空间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罗荩  高美祥  杨瑛  陈翚 《室内设计》2022,(2):126-133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承载着乡土文化传 承、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社会治理等功用,是乡 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随着乡村休闲 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型和新型公共文化 空间在外来和内生文化资本的叠加作用下混合共 生。借鉴文化资本的作用原理和分类方式,根据 空间生成不同阶段的干预因素和作用特征,将乡 村公共文化空间识别为由具态化、物态化和制度 化文化资本主导的生产型空间、生活型空间及组 织型空间三种类型。在乡村旅游经济资本力量的 驱动下,公共文化空间在更新过程中产生消费化、 静态化和孤岛化等发展趋势。以湖南浏阳市农业 休闲旅游型竹联村美丽屋场营建为例,分析三类 公共文化空间物理场域和文化活动的存在特征, 探究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过程中的空间复合 化更新路径,进而提出弹性转化、多元化发展、整体式营建等更新策略,以期为其他类似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营建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随着传统村落休闲旅游的热度持续提升,居民与游客的主客关系日益复杂,为探索适应人口变化特征和村落自身保护发展需求的公服设施优化发展路径,研究引入“主客共享”理念,运用文献研究、非参与式观察、参与式观察、深入访谈等方法,以广州黄埔深井村展开实证研究,发现村落公服设施配置存在一定失衡,公益性和商业性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差异,同时主客在设施使用上出现兼容、互斥特征。基于主客需求和村落空间、资源和文化等特征,提出“需求融合、格局传承、情境营造、弹性共享”的公服设施优化策略,以期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并为其他传统村落公共服务设施与村落协同发展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推进,人们对乡村公共空间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并趋向多样化,乡村公共空间的更新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本研究从空间多义性的视角下找寻乡村公共空间持续性更新的回应,基于朱家林村的发展背景,从居住功能和附属功能、周边环境的作用方式及相互关系出发,分析朱家林村公共空间的发展需求,以空间多义性的模糊性、过程性、关系性设计原则为理论基础,进而提出了边界消隐、弹性预留和功能融合三种更新策略,为当代乡村公共空间可持续更新提供新的理解视角,助力实现乡村公共空间更新,促进乡村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随着政府不断加大对乡村建设的支持,以及互联网技术对旅游行业的不断革新,乡村的智慧旅游已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以环境心理学和公共空间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研究了袁家村的公共空间,并基于智慧旅游背景,针对乡村公共空间的配置合理性及幸存空间对特殊人群的关怀两个方面,提出了乡村公共空间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对农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和美化程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再加上当代公共艺术设计技巧的运用,能够极大提升乡村公共空间景观的美化程度。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和推广,乡村旅游开始崛起。结合当地农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文化,通过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能更好地发挥出农村自然资源的独特性,更好地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重点分析了当代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空间景观中的设计表达。  相似文献   

11.
功能与形式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演变及其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功能与形式的视角,以历史的维度分析我国乡村公共空间的演进脉络,探讨其背后生长的动力机制,总结各个时期乡村公共空间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与特征.研究发现,传统乡村公共空间生成的内在基本规律是“使用功能驱使一交往的形成一公共空间”;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共存一特殊一脱节一分离”的变化.通过实地勘察与访谈,进一步论述改革后传统乡村公共空间弱化的原因,认为村民所发生的公共活动已由“必需性”转变成“自发性”;诸多社会变化因素构成“合力”,“催化”了传统公共空间走向衰亡的道路.最后,审视当前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实践,并提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寇怀云  董楠楠 《园林》2022,(12):80-85
大都市近郊村是城乡融合过渡地带,双向的人口和资源流动对乡村空间环境带来冲击,公共空间治理已超出物质环境整治的范畴。梳理乡村公共空间内涵与特征,提出与大都市近郊村“过渡与融合”特征相匹配的公共空间治理目标——包容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与构建社区公共秩序认知的共识。结合《上海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提出保证公平与兼顾差异、品质提升与底线保障、特色保护与灵活利用、复合集约与参与引导4组针对大都市近郊乡村的公共空间治理价值导向。以毗邻上海张江高科园区的环东村为案例,借鉴《导则》的场景引导方式,以4种代表性场景作为示范,提出大都市近郊村公共空间的愿景设想和治理策略:乡土文脉场景强调内生型公共空间的特色识别与强化,集合创新场景带动零散低效空间的创造性利用,未来创业场景侧重嵌入型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与带动,参与融合场景引导聚集性空间的社区共识构建。  相似文献   

13.
乡村聚落的公共空间历来都是村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往场所,承载着生产与生活的主要功能,在村落发展演变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提升乡村公共空间活力对于村庄建设发展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对恭城县古城村乡村公共空间进行走访和实地调研,并应用Depthmap空间句法理论建立古城村公共空间模型,进行量化分析,探究古城村公共空间的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乡村振兴发展以农业产业为根基,以公共空间为触媒,以拓展旅游服务产业为导向,从策划、规划、建筑、运营等方面促进乡村农旅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本文通过剖析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特征及乡村公共空间的特点,把产业转型升级与创造新型公共空间和激活村落有机结合,并以攀枝花市盐边县联合村规划设计项目为例,将农旅融合下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方法应用于此项目,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期为今后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为目的,分析古代驿站与现代乡村公共空间核心功能的联系,提出乡村驿站概念,搭建促进城乡融合的空间接驳平台,重塑乡村公共空间活力的载体,并就产品驿站展开具体论述,分析其空间特点、空间复兴与演变、产品交易与人群交往方式,归纳出四种类型的产品驿站.在分析各类产品驿站空间活跃度的基础上,提出"固定模块...  相似文献   

16.
肖彦  李知非  叶彤  李初航 《华中建筑》2022,(11):144-148
在乡村旅游开发背景下,游客与村民在乡村公共空间使用上存在利益冲突与需求差异。以辽宁省凌海市牤牛屯村为例,运用环境行为学理论,探究不同利益主体与行为主体的公共空间行为冲突。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与空间需求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广场、村民住宅、农田等空间交界处是不同人群空间行为冲突的主要发生区域,需针对不同空间活动类型进行空间分隔与边界围合,合理引导游客与村民空间行为,实现乡村空间主体的多元平衡。针对不同人群的空间行为特征与诉求,从观光展示、建设方式、空间营造、文化塑造等层面提出乡村公共空间的活力重构策略。  相似文献   

17.
范成贤  陈雳  张谨 《华中建筑》2022,(10):117-122
该文基于乡村公共空间现状及发展脉络,归纳出乡村公共空间的物质、社会、文化、经济属性,并通过乡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进行二次关联,论述其与乡村公共空间重构的具体关联,得出以价值延续和当代阐释利用为核心的活化利用既是乡村遗产保护的目标又是重构公共空间手段的策略。在此基础上,以北京海淀永泰庄东岳庙为例,探究东岳庙活化的基本模式和基于遗产价值延续和阐释的公共空间重构具体策略,以期为乡村公共空间重构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村落公共空间自古以来就是村民日常社会生活、生产、交往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承载着生产与生活的主要功能,在村落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选取吐鲁番鄯善县吐峪沟村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走访和实地调研,应用空间句法理论建立公共空间模型,对现有的村落公共空间进行分类,并通过量化分析研究,探讨吐峪沟村公共空间的活力与其影响关系,提出相应的空间活力重塑策略,尝试为类似乡村聚落公共空间的优化、更新提供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9.
片区旅游发展对"城中村"的村口、街巷、广场、滨水空间等公共区域的功能与景观赋予更多要求与更深内涵。以后田社区为例,通过公共空间的梳理优化、环境重塑、多功能赋予等更新策略,营造特色景观,改善村镇空间环境,增强旅游服务功能,探索旅游片区内城中村公共空间景观优化设计途径。  相似文献   

20.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公共空间面临总量不足、布局不佳和可持续性差的严峻形式,这与我国城市土地财政现象、空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城市人口快速增加等状况是密切相关的。在复杂的环境中,城市中出现了一种兼有购物消费和公共休闲功能的新型空间——商业公共空间,并成为我国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空间类型、经济属性、市民消费行为特征和空间资源配置的角度,结合空间生产和新城市主义功能复合理论,对该类空间的界定、形成和作用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商业公共空间有助于解决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困境,能够通过空间收益的经济关系提高市民群体的社会地位,使城市空间更好的满足市民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