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乌氏黏度计在(30±0.05)℃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质量浓度与不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浓度组合的复合溶液的黏度,观察到PVP-SDS溶液黏度曲线上存在双临界浓度c1和c2,表明在c1和c2之间SDS以束缚胶束形式簇集在PVP高分子链上;研究了不同"比簇集量"的PVP-SDS团簇溶液的比浓黏度特性,发现比浓黏度随PVP质量浓度降低反而显著增大,偏离了单纯PVP溶液而与典型的聚电解质聚丙烯酸钠(Na PAA)溶液相似;计算了PVP-SDS团簇中高分子链的均方末端距r2及其与单纯PVP类比的链相对扩张量k值,发现随着比簇集量[Г]增加k值增大。根据实验结果,将上述现象解释为由于带电的SDS束缚胶束簇集在PVP高分子链上,产生了"聚电解质效应",从而导致高分子链扩张。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采用乌氏毛细管黏度计对温度在298.15—323.15 K范围内,不同CO2载荷的3-甲氨基丙胺(MAPA)水溶液体系的运动黏度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的3-甲氨基丙胺水溶液的质量分数范围为5%—20%,物质的量MAPA中CO2载荷的范围为0—0.5(摩尔比)。采用Weiland方程回归得到了MAPA-CO2-水溶液体系运动黏度的计算关联式,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较好。通过实验阐明了温度、MAPA浓度和CO2载荷对MAPA-CO2-水溶液体系运动黏度的影响规律,为MAPA作为吸收剂捕集CO2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8.
9.
10.
许多化工过程的设计需要估算含水体系的黏度,但目前的黏度关联方法用于含水体系时误差较大.今以作者所在课题组近期提出的非水液体混合物黏度关联方程为基础,通过引入形状因子,得出了一个非电解质水溶液的黏度方程.该方程可用于二元非电解质水溶液黏度的关联,且能利用二元黏度得到的关联参数推算三元非电解质水溶液的黏度.该方程对54个二元非电解质水溶液体系黏度(总计2876个黏度数据点)关联的总平均相对偏差为4.60%;对7个三元非电解质水溶液体系黏度(总计352个黏度数据点)推算的总平均相对偏差为3.75%.结果表明,该方程具有较高的关联精度和推算精度. 相似文献
11.
12.
以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钠为原料,在聚乙二醇水溶液中合成了聚丙烯酰胺(HPAM)分散液。考察了初始单体浓度、共聚单体与聚乙二醇摩尔配比、共聚单体摩尔配比、聚合反应温度、乳化剂种类以及用量对HPAM分散液稳定性以及特性粘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聚单体与聚乙二醇摩尔配比、聚合反应温度、乳化剂种类以及数量对合成HPAM分散液的稳定性以及HPAM特性粘数都有较大影响;初始单体浓度对HPAM分散液的稳定性影响较小,但对HPAM特性粘数有一定影响;采用Span80和Tween80复配作为乳化剂效果好,确定HPAM分散液体系的最佳HLB值为9.65。 相似文献
13.
聚乙二醇及其水溶液吸收SO2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低浓度SO2的吸收过程中,聚乙二醇(PEG)及其水溶液(PEGW)对SO2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文中力图通过现代光谱技术研究聚乙二醇及聚乙二醇水溶液对低浓度SO2的吸收机理。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荧光等光谱结果表明:在聚乙二醇及聚乙二醇水溶液吸收SO2的过程中,聚乙二醇和SO2的相互作用主要是分子间氢键及S…O配位作用,键力较弱,有利于SO2吸收后的溶液以分子形式解吸SO2。研究结果将为聚乙二醇及聚乙二醇水溶液在烟气脱硫工业上的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低黏级高氯化聚乙烯的生产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低黏级高氯化聚乙烯的生产工艺及生产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分段氯化,控制通氯量与氯化温度制得溶解性好的产品;通过加入复合引发剂、针对不同的反应釜采用不同的搅拌器结构,缩短了反应时间;采用控制产品粒度技术提高了产品收率。在应用方面,重点介绍了其用在埋地铸铁管外表涂饰防腐涂料的配方及漆膜性能。 相似文献
15.
分别使用单螺杆挤出机、双螺杆挤出机、反应型挤出机挤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研究其在不同挤出温度、不同螺杆转速下熔融挤出后PET的特性黏数变化情况。使用双螺杆挤出机时,PET降解最严重,特性黏数平均降低23.5%。使用单螺杆挤出机:在较低挤出温度时挤出产物基本不降解;在高温时挤出产物降解明显,挤出温度每提高10℃,产物特性黏数平均降低5.8%;较高的螺杆转速有利于防止PET的降解;原料含水量越低,PET分子越不易降解。使用反应型挤出机时,PET热降解程度大于使用单螺杆挤出机。PET最适合使用单螺杆挤出机,在较低挤出温度、较高螺杆转速、物料经过烘干的情况下进行熔融挤出加工。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亚麻织物的喷墨印花颜色效果,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海藻酸钠(SA)协同作用于亚麻织物的预处理工艺,对处理后织物表面墨滴的铺展面积、喷墨印花色块的颜色参数进行了测试,使用接触角测量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固体表面zeta电位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预处理前后亚麻织物表面物理和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SA预处理织物相比,表面活性剂的引入可使亚麻织物表面墨滴铺展面积减小14%,墨滴渗化程度也明显减小;青色和黑色印花色块的表观颜色深度增加,摩擦色牢度略有降低,断裂强力和耐日晒色牢度无明显改变。同时从SEM图看出,经预处理后,SDS+SA预处理剂在亚麻织物表面上形成了薄膜,纤维间以锯齿状的膜结构堵塞了孔隙,促使更多的活性染料在滴落的位置与纤维发生共价结合;此外,预处理处理后织物的亲水性增加,有利于染料对亚麻纤维的上染。 相似文献
17.
Distribution ratios of acidic, neutral, and basic compounds were determined in polyethylene glycol (PEG)-6000/Dextran-75000 aqueous biphasic systems (ABSs) at incremental pH values. The nature of the solute species present at each pH was identified using speciation diagrams, and it was determin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ratios were related to their charge, with maximum distribution to the upper PEG-rich phase when the neutral species were dominan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is ABS is tunable with simple modifications of pH leading to increasing selectivity for specific target solutes. 相似文献
18.
采用毛细管黏度计法测定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UHMWPE)的特性黏数([η]),对[η]的准确测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以十氢萘为溶剂,使用前进行蒸馏提纯;在配制UHMWPE溶液时,加入质量分数为0.2%的抗氧剂1010,按预溶胀、溶胀、溶解3步骤进行溶解,溶解温度150℃,溶解时间0.5 h,配制UHMWPE溶液浓度为100~600 mg/L;严格控制温度(135±0.2)℃,所测UHMWPE的[η]平行性较好,相对标准偏差为1.0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