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来椿森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20)
全球稠油资源量巨大,其地质储量多于常规油气资源之和。本文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温度、降粘剂、泡沫剂、二氧化碳、氮气对驱油效率的影响效果。通过实验分析,得的以下认识:基础热水驱的驱油效率在52.4%70%;最优化学剂辅助剂组合体系,比基础热水驱驱油效率高19%左右。实验结果为热水驱开发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
乳状液体系通过贾敏效应降低驱油体系流度,而聚合物体系主要通过增黏作用降低体系流度增大波及系数。针对乳状液-聚合物复合体系研究了不同组分对体系流变性的影响规律以及驱油性能。结果表明,乳状液-聚合物复合体系中含油量越高,增黏效果越明显,当复合体系含油量达到10%时,黏度提高23.58%。驱油实验表明,乳状液-聚合物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的幅度达到10.93%,优于相同浓度下的聚合物溶液和水包油体系的提高采收率效果。 相似文献
4.
丁雪莹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1,(11):97-98
聚合物驱油技术是我国油田三采中的重要技术,在油田中后期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基于我国油田开发现状,聚合物驱油技术仍是目前收效最佳的驱油技术之一.课题研究由此出发,深入研究聚合物驱油技术的技术原理以及驱油效率机理,并重点分析可能对驱油效果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旨在为聚合物驱油技术的研究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6.
7.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进步,Pickering乳状液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在食品、化妆品、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Pickering乳状液在石油领域的应用国外已经较为成熟,而国内只有少数论文提及。因此,从Pickering乳状液形成与稳定的机理的分析入手,讨论了Pickering乳状液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其流变学特性,最后介绍了Pickering乳状液在油田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前景。结论认为:(1)Pickering乳状液由于其独特的稳定性,针对它的破乳技术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2)对环境刺激响应的固体颗粒乳化剂的深入研究将会更好地促进Pickering乳状液在油田领域的应用。(3)为促进Pickering乳状液在油田领域的广泛应用,可重点考虑对纳米SiO2和纳米CaCO3的改性。 相似文献
8.
刘英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32(2):43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的需求和日俱增,对石油的依靠也越来越强。在不可能迅速发现新的大油田情况下,提高现有油田采出程度是当前行之有效的办法。分子沉积(MD)膜驱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三次采油技术,它对于提高老油田注水开发效率和最终采收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聚合物驱油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油田增油技术,驱油效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本文从聚合物驱油原理入手,分析影响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因素,包括聚合物性质、油藏性质和操作条件等,同时提出优化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具体措施,包括优化聚合物性质、油藏条件和操作条件等。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提高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关键点,有望为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从大庆油田各聚驱区块取样256个,从中优选出4株以聚合物和原油为碳源的菌株,鉴定P24为志贺氏茵(Shigellasp.)、P150为脱蜡棒杆菌(Corynebacteriumdeparraffinicum)、P178为野油菜黄单胞茵(Xanthomonascampestris)、L510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菌株在聚合物条件下生长,活茵数达lO6^~107^个·mL-1,聚合物溶液粘度由18.6mPa·s降至1.0mPa·S。菌株在模拟油层厌氧条件下生长繁殖,作用后原油全烃色谱分析表明,∑C21/∑C22比值增加了61.7%,(C21+C22)/(C28+C29)比值增加了60.8%,饱和烃含量平均增加11.37%,芳烃含量降低,非烃和沥青质含量分别减少6.6%和2.9%,含蜡量、含胶量分别降低了17.56%和26.54%,恩氏蒸馏的初馏点下降了80℃,凝固点由41℃降至28℃。物理模拟驱油实验表明,聚驱后微生物驱可比聚驱提高采收率3%~5%(00IP),聚驱后微生物驱再加上后续聚驱保护段塞的注入方式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7%(00IP)以上,模型实验的重复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混凝土材料的多孔性和易产生裂纹等问题影响了混凝土材料和结构的耐久性,导致了混凝土结构出现过早劣化,极大地影响了混凝土设施的正常使用。用水泥砂浆增强剂配制的新型混凝土材料——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具有很好的防渗性、防裂性、耐磨性、粘附性以及压缩和拉伸强度高等优点,已广泛用于建造高结构强度、高抗震、高质量和长久寿命的建筑。 相似文献
12.
在83℃下测定了3种表面活性剂DL-S、HL-Y/NNR、GZ-16的油水界面张力、乳化能力以及改变油藏岩石润湿性的能力。利用低渗透岩心驱油实验研究表面活性剂的这3种特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在1 000 mg/L时,DL-S的油水界面张力达到10-3mN/m超低数量级,HL-Y/NNR表现出较为优越的乳化性能,GZ-16具有较好的润湿性能。在驱油实验中,具有最好乳化性能的HL-Y/NNR提高采收率的幅度最大为12.91%,其次为具有超低界面张力的DL-S,相较而言,改变润湿性的能力对驱油效率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3.
14.
“2+3”驱油技术提高稀油油藏采收率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辽河油田某特定稀油油藏所面临的高含水、注水效果差,剩余油难以采出,常规工艺措施无法解决油层深部和平面矛盾等问题,提出了应用“2+3”驱油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来改善其开发效果。通过对该区块油藏地质特征、开发现状、油水性质分析,开展了适合于该区块油品性质和油藏特点的“2+3”驱油技术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所筛选确定出的“2+3”驱油体系具有较好的封堵效率和洗油效果,同时其注人性能、与地层的配伍性和稳定性均能满足现场试验要求;物模研究结果证明了“2+3”驱油技术可进一步提高开发中后期非均质稀油油藏的原油采收率,也可作为水驱油藏开发后期的接替技术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以丙烯酸、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羟丙酯为单体,采用过硫酸铵作为引发剂,以非离子乳化剂聚氧乙烯醚(OP-10)和阴离子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为复合乳化剂,经过乳液聚合,制得了一种水性涂料用缔合型增稠剂.考察了丙烯酸单体含量、乳化剂用量对乳液性能和增稠剂黏度的影响.优化了反应条件,反应过程和最终乳液都很... 相似文献
16.
乳化剂在聚醋酸乙烯乳液聚合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烯丙氧基羟丙磺酸钠(HAPS)、甲基丙烯酸羟丙磺酸钠(HPMAS)、乙烯基磺酸钠(SVS)、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硫酸铵(DNS-86)和磺基琥珀酸癸基聚氧乙烯醚酯二钠(DNS-628)为乳化剂,采用一次投料法合成乳液,选择适宜醋酸乙烯乳液聚合的乳化剂。结果表明,在该聚合条件下,DNS-86和DNS-628适合醋酸乙烯酯乳液聚合。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以DNS-628为乳化剂,设计理论乳液固含量为45%,当加入量为1.0%时,可合成稳定的乳液;以DNS-86为乳化剂,加入量为2.0%~6.0%时,合成的乳液不稳定,采用预乳化工艺,加入量为6.0%时可合成稳定的乳液。以DNS-86和DNS-628为乳化剂合成的乳液,其固含量、稀释稳定性、粘度、粒径和热老化性能等基本性能与传统乳化剂的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study, a series of (anionic and nonionic) emulsifiers were investigated to prepare acrylic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s (PSA) with core‐shell structure by semicontinuous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The cloud point of different emulsifiers was characterized to explain the emulsifier effects on the emulsification ability. It was interestingly found that the hybrid emulsifiers (anionic coupling with nonionic) with optimized compositions could enhance the stability of emulsion system and improve the properties of PSA compared with the mono‐emulsifier. The stability of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the appearance of the emulsion system and the properties of PSA were studied in details by changing the proportion and the content of hybrid emulsifiers. When the ratio of 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 anionic emulsifier) to polyoxyethylene alkyl phenyl ether (OP‐10: nonionic emulsifier) reached 2 : 1, the content of hybrid emulsifiers reached 3 wt % and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was around 80°C, a better emulsion system was obtained in terms of comprehensive properties. At this condition, the synthesized PSA demonstrated the good holding power and 180° peel strength properties with fair tacky property, which was promising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 2009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2010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