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结合,挖掘发挥适宜人居城市建设中的"创意植入"和创意城市的人居效应,这对于激发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实力、深化创意与人居的互动城市范式、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与综合发展水平,有着迫切意义和现实诉求。为此,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创意植入",要注重生态型创意规划,打造"生态+"创意产业系统;重视包容型创意开发,打造"人文复兴"的创意城市;注重内涵式创意发展,增强适宜人居城市的文化质感度;强调社会型创意形态,提升社会宜居型的创意城市品质;促进生活型创意辐射,提升创意城市的人居生活环境和地点质量。  相似文献   

2.
后新自由主义时代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寻找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点,而城市公共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这一角色.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人的需求,保证公共利益与社会公平是这一发展背景下公共空间需求的明显特征.从"附属"到"优先"地位的转变,从单纯物质需求到人本需求的过渡,以及从国际风格到展现地域文化特征,反映出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新的认识,而同时,公共空间的布局与结构形态相应变化也将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3.
对城市空间美特质的追求体现了现代城市建设的人本导向和审美品位。目前,城市空间美建构中存在的美的元素稀缺、建设设计薄弱、城市管理痛点难除等问题,要求城市建设中彰显"人"的主体价值,对城市的生活空间、景观空间、历史空间和秩序空间等进行人文呵护,并建立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制度,以进一步彰显理性、先进和多元的城市空间美。  相似文献   

4.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被城市管理者和大众所重视,公共艺术对于城市魅力空间的打造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公共艺术的作用、分类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规划策略和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5.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公共休闲场所是人民对精神享受的追求与回归自然的心理需要,同时,也是现代城市的文化亮点.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应通过空间布局、功能分区、绿化美化等手段实现自然性、人文性与地方特色性等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人口老龄化形势下,养老问题成为重大社会问题。城市社区老年人不仅需要健康的身体,还需要精神慰藉,身心愉悦。体育文化养老可以促进城市社区老年人身体健康,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创造和谐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是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可持续性四个支柱之间的平衡发展.其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政策分析,社会可持续性和文化可持续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一直受到忽视,城市设计领域也不例外.我们从社会可持续性和文化可持续性两个维度探讨了城市设计价值观的重塑问题.从社会可持续性视角看,城市设计需要建构以公平的空间资源分配为核心的价值观,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和谐宜居观与环境正义观.基于文化可持续性的城市设计价值观,核心是尊重城市文化多样性,它是城市保持活力的命脉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8.
在公共艺术"建筑化"的城市发展趋势下,建筑色彩设计的意义不仅体现为建筑环境的视觉要素,更重要的是城市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情感表达.要从传达城市精神、协调所处环境、兼顾地域特色、呈现公共理念、得到大众共鸣等六个特性出发构建建筑色彩,并把握好地域文化对建筑色彩的影响,使建筑面向城市表达的情感凝固在建筑表皮,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千城一面"的成熟趋同现象,促进多样化的地域人文建筑景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上世纪中叶开始,美、日等国开始对博物馆等艺术文化空间进行社区化尝试,这一理念除了将关注点放置在优化文化空间的公共服务上,更将作为社会表征的"社区"视为公共策略实施的出发点、路径和最终落脚点。这些举措对实现我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共文化服务目标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博物馆项目为观察主体,考察其社区化行为的具体实施路径和经验模式,并探讨两方面问题:公共文化空间如何介入社区建设,公共文化空间如何通过培育公共精神协助建构良性秩序等新时期"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理念,不仅要抓住"世界城市"所要求的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控制性量化指标,更要强调从市民生活视角出发的宜居与乐居程度的人文发展指标.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人文追求出发,对比东亚世界城市东京的经验,阐述了世界城市的功能性宜居、伦理性宜居以及乐居的内涵,强调宜居与乐居的理想目标是创造人与自然、人和人相和谐的,具有公平、包容的城市精神与独特文化吸引力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1.
根据城市建设及精神生活的需要,提出新型的文化空间的概念,促使人类城市空间文化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根据城市建设及精神生活的需要,提出新型的文化空间的概念,促使人类城市空间文化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沈阳市铁西区是全国最具代表性的老工业基地。作为斯大林式工业化的典型代表,铁西区曾经在计划经济时代无比辉煌,随后又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制度确立后,遇到转型困难,持续没落。其兴衰历程,在不同时期都深刻地影响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与城市形象,并借助媒体的推波助澜,形成了一种大众想象。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称号如"东方鲁尔"、"共和国长子",让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文化成功地塑造了工业城市的形象;而"东北现象"、"老工业基地"、"下岗工人"等名词又让城市转型中产业衰败的形象深入人心。根据不同历史阶段,分析铁西区对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影响,以及对城市形态特征与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探讨其符号化的城市空间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个响亮的城市名字对于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肯定具有潜在的无形价值。但城市利用著名景区改名在提高城市知名度、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同时,也同时存在淹没城市历史文化增加行政、社会管理成本、侵犯市民有效使用地名的公共权益等问题,因此,建议从实体和程序上扩大民众参与改名渠道,建议集思广益,集合社会智慧,组织专家科学论证;注重文化内涵、防止城市更名热背后的政绩幻象,防止城市之间"争名夺利"。  相似文献   

15.
纵观城市的发展与建设,既表现为增量空间的外延扩展即空间初次开发,也表现为存量空间的内涵集约即空间再开发,两者在空间上相互分离、演替,在时间上彼此交叉、起伏,共同推动了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随着时间推移,历史性城区或旧区、以及粗放式快速扩张的城市既有空间区域,已经"自然老化"或者不能适应现代城市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如何对这些城市既有空间资源进行理性评估和科学处置,需要研究其空间再开发的"动因与目的"、判别再开发空间的"价值与潜力"、探寻价值理性下城市空间再开发的"策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16.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重大战略之一.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首次提出"注重人文城市建设",体现了中国城市建设应该更加注重人文内涵的重大转型.近年来漳州市人文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面临个性不足、文脉缺失、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应在重塑人文理念、培育人文元素、完善公共设施、发展文化产业、塑造人文形象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提升人文城市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7.
城市消费空间的场景化趋势已逐渐与城市历史空间形成链接,场景成为大众找寻过去生活痕迹和历史记忆的一种途径。这主要是因为如今大众对历史空间的消费已成为普遍的潮流,历史空间所具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商品价值驱使城市消费空间将其作为吸引消费者的手段,从而达到其盈利的目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城市消费空间场景化也是一种对城市历史空间进行复兴的方式。以我国购物中心为例,场景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主要是从两个路径出发,一个是偏向物质空间,涉及到老商圈更新和老建筑活化;另一个是偏向历史活动、文化传统等形成的非物质空间,涉及到传统生活场景的复兴和纪念性场景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基于城市设计角度的角落空间环境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在城市环境规划建设中应注重并加强城市角落空间的环境设计,从城市设计的角度阐述了城市角落空间环境设计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于原有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改造再利用,以及灵活多样的布局使"角落空间"真正变成"特色空间",完善设施以利于"积极空间"的形成,提倡人们的参与性,使城市空间形态得以良性延续.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人类集聚的产物,她对包括社会经济在内的城市文明的催化与加速,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文化对城市作用之最直接的反映,在于人们人文素养的提高和普世价值的确立。这是城市文化作为根的本质,也是城市其他软实力和硬实力提振的动力之源、方向之舵、品位之衡。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一定是一座令人渴望、生态平衡、形象生动、市场规范、管理有序、责任到人、情感丰富的丰满之城。  相似文献   

20.
城市居住环境是社会物质发展和精神追求最直接的展示,更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因此,在大力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人类开始对自己居住区环境进行重塑:在设计过程中既遵循整体性原则,又着力创造自然的生态环境,力求在居住区环境中既能完成休憩、与人交流的目的,又能体现出自身的文化品位、审美意境,达到回归自然、人文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