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4,(20)
文章运用图像学分析的方法对中西绘画表现内容和空间营造进行分析比较。中西方文化背景、哲学基础不同,在绘画空间营造方面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在观察方式和构思方式上也存在不同,但是最终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
《周易》---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本文试图通过卦象所示之义及解读卦象过程所体现出的《周易》"象"思维为主要途径,从而揭示出《周易》的"象"与美的密切关系,进而阐释"象"的"仿物化境"、"循环渐进"和"涵容"等方面的特点,看其对中国古代美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以《东庄图》和《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的城墙景观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和园林历史情境互证的方法,通过由图到园和由园及城的系统分析,解译了这2套园林绘画中城墙形象出现的画理依据、造园因素和城市风景文化情结,认为城墙形象在沈周和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的园林题材绘画作品中具有指示园林地望的作用,同时城墙也是当时城内和城外园林的重要借景对象;随着城市的功能转移,城墙周围的城市边缘区域对于园林的布局起到空间的牵引作用,究其原因与被内外城河环绕区域丰富的园艺空地和良好的水运交通分不开,最终形成了半村半城的园林和城市的空间耦合关系。旨在为苏州古城历史上形成的园林和城市风貌关系的传承和保护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7)
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英文期刊之一,《中国从报》刊载了大量译介中国古典文学的文章,其中涉及不少对历史演义小说的译介,《南宋志传》便是其中之一。本文基于原始资料的考察与细读,试图分析近代来华传教士郭实腊对《南宋志传》有关内容的译介,并进一步探讨了其译介特点及译介原因。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5)
造型艺术中的空间,通过不同层次的体现,主要用来显示物体形象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构成关系。中国古代绘画在空间营造上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至今仍作为营造空间的标准例证。文章以顾恺之的作品《女史箴图》为例,解读中国古代人物绘画中空间营造的特点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一直被看作是有关古典建筑的权威观点。其对建筑学的六个概念:秩序、布置、协调、比例、得体和经营的规定.实际来源于当时盛行的修辞学。例如“得体”,便经历过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分别在各自著述中的阐发和运用。维特鲁威援用了古典拉丁文学中成熟的批评范畴来表述对建筑的审美评价,并将之确立为造型艺术的风格批评标准。《建筑十书》由此也成为了艺术批评术语的文献来源。 相似文献
7.
苏州是一个城市景观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从日常生活微观视角出发,以《姑苏繁华图》中物质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的分析,采用图像解读法对清代苏州居民日常生活空间中的消费空间、休闲空间和居住空间展开研究,探讨清代姑苏城中大众日常生活空间的具体形态,并归纳出其图像所绘清代中... 相似文献
8.
重庆凭借着水路交通和山地资源,成为长江上游繁荣发展的商业重镇。先后经“四筑渝城”,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城池形态。清代是古代重庆城市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继承了历代的地域文化精髓,成为古代山地空间城市建设的典范。但由于年代久远和现代城市建设的叠加,重庆城池遗址的保存早已不完整,历史舆图的研究为晚清重庆城市空间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文章将以《渝城图》中描绘的重庆独特城池形态与滨河商贸空间为基础,结合文献及图像资料,从城市形态学视角浅析晚清重庆城市的城市文化景观要素,进而总结其空间特征,并通过对重庆环境风水、经济利益、社会意识的考察,探讨形成晚清重庆城市空间特征的背后原因。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6)
报纸、电视、广播、网络作为新闻载体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寻求新的发展和变化。传统形式的报纸面对新媒体的冲击,除了秉持和坚守新闻的严肃性和深度性之外,也必须做出一定的改变。信息可视化是不错的选择,它让新闻变得更加"可爱"的同时,也坚持了深度性。本文以《钱江晚报·图视绘》为例,分析新闻可视化信息的叙事方式以及其对新闻从业人员、读者等的价值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8)
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和《新疆日报》作为中央和地方党报的代表,对报道量、新闻体裁、特刊及专栏的设置、两会报道关键词、图片运用等,分析中央和地方党报关于"两会"报道特色并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6,(23)
思维导图不仅是一种思维工具,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将思维导图运用到"语言学纲要"教学设计中,不仅能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而且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又能在师生、生生之间形成灵活的互动,活跃教学气氛,使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建筑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明珠,是世界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古代建筑的研究除了从现存实物和文字记载中取材外,古代绘画由于其对建筑研究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更是颇受学界重视。古代绘画资料按照考古学的观点,可以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地上遗存、另一类为地下遗存。地下部分包括有器皿图案、画像砖、画像石、墓室壁画、构件装饰等。地上部分包括壁画、山水画、人物画、风俗画或历史画、版画与年画,以及某些器物画…。其中地上部分的资料非常丰富,但多为清代甚或清末的资料,早期的比较难得。 相似文献
13.
《环翠堂园景图》是一幅明代徽州长卷版画,清晰刻画出一座私家园林—坐隐园的全貌。以该版画为研究对象,以声景为研究视角,探寻传统园林绘画中的园林声景营造价值。通过画面观察结合诗文资料补充,提炼画卷中园林声景的声音要素,分析画卷中的坐隐园声景类型,总结画卷中传统园林"声色"风景营造在选址、时间维度、声景联想等方面的特征。研究得出:从传统园林绘画中可有效地提炼声景的构成要素,有助于深入理解传统园林的声景营造思想与特征,表明园林绘画在声景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7)
文学作品的创作皆来源于生活,都具有社会意义。本文简单介绍了"意识流"的概念以及乔伊斯"意识流"文学作品,并以短篇小说《阿拉比》为例,从意识的流动、梦想的幻灭、自然描写与社会描写的结合等三个方面对其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6)
《我们家的男子汉》充满童趣。教师从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角度展开教学设计,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多元教学互动,充分挖掘文本人物个性特征,体会童年生活,并从中获得心灵洗礼,形成课堂教学多重突破。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12)
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近几年,新一轮的形态各异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开始出现在各大荧屏之上。《星跳水立方》和《中国星跳跃》是2013年两档明星真人秀跳水类节目,在延续"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基础上又增加新的元素,"身体消费"现象一时成为荧屏上的热议话题。本文对消费文化视域下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身体消费"现象进行分析,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4)
近年来,形形色色的真人秀节目在国内电视荧屏上不断涌现,"真人秀"已成为推动国内电视节目形态乃至制作理念转变的又一个转折点。中央电视台于2010年推出的《我要上春晚》便是将"真人秀"元素与传统综艺娱乐节目相结合的一次尝试。2012年中央电视台在《我要上春晚》基础上推出特别节目《直通春晚》,又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本文以《直通春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节目特点,探讨"真人秀"元素运用到综艺节目中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8)
《老乞大》是研究元明时期的重要教材,其中量词"个"多次在文中出现。在现实生活有很多运用量词"个"的例子,误用或者乱用的现象也有很多。分析"个"的用法,减少失误和偏误。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8)
本文通过对中央电视台两会期间新推的节目如《夏丹追新闻》、《两会百科》等的梳理,从媒介符号、新闻策划、新闻语态等方面对时政报道的新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今后时政报道要更加注重解读与理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11)
时政新闻报道是新闻报道领域的一个重大题材,但是一直为人诟病的是,时政报道长期流于仪式化的报道,内容严肃不易读,严重影响到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本文试以《新京报》对2013年"两会"的报道进行分析和解读,探究以市场、受众为导向的纸媒在重大时政新闻报道中怎样报道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