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渤南油田义34块特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混相驱实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郭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18(1)
特低渗透油藏物性差,注水开发见效难,为了探索合理的开发方式,采用渤南油田义34块特低渗透油藏地层原油,进行了二氧化碳(CO2)混相驱实验研究.通过细管实验确定了CO2驱的最小混相压力,采用长岩心物理模型对完全水驱、完全水驱后持续CO2混相驱及初始持续CO2混相驱3种方式的驱替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油藏最小混相压力为30.76 MPa,在目前地层温度和压力下,3种驱替方式下的最终采收率分别为42.15%,75.0%和69.21%.研究表明,CO2混相驱油可以获得比水驱更高的原油采收率,应尽早在渤南油田义34块油藏开展CO2混相驱矿场试验. 相似文献
2.
大庆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CO2驱油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艳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5,34(1)
为了探索大庆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有效动用方法,在Y101区块进行了CO2驱油试验.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等研究了原油与CO2作用后的参数变化情况,分析了CO2驱与水驱的渗流特征和驱油效率.结果表明:由于CO2与原油容易混相,因此降低了界面张力;CO2能够提高原油的泡点压力、降低原油的黏度;CO2驱的注入能力和渗流能力都比水驱强,其驱油效率比水驱高17%~35%,水气交替驱的驱油效率比连续CO2驱高.现场试验效果证实CO2驱油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温西三区块气藏气和前沿气驱替地层油、气藏气驱替残余油细管实验,分析不同地层压力条件下,气驱油效率变化规律及烃类气体驱油机理。物理模拟气驱油过程中油气组分和气油比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注入气突破时刻,随驱替压力增加而延长,气藏气的最小混相压力为37.00MPa,前沿气的最小混相压力为35.60MPa,高于地层压力,温西三区块只能实现非混相驱替。细管实验油气相渗曲线随压力提高向右移;非混相驱与近混相驱之间,近混相驱与混相驱之间的相渗曲线差异明显;气驱油形式主要是以两相流存在。 相似文献
4.
为了准确地确定最小混相驱压力(MMP),选取江苏油田L6区块原油和n-C5H12/n-C16H34模拟油进行细管实验。基于测得的实验数据,系统研究和对比2种确定MMP的技术标准,即原油采收率(ORF)标准和转折压力(BOP)标准。研究结果表明:线性相交方法对于测得的ORF与注入压力数据的分布较为敏感;根据ORF标准,与线性外推法对比,线性相交法确定的MMP精度较低;BOP标准的3次方拟合法对低阈值斜率的选择很敏感,在低阈值斜率为1%~2%MPa-1时,可获得较精确的MMP;以较小的压力范围方式表达MMP,该表达方式优于给出唯一的明确MMP值的方式。研究的结果对准确确定MMP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通过细管实验,研究不同压力下注入CO2的采出率、气油比随注入CO2孔隙体积的变化规律,确定南华201区块CO2注入的最小混相压力.结果表明:在非混相驱时,采出程度与注入孔隙体积呈正相关,注入气体突破后,采出程度增加幅度不大;在混相驱时,气油比在注入气体突破后迅速上升,充分表明了注入气的整个过程是经过多次接触并不... 相似文献
6.
高3断块烟道气蒸汽混注驱替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3断块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北端,根据高3断块的油藏条件,通过室内驱替实验研究了烟道气蒸汽混注条件下的驱油效率,并通过理论计算和原油模拟蒸馏实验对混注时的驱替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混注条件下蒸汽组分的分压降低,井底蒸汽干度相应提高,因此在注入相同的蒸汽质量当量下,热流体的波及范围增大;混注时原油蒸汽蒸馏效应得到强化,原油的初馏点温度降低了22℃,注汽温度为220℃下原油可蒸馏体积增加值由驱替初期的5%提高到10%.烟道气蒸汽混注驱替实验结果表明,低注汽温度范围(<220℃)内,气汽混注比例增加,驱替效率升高,高注汽温度范围(≥220℃)内,气汽混注比例增加,驱替效率增值缓慢.对于高3断块,适宜的混注气汽比例为0.5∶1,比纯蒸汽驱原油采收率提高3%.图5表1参5(刘慧卿摘) 相似文献
7.
低渗透油藏CO2驱提高原油采收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的基础卜对CO2驱工艺技术研究进行了系统阐述。分析了注CO2气驱的增油机理、驱油类型、注气方式等。增油机理主要包括降粘作用、改善原油与水的流度比、膨胀作用、降低界面张力等;驱油类型主要包括混相驱、近混相驱、非混相驱等;注入方式包括连续注CO2气体、注碳酸水、水-CO2气体段塞交替注入等。对低渗透油藏CO2驱油效率进行了矿场可行性分析,说明CO2驱在低渗透油藏开发中具有巨大潜力,对我国低渗透油藏注CO2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火驱驱替特征是火驱的复杂物化过程和油藏地质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火驱方案设计和跟踪调控的重要基础。利用一维热跟踪补偿燃烧管实验装置,对比分析了不同性质稠油线性火驱的驱替特征,并与烟道气驱驱替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原油黏度对火驱产液速率影响较大,黏度较低时火驱初期产液速率较高,大部分原油在中前期采出;黏度较大时,初期产液速率较小,甚至不产液,大部分原油在火驱中后期产出。火驱阶段含水率主要由地层初始含水饱和度(火驱前含水饱和度)决定。当地层初始含水饱和度高于束缚水饱和度时,火驱初期含水率较高,之后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火驱初期(注气量小于1 PV)的生产动态特征与烟道气驱相近。在持续开发过程中,火驱仍保持稳定的采油速度,而烟道气驱采出程度增幅放缓。火驱开发的原油采出程度与累积注气量呈近似线性的关系,表明要保证火驱开发的效果则需保证相应的注气量。 相似文献
9.
针对特低渗透油层CO_2驱效果好而气源有限、N_2驱气源广而效果差的实际情况,以YS油田为实际背景,依据该油田地层及流体物性参数,对连续注CO_2、CO_2和N_2混注以及CO_2前置段塞+N_2等三种驱油方式进行了一维数值模拟,研究了CO_2混入N_2后与原油最小混相压力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尺寸CO_2前置段塞+N_2驱油过程中CO_2和N_2在油相气相中的分布规律,以及C2—C4和C+22在油相中的摩尔分数变化,对比了不同驱油方式的驱油效率。结果表明:特低渗透油层CO_2与N_2复合驱不宜采用CO_2与N_2混合气驱方式,而应采用CO_2段塞+N_2的驱油方式;且一次注入的CO_2段塞至少应有0.3 PV才能有效地阻止N_2的窜逸对最终采收率的影响;于此同时,0.3 PV CO_2段塞+N_2的驱油方式不仅可以减少CO_2用量,而且可以充分发挥CO_2与N_2各自的优势,获得与连续注CO_2驱相同的驱油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文72块沙三中油藏烃气驱室内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留油田文72块沙三中低渗透挥发性油藏注烃类气室内实验研究包括地层流体的物理性质研究、注入溶剂的组分分析以及通过细管实验研究地层流体同注入溶剂在130℃时的最小混相压力。研究表明,最小混相压力为47.1MPa.通过长岩心模拟目前油藏条件,进行水驱、烃类气驱以及气与水交替驱实验研究,天然气驱实验表现出近混相的特征,气体突破时,采收率为65.7%,最终采收率能达到86.1%;水驱实验表明无水采收率能达到61.9%,当含水为98%时,呆收率能达到64.5%;水驱后进行天然气与水交替注入,共进行3个循环,各个气、水段塞为0.2PV,最终采收率达到95.22%,比水驱提高30.6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LIU Gang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2,31(4)
古龙油田是松辽盆地最典型的向斜油藏,利用岩心、录井和测井等基础资料,从宏观和微观2方面研究了古龙北向斜葡萄花油层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断裂、沉积微相和地层压力因素为其宏观控制因素,而沉积韵律、砂体连通性和储层物性等微观因素对油水层的分布也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结合储层厚度、物性、试油产量等资料,将全区分为3类有利区块并优选,合理安排动用次序,为古龙北油田向斜区葡萄花油层下一步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ʤ��������dz�����صĿ��ɹ����о�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胜利油气区的浅层气藏主要分布于第三系馆陶组、明化镇组及第四系平原组。气藏类型主要为透镜状岩性气藏,少量为构造—岩性气藏。由于气层埋藏浅、成岩性差、胶结疏松,以及大部分气砂体存在边底水,存在气井易出水、出砂、稳产期短等开发特征。经过20余年的开发实践认识到:①稳定、合理的工作制度是延长气井自喷期的基础;②新井先期防砂是延长气砂体生命期的必要保证;③自下而上逐层上返的分层开采是浅层气藏生产的基本原则;④合理的射开程度是延长边底水气井无水采气期的先决条件;⑤降低井口回压,排水采气是增加气砂体可采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低渗透气藏气体渗流机理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低渗透气藏含水饱和度较高的特点,改进了气体渗流实验方法,在提高了实验精度的基础上,结合平均压力梯度下气体流速的实验数据处理方式,发现了转折型气体渗流曲线类型--在不同实验压差区域内其气体渗流规律不同,即随压力梯度的增大,阈压效应与滑脱效应依次占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分析了常压状态与覆压状态下低渗含水岩心中气体渗流特征的差异。研究认为,转折型气体渗流曲线是滑脱动力与毛细管阻力这两种相互制约、相互矛盾的影响因素此消彼长的宏观体现,而拐点的位置反映了两种影响因素主导地位的转化界限。 相似文献
14.
地应力作用形成储层裂缝、断层及构造,是油气运移、聚集通道和场所之一,现代应力场影响和控制着油气田在开发过程中油、气、水的动态变化;油田在采油过程中使岩石孔隙压力和裂缝孔隙压力下降,岩体收缩,导致岩石中应力变化。因此地应力研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صIJ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为准确地判定气藏的驱动类型,文章采用导数的方法,从研究气藏的物质平衡方程工式入手,通过对气藏含水饱和度随地层压力变化的关系式的推导,获得了水驱气藏两种不同驱动作用下的基本方程式的微分形式及其导数的结果。因而得到了不同类型气藏的采气速度与其相应的地压力听关第式,以及由此使用出的不同的压力变化特征曲线,直观地表达了不同驱动类型气藏的采出特征。为气藏早期p/Z-Gp关系曲线为近似直线而不易判定其驱 相似文献
17.
徐深气田D区块为含底水的火山岩气藏,部分边部气井产出地层水,影响气井产能和气田开发效果。针对D区块不同出水类型的气井,以体考虑、分类治理为原则,制定了适合该区块的合理开发对策。考虑压降单元、断层分割、储层连通,划分6个井区,在各井区实施低排高控整体开发对策,保持高部位气层的压力,减缓边、底水的锥进,对单井生产尽量做到产气量、压力、产水量三稳定,避免底水快速锥进。结果表明:D区块实施控水采气、合理配产后,延缓了边底水过快侵入气藏,延长了气井无水采气期。 相似文献
18.
特低渗透油层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压汞资料对储层微观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对比汞饱和度为35%的孔喉半径R35值的分布与喉峰值分布,认为在同一地区,R35值分布特征表征了储层孔喉分布特征,因此,R35值分布的非均质特征表征了储层微观百均质性。对于非构造圈闭控制油藏,不同R35值分布区间的储层,其储集的流体性质不同,这与流体在非均质储层内的二次运移和聚集有关。 相似文献
19.
凝析气藏在衰竭式开采过程中,会有多种多样的因素制约着气藏的开发,研究其对采收率的作用结果对实际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高温高压全直径岩心驱替装置,针对衰竭速度、束缚水饱和度、储层物性及流体性质这4种影响采收率的因素进行室内岩心衰竭实验研究,得到其对采收率的影响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这4种因素的影响下,凝析油的采收率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而气的采收率波动范围不会太大。 相似文献
20.
臧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6,(1):166-169
为了促进大庆致密油藏的有效开发,探索致密油储层体积改造对可动流体的影响规律,将致密储层的岩样进行了简单劈分、多次劈分、彻底破碎3种不同程度的压裂改造,并对不同状态下的样品进行了核磁共振测试。研究表明:简单压裂对流体的可动用性无明显影响,仅仅改善了流体的流动能力;彻底破碎状态的储层,形成人工油藏后,流体可动用性显著增强,微裂缝更加发育,渗流能力更强;体积改造对渗透率低的储层,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