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出于材料、视角等方面的限制,此 前的多数山地民族聚落研究存在缺乏聚落空 间整体观、历史研究稀缺等问题。本文基于 人居环境科学生成整体论,融合人类学、形 态学等学科方法与材料,探索了对山地民族 聚落人居环境开展历史演变研究的可能方 法。文章首先厘清山地民族聚落“山体、河 流、水田、山林、村庄”的人居环境范畴,并且 认为应从河谷等区域层面进一步加深整体认 识;其次,本文介绍了从民族志文本与聚落 空间信息两者出发,再现或部分再现聚落演 变、生成过程的方法;最后,文章认为,生存 压力、生计模式与聚落空间这三者的辩证关 系是聚落空间演变的核心问题,须在研究中 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2.
黄宇博  孙弘 《城市建筑》2022,(2):5-7,15
随着全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村落亟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和传承,本文以黔东南地区典型的传统民族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族文化等因素出发,探究山地环境与乡村聚落的关系,对山地传统乡村聚落的选址、布局和边界形态进行归纳总结,对传统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究西南地...  相似文献   

3.
山地聚落是传统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和人居环境科学交叉与融合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该文阐述了山地传统聚落的选址与空间格局的基本构成和相应特点.聚落的选址与空间格局是实际的社会行为,主要依靠社会行为理论指导实现.在此基础上,以河北省山地聚落没口峪村为例,借助"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4.
成受明  李和平 《规划师》2002,18(10):35-37
山地城市在我国占有50%以上,山地住区建设是当前我国许多城市用地拓展的重要方式。本文以重庆市巴南区公务员小区规划为例,从山地住区环境特征出发,以山地住区地形地貌的保护和利用、水环境的营建、住区空间组织和景观设计四个方面来探讨山地住区环境营建。  相似文献   

5.
对青木川古镇的聚落形态和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从而提炼总结出在现代人居环境中有利的主要因素,为更好的建设和营造现代人居环境提供一定的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受地貌气候类型等条件的影响,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山地聚落形成了独特的聚落空间形态。文章结合实地调研,以蓟州山地聚落为例,进行选址高程采样和综合分析比较,从聚落的生成发展过程即"主观选择—被动适应—主动利用"三个层面,结合地势、地貌、气候、资源、空间等多方面因素,对北方寒冷地区山地聚落营建中的生态智慧进行分类解析,以期寻求一种适宜的建设策略来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指导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山地聚落的营建方向。  相似文献   

7.
滨海山地渔村聚落特征初探——以舟山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基于舟山148个海岛渔村的基础调研,重点研究了滨海山地渔村的聚落格局、街巷空间和建筑群落特征,认为"适应自然、融入自然"是其聚落特征形成的核心所在。滨海山地渔村的聚落特征源于千百年来渔民生存智慧的累积,体现出与自然共生的独特人居文化。在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挖掘和弘扬滨海山地渔村聚落自身蕴藏的"山·海·村·人"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营造思想,对我国传统渔村规划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适宜地貌是山地城乡聚落生态建 设的首要条件,而当前地貌基本形态分类所 沿用的区域地貌学方法,其视角为“从空中俯 瞰大地”,其结果不仅与人的实际感受存在 较大差别,更缺乏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关性, 难以有效地指导山地聚落生态建设。针对该 问题,本研究基于地貌基本形态分类视角向 “站在山下观山势(更符合人的实际感受)” 的人居视角的转变,通过分析相对高度和坡 度两大地貌基本形态分类因子与生态环境及 城乡聚落建设条件的相关性,在寻找地貌基 本形态分类与山地聚落建设生态适宜性评价 的关系中,构建出:以相对高度为一级分类因 子,以坡度为二级分类因子的地貌基本形态 分类方法,有效地引导城乡聚落的选址和聚 落建设用地的选择具有更强的生态适宜性。  相似文献   

9.
张晋  张静 《中国园林》2022,38(2):83-88
聚落是人类长期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乡村聚落的分布及命名承载了极其重要且生动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区域人地关系变迁及传统人居环境特点的重要依据.以京西门头沟传统山地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解析与空间分布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门头沟传统山地聚落的发展演变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从水文系统...  相似文献   

10.
山地乡村绿化中大量运用城市绿化植物种类且模仿城市植物造景的方式,使得村落的文化及景观特色得不到充分表达。山地乡村植物景观规划前提是对其现状风貌的认知与剖析,以此为基础确定规划原则及目标,模拟自然或半自然植物群落,提炼出人工配置模式。运用此方法,以贵州扁担山地区布依族聚落为例,通过对其植物景观格局及特点分析,模拟10个稳定的地带性植物群落,生成14个可供运用的人工群落配置模式及一类特殊的立体绿化模式。根据功能需求将不同模式运用于不同地点,可营造出山地布依族村落特色的植物景观。  相似文献   

11.
山地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景观生态研究--以乌江流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界定了山地流域的环境类型意义;以乌江流域为例,列举了当前一些无序的人居环境建设带来的山地流域景观生态问题;分析了山地流域生境破碎后的不易恢复性,揭示出山地流域景观生态问题的复杂性;提出了科学的人居环境建设对山地流域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并总结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山地流域景观生态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的加速推进,部分民族地区的城市特色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但相关类型的城市特色研究和规划实践较少。本文结合那曲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实践,从自然、文化和人工这三方面出发,对那曲城市特色要素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并在具体的空间形态表达上进行了针对性落实,为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设计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案例。  相似文献   

13.
在上海某车站基坑地下连续墙的逆作法施工中,参考以往上海软土地区的工程经验对该工程中土压力的计算方法和土压力分布模式选取进行了研究。通过实地监测与计算分析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在浅挖时采用三角形+矩形土压力模式计算的弯矩值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工程实际,而采用三角形土压力模式计算的弯矩明显与实际不符,造成基坑面以下弯矩包络图数值偏大。  相似文献   

14.
以武汉市城中村人居环境系统特征为例,发掘城中村在其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所承担的特殊城市社会功能。纯粹市场化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忽略了其已有的良性社会功能,因而在发挥市场效率的同时,也容易忽视大量弱势群体的公平发展机会,不利于营造多样化、富于活力的城市社会生态环境。应以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重新审视并适时调整市场化改造城中村的策略及相应规划技术,以适应转型期城市空间的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5.
重大移民搬迁工程诱发的无序建设、环境恶化等次生灾变危机已为众人所知,并成为当前城乡规划研究学术热点。但其引致的社会问题研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以快速城镇化为纽带链结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两大系统,合二为一地研究人工次生灾变现象,为城乡规划理论和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是本研究目的。研究证实,三峡库区在移民搬迁进程中产生了结构失范、阶层分化和个体贫困等典型社会问题。其核心原因是,在地域快速城镇化情景下,人居环境的物质建设与社会系统的结构变迁已经构成了以时空为基链的类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任何一方的不匹配都将可能诱发社会变迁的结构性问题。上述研究是对中国城镇化这一世界重大事件的学术回应,表达了全球环境变迁研究的政治经济学倾向,以及人文学科的技术流趋势。  相似文献   

16.
在城乡一体化供水的背景下,针对山区城市供水系统的特点,通过对一个山区城市供水系统的案例分析,提出山区城市供水系统应考虑源水、地形等,合理选择城镇及农村的净水设施布局、输配水系统,并按照地势高差对配水管网合理分区和设置合理的控制点及最小自由水头,对枝状管网设置安全设施,使得城乡一体化供水系统经济、合理、安全。  相似文献   

17.
以兰州都市圈发展规划为例,分析了西部地区都市圈规划的必要性、作用和限制性,提出了西部地区都市圈建设应注意的若干关键问题。认为西部地区都市圈规划普遍有弱中心、落后地区以及发展阶段的限制性问题,因而具有相当的超前性,在规划中应注意都市圈发展条件的培养,切忌盲目规划和建设。  相似文献   

18.
结合《天津市新农村建设布局规划》,在认清大都市地区农村的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明确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思路与目的,探索大都市地区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内容和体系,突出了规划对新农村建设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华芳  孙凯旋 《城市规划》2015,(Z1):91-96
在《风景名胜区条例》明确了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律地位的背景下,本文针对山岳型景区资源游赏度低、游线单一、游赏利用需求日益突出等的特征与现实存在的保护与游赏难题,提出并探讨了山岳型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思路。具体从保护景区、引导利用、实施管理的角度,着重从"深入展开风景资源价值与发展目标的分析与判断;全面引入多层次景源调查分析的景点挖掘与重塑;深入落实系统分析基础的整体保护与设施完善相结合的用地规划;全面开展体系完善与便于操作的景区图则控制体系"4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0.
在总结"城区外拓"和"城镇蔓延"的用地发展特征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建设用地管制体制的内在矛盾;以广州市为例,指出:二元建设用地管理体制下的土地利用管制已经对大城市的空间增长形成了越来越多的约束,集中表现为相关主体对集体土地建设权的争夺;这不仅增加了城市规划编制和用地管理的成本,而且将进一步扭曲大城市的城乡空间发展;在制度检讨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