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期以来,以工业生产为主导的开发区发展模式促进了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原有的模式已经难以带动开发区的发展提升,企业和员工对开发区的选择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开始由生产环境向"生活环境"延伸。基于此,研究以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为视角,宏观层面关注城市与园区的融合,中观层面关注园区生产与生活的融合,微观层面关注人与环境的融合,并结合荆州开发区案例,提出了开发区与城市融合的一体化构架,探讨开发区产城融合的功能完善、转型升级、动态规划实施路径,最后提出配套政策完善建议,为开发区未来发展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2.
钱锋 《城市住宅》2021,28(2):190-191
我国特色小镇存在功能定位同质化、定位不全面的问题,导致现阶段特色小镇缺少特色.从特色小镇与产城融合的概念入手,探讨以产城融合理论为基础的特色小镇建设模式,并针对我国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构建产、城、人、文、景多方面融合的高质量特色小镇.  相似文献   

3.
4.
产城融合是在开发区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的双向发展导致的共同需求。研究界定了产城融合的核心内涵,梳理了产业园区发展的四个不同阶段和三种不同起步类型,阐述了产城融合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三大要素,并在产业园区一般四层次规划的基础上构建产城融合规划的五大模块空间建设的规划体系,通过建立产业和城市的网络空间单元耦合机制,试图为产业园区向功能齐全的产业新城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引导介入。  相似文献   

5.
6.
刘宇琴  洪世键 《城市建筑》2022,(19):72-75+91
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产生了许多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问题,国内学者在此背景下开始对城市开发区、产业新城、产业园区进行产城融合研究,但目前相关研究中缺乏以县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山区县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行政单元,面临土地资源紧缺的困境,更不能忽视产城融合。本研究以三明市将乐县为实证案例,深刻地分析山区县面临的产业同质化、人口劳动力资源不足、产业用地零散低效困境,并探索相应产—人—城融合发展路径,以期为其他山区县产城融合发展路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人本主义视角下产城融合的内涵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基于人本主义视角,探讨产城融合的内涵和规划策略。在内涵认识上,从产城关系、产城规模、发展阶段和职住特征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合理的产城融合建议;在规划策略上,基于对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结合案例提出功能融合、服务植入和空间融合三大策略。研究指出,人本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以贯之的根本理念,产城融合正是这一理念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8.
产城融合规划与发展策略是近年来学术研究与规划实践的重点领域。既有的产城融合规划多注重于多元混合功能空间的打造,缺乏对于各片区间产业联系及空间关联的关注,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无法有效解决产城分离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产业联系及其空间关联的视角对产城融合的规划策略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以产业一体化来带动产城空间一体化的新思路,并以西宁南川片区整合规划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在产城融合的规划实践过程中,适时把握价值链空间形态的演变趋势,建构价值链的空间关联模型,并以此为逻辑线索对产与城之间的各类生产要素进行有机串联是推动产城融合的有效策略。在价值链的空间关联模型引导下,价值链各个环节在空间上得以有机衔接,在不同片区间建立经济联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片区间的有序流动,实现各个片区之间的分工与统筹,以产业一体化带动产城空间一体化,并最终实现产城融合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邹鹏  宋丹然  张媛 《中外建筑》2022,(11):71-77
十多年来,国内关于产城融合的研究十分丰富,但是大多学者并没有考虑其研究的对象是否已经存在法定上位规划指导,或者是否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空间形态。以已有法定上位规划指导的松滋城东工业园为例,在坚持规划既定的用地布局和路网格局的前提下,以产城融合的最新理念对园区空间肌理进行细部优化,提出职住分而不离,园区重产但不限于产,企业重工但不限于工的产城融合发展策略,提升园区服务功能和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0.
以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及2000年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中的典型城市:深圳特区、苏州工业园及四川天府新区的建设为代表,分析了每个历史阶段中产城空间的发展特征,提出了3种产城空间发展模式,为未来推动城市新区建设、更新优化及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平舆县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的规划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晨宇  袁媛 《工业建筑》2011,41(7):54-57,91
产业集聚区是实现产业资本要素汇聚、产业高度集中的物质空间载体,其发展应与城市整体发展有机结合,实现产城融合。以河南省平舆县产业集聚区为例,从相关规划基础、技术支持以及制度保障等层面对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的规划落实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2.
基于职住空间关系分析上海郊区新城发展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出上海市域居民的就业地和居住地,获取了就业密度和通勤联系数据,从职住空间关系视角分析了上海9个郊区新城的发展状况。首先,通过就业密度识别就业密集区、计算各新城平均就业密度。随后,通过通勤联系分析各新城就业者来源地,划分了各新城就业势力范围。最后用独立指数计算各新城的职住平衡程度。研究发现上海郊区新城已成为郊区经济活动主要集聚区域,但各新城就业辐射范围仍主要集中在其所属行政辖区内,对所属区县以外地区的就业吸引力较弱。独立指数测算定量证实了上海郊区新城基本符合离开中心城越远,自身职住平衡程度越高的规律。其中,地处远郊而且独立指数较低的郊区新城其发展状况较为特殊,原因值得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促使中国不得不面临产业调整的压力,这既是危机也是机遇。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的转型,城市发展需要从简单的外延式扩张走向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这就需要重新思考城市地租理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目前中国的工业、办公和居住用地的地租曲线呈现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即工业地租曲线水平化、办公物业郊区化与集群化、居住地租曲线波浪式下降,城市规划可以借鉴这些理论来思考城市空间的结构调整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超越规模之争——论开发区的空间发展与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国家级开发区普遍存在以"一区多园"以及"政区合一"等形式实现空间"扩界"的现象;而土地的低效使用、地方政府的发展诉求以及地方政府支配资源的能力共同促成了这种不断的"扩界"行为。认为在"扩界"等导致开发区政策应用空间泛化的形势下,开发区的发展实际上已经无异于一般城区,再行探讨开发区的"合理规模"以及通过"四至范围"对开发区进行划桩定界几无意义。开发区的空间发展及转型讨论需要跳出就规模论规模的误区,而值得关注的是开发区的政策"原点"及新的政策"聚焦"。  相似文献   

15.
南京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空间扩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新区是高新技术企业空间集聚与扩散的重要载体,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高地和带动区域与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源头。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者从企业集聚和产业链、产业集群角度对高新区、科学园区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高新区空间扩散的现象研究较少。本文以南京高新区为个案,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对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空间扩散行为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从城市、企业、高新区互动角度对高新区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同城化视角下湖北小池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城化是"从区域论城市"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城市区域发展观。在湖北小池滨江新区上升为"省级战略"之际,从政策主导、内生驱动、外借助推、资源聚合等4个方面分析小池南望融入九江同城发展的动力。结合相关数据分析指出,在"中四角"地理中心与"鄂东门户"耦合的特殊区位条件下,小池发展面临区位优势转化难、产业定位游离、城镇化动力不足、空间风貌特色欠缺等问题,并从九江、黄梅"同城共建、拥江共享、错位共赢"3个维度指出,位于鄂东前沿阵地的小池城镇空间需要重点从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和基础设施网络、提升拥江发展的梯次空间品质、聚合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等方面调控优化,以彰显两地的同城化效应,带动鄂东门户地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都市郊区化过程中郊区住区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婕  罗巧灵 《城市规划》2007,31(3):25-29
通过对大都市人口郊区化的动力机制和人口郊区化对住区开发建设影响的分析,借鉴英国的新城建设、美国的边缘城市及新城市主义和巴黎新城开发的经验和教训,探讨我国大都市郊区住区的开发模式,并提出了适于我国大都市郊区的“中心网络型”住区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8.
面对空间资源趋向匮乏、产权交易日益频繁的现实情景,土地再开发的制度设计成为新一轮"存量规划"的核心工具。目前,我国的土地发展权存在城乡分割、垄断竞争、公民权利边缘化的问题。土地交易的"市场经济"对应土地分配的"计划经济",导致空间开发陷入既得利益积累的无限循环。针对发展权垄断造成的空间蔓延,政府应设立城市增长边界,剥离地方政府经营土地的职能,强化价值规律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同时,进一步明确公共利益的法律定义,加快公众参与的立法赋权。最终,通过土地发展权的共享,实现空间权利的"社会共治"。  相似文献   

19.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规划(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赵燕菁 《城市规划》2005,29(6):40-47
长期以来,制度因素一直是城市规划中无法规范分析的一个领域。许多规划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制度影响为零的假设之上的。一旦这些“理想”的规划进入现实,就会受到一系列制度因素的扭曲。结果,不是规划完全走味,就是干脆无法实施。制度经济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逐渐发展出一套规范分析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成为理解规划中制度因素的有用工具。如何借鉴制度经济学的新进展,开拓城市规划的视野,建立起城市规划的制度分析框架,是一个对未来规划理论具有重大意义的学术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以米脂县城总体规划为例,探讨总体规划阶段在空间布局上落实城乡统筹的措施和方法,提出城乡统筹的实现在县域重点是产业落地和基础设施均衡布局,在县城则是扩大规划区范围,实现规划区用地的规划全覆盖;对涉及公共利益的社会服务设施、生态建设等用地予以重点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