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信息动态     
1.概况 琼林古村落位于金门岛中北部,太武山西麓,东南临源自双乳峰的溪沙溪,东北部为源自太武山的小溪径.琼林古村落是金门现存规模最大的聚落,是台湾省属二级古迹,“金门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琼林”昔称“平林”,因其“所居多树木,远望森然如盖”而得名,开基者为蔡氏先祖.琼林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晋末汉人衣冠南渡,历史上为乡贤名宦之乡.特别是明清两代,琼林蔡氏荣登六位进士.整个聚落内,宗祠林立,较为著名的如蔡氏家庙、六世宗祠(竹溪公)、六世暨十世宗祠、六世宗祠(乐圃公)、十世宗祠、藩伯宗祠和十一世宗祠等,素有“七座八祠”的雅称.  相似文献   

2.
<正>1.曾家古村概况曾家古村又名"务义港曾家清代建筑群"。据《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记载,"务义港曾氏"源自山东省济南府嘉祥县南20km的南武山西元寨,战国时期南迁至湖南长沙,后迁至江西庐陵(今吉安),再后由曾先公(其有子曾柏仕、曾云仕、曾在仕)迁往贵溪县南约50km处的耳口乡务义港村。作为首批江西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曾家古村落背依云台山,前临泸溪河(又名务义港),清代聚落群依山势、沿务义港驳岸地带建设,风貌较为完整,是赣东地域优秀历  相似文献   

3.
浙江武义俞源村俞氏宗祠价值要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茜 《南方建筑》2010,(3):82-85
古村落历史文化内涵深厚,宗祠建筑是整个古村落空间与精神的核心。因此保护开发之前详细分析归纳其价值因素构成、制定合理的措施十分重要。对浙江省武义县俞源村俞氏宗祠进行价值因素分析,并对该建筑的保护利用提出建议。目的是研究古村落宗祠建筑保护开发前期的价值因素分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日前,磐安县经消防大队严格培训,并投资3万余元的首支民间文物保护消防队正式成立。据悉,坐落在双溪乡梓誉村内的两家全县惟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蔡氏宗祠”、“钟英堂”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得意门生蔡元定的后裔。建筑气势恢弘,古朴幽雅,雕梁画栋,精妙绝伦。一九九七年十月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保单位。为保护古村落的质朴,村民依旧住着青砖黑瓦砖木结构的房屋。近年来村里木制工艺品加工业发展迅速,生产企业已近30家,加之居住人口上千,生产生活用火用电激增,安全隐患大。保护省级文保单位的安全责任日显重…  相似文献   

5.
按《大宋重修广韵》解释,村”为“聚落也”。我国农村一般以血缘关系发展成为宗族聚落,村中除民居外,往往还有宗祠,用以祀奉祖先和宗族的活动中心。但在马祖没有发现有宗祠建筑,经了解,原来这里虽然人口不多(只有几千人),但姓氏却很多,可能是从福建闽东地区不同家族移民而来,属杂姓聚落。在聚落中,代替宗祠的是妈祖庙。北竿乡一位老村长告诉我们:“北竿7个村,村村都有一座妈祖庙”。以妈祖庙作为公众的活动中心,的确很有渔村特色。  相似文献   

6.
路在何方——“空巢”古村落保护的困境与策略性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成 《南方建筑》2009,(4):21-24
尽管传统村镇历史保护与社区维系已得到从政府到学界的重视与普遍关注,但依然有较多未纳入历史文化村镇的古村落未能得到应有的保护。以人去房空或留守老人为特征的“空巢”古村落成为当前历史文化聚落发展演变的一个显著特征。保护主体的缺位,维修资金的短缺直接加速了古村落的衰败进程,加上古村落管理面临的尴尬,“空巢”古村落正岌岌可危,处境堪忧。而传统的以物质形态及技术取向为主的古村镇保护规划,对此通常于济无补。文章在深度剖析“空巢”古村落保护困境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区位及资源特色的四种“空巢”古村落类型,提出了四种策略性的保护方向。  相似文献   

7.
磐安县双溪乡梓誉村是文物保护重点村,其蔡氏宗祠和钟英堂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蔡氏宗祠建于明崇祯四年,钟英堂建于清乾隆年间,是磐安县现存的明清古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宗祠。日前,磐安县消防大队防火监督人员来到梓誉村,在村口就看见公路两侧堆满成垛成垛的木材及相框半成品,阵阵木料的清香迎面扑来,村口的房子也十分“现代化”,据说这些户主都是木制品加工大户。这些年,该村的木制品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然而也带来了消防安全的负面影响。走进村庄,刺耳的机器声不绝于耳。来到门前堆满相…  相似文献   

8.
传统聚落型古村落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属性和极具特色的自然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将目光转移到传统聚落型的古村落上,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旅游开发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以宝珠村为例,分析探讨了传统聚落型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具体事宜,为实际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冉秦川  徐桐 《住区》2021,(3):6-14
宗祠作为传统聚落的宗法社会结构权利合法性的象征,其在色彩象征意义与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对应.本文选择的闽中地区(永泰同安镇同安村)民族迁徙的历史强化了上述宗祠在社区结构中的象征性意义,故以同安村传统建筑色彩要素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以祠堂色彩要素为核心.在空间维度解析传统建筑色彩特征,其中具体分为自然色彩、建筑色彩、装饰色...  相似文献   

10.
徽州古村落棠樾地处歙县县城(原徽州府邑)西南十五华里处,是具有独特风貌格局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人类聚居地,在聚落选址、布局设计、建筑技艺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是徽州古村落的杰出代表。它具备徽州古村落的许多共性特征,更有其不可替代的特色和突出价值。  相似文献   

11.
蔡氏古民居是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优秀代表与典型实例,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政治经济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下形成的.因此,要全面了解蔡氏古民居,不仅要考察其在聚落组群、个体院落、建筑与装饰等方面的特征,而且要深入探究这些特征背后的制约因素与形成根源.本文即对此想法作了尝试,希望能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12.
论文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认识论上,分析在历史维度下的吉水县燕坊村聚落形态及建筑形制的演进过程,重点在于阐释自然及人文环境要素是聚落形态及建筑类型变化的重要动因和制约因素;二是方法论上,希望通过分析吉水县燕坊古村落公共建筑及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并结合当前中国,特别是庐陵地区在古村落研究、保护与开发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总结出一套以研究和保护公共建筑及公共空间为先导的古村落保护思维框架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1村落概况土坑村位于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中部,古村落东邻碧霞湾,南毗福炼聚落,北与南铺镇接壤,村域内有祥云北路与西海路交错穿过,区位交通较为便捷(图1)。土坑村为刘氏家族聚落,自刘氏祖先刘宗孔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从莆田迁居土坑村始,已有600多年的发展历史,村域总人口达3 900余人。古村落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据清代谱牒记载,中榜进士、晋升仕者高达70  相似文献   

14.
负阴抱阳金带环抱——青城古镇聚落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的榆中县青城镇据守黄河之畔,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及唐宋元明时期的边塞军事重镇.文章以实地考察和一手的测绘数据为基础,分析探讨了青城古镇聚落“藏风聚气、山水环抱”的地理生态特征;“主次有序、秩序井然”的空间布局特征;“礼义宗祠、崇文尚武”的文化景观特征以及聚落中典型建筑的建造特征和文化内涵,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村落规划、民居营建提供一定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张哲  韩凝玉  赵新民 《园林》2019,(7):36-41
传统聚落宗祠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与激活传统聚落宗祠是增强文化记忆和民族自信的现实需求。选取徽州宗祠,阐述其研究等诸多进展,通过对其保护与发展的现状梳理,解析四种保护方式及对应的发展现状:未纳入保护体系、福尔马林式保护、异地保护、保护基础上的更新,在此基础上反思存在的理论问题和亟待破解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传统聚落文化记忆保护与发展主要从建筑空间功能置换和文化内核凝聚进行积极应对。不仅激活聚落宗祠文化的基因活力,为转型发展的增长点和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参考,更好发挥传统聚落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文化繁荣、就业惠民等方面的作用,而且也为科学引导传统聚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际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论文研究对象是江苏省镇江市东乡地区保存较好的古村落,通过实地调研测绘以及相关文献查阅等方法,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村落选址、聚落空间特点及村落历史建筑等方面深入的分析,以葛村的保护为案例,展现东乡地区古村落独特的历史、村落形态和乡土文化,分析古村落在保护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其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行了探索,以期延续东乡地区古村落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古堡聚落作为古村落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但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人类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古堡聚落的保护与现实问题以及发展要求之间往往存着着种种矛盾。本文以福建省东山县康美"木杨城"为例,探讨古堡聚落的保护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上甘棠村是湖南省历史年代最为久远的千年古村落,也是族系营造下形成的最为典型的移民聚落。在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GIS及空间句法分析方法,定性定量地对历史时期上甘棠村聚落的形态演变与建筑节点以及路网结构的空间特征进行图译。从族系营造的特征入手,梳理聚落空间的二维特性与建筑时序的耦合性。以时间周期为尺度,将时间关系映射到聚落空间,总结研究聚落形态在整个聚落历史时期的更新序列,依据现状图式及分析结果提出传统聚落再营造的保护手段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引言 宽泛地说,除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由村落发展的或移民建镇的都是“传统的”小城镇;严格地说,发生发展在明清时期、载有一定历史文化的、民族或民俗信息的(乡所在地)镇、小县城——城关镇,称为“传统小城镇”。在学术上,通常称为”聚落”,即包括了村、乡、镇,也包括街区。 “保护”是指一种“人居环境”的历史的延续、保存,如周边环境、聚落或街区群体的空间结构和建筑形态、与所在地地域生态与人文背景相生的  相似文献   

20.
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古村落,传承着生生不息的鲜活历史,吟诵着青砖黛瓦的诗意文章.作为传统乡村聚落和民居建筑的历史遗存,是一部读不尽解不完的农耕时代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习俗的空间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