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笋,冬、春、夏皆可尝鲜,正如古人所赞:“韭黄照春盘,菰白媚秋菜,唯此苍竹苗,市上三时卖。” 苏东坡曾对笋的美味赞不绝口:“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据说,全中国最爱吃笋的,上海排第一,  相似文献   

2.
孔娘子厨房     
鳝筒红烧肉 信奉“宁可居无竹,不可食无肉”的大有人在,尤其是西北风一刮,肠壁的油水仿佛也随之消散,他们说,忍受了一夏清淡寡味以后,秋日渴望浓油赤酱。  相似文献   

3.
孙书静 《烹调知识》2008,(11):59-59
“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汤”。世界各地的一些美食家,都坚定这样一个信条。如烹调得法,美味可口的汤不仅会给您带来口福,也会促进您的健康。那么,汤有哪些佳健作用,喝汤能使身体强壮吗?您会熬汤吗?  相似文献   

4.
青竹小议     
苏东坡有一首很有名的咏竹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要想不俗与不瘦,除非每日笋焖肉。这位苏老先生原是一  相似文献   

5.
北蔚 《中国食品》2008,(1):34-35
古人早就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汤.""汤"在当今的饮食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无论中餐还是西餐,无论佳肴还是便饭,汤都是餐桌上的宠物.进入冬天,又到了进补的最佳时节,香浓的滋补汤也争先恐后地端上了餐桌.  相似文献   

6.
人民生活离不开蔬菜。“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菜”.但蔬菜生产,有旺有淡。旺季菜多吃不完;淡季菜少不够吃,我国六、七千年以前就已经栽培蔬菜了,古人为了常年有足够的蔬菜食用,创造了保藏蔬菜的方法。最初保藏的方法就是晒干贮藏;后来为了美好的风味,逐渐发展使用渍腌蔬菜的方法进行贮藏。腌渍蔬菜,既能保藏备缺,又有美好的独特风味。有人赞美说:“瓮头旨蓄珍莫比,此菜青青蕻尤美”、酱腌菜加工工艺是我们祖  相似文献   

7.
正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苏东坡的一生历经沉浮,饱尝忧患。但他生性旷达,随遇而安,成为一代文豪,也留下了许多关于饮食的美谈。他的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8.
王众 《烹调知识》2012,(4):74-74
说到汤,世界各地的许多美食家都信奉这样的一个信条,"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汤"。法国著名烹调专家路易斯·古斯在《汤谱》中记述:"汤是餐桌上的第一佳肴,汤的气味能使人恢复信心,汤的热气能使人感到宽慰。"其实,汤更令人瞩目的还是其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9.
芊芊春笋     
“南肉春笋”是杭州的一道名菜.最完美的是它将最“鲜美”的春笋和最“厚味”的五花南肉结合起来。传说这道菜和苏东坡有关.苏公爱吃猪肉是很出名的。他写了不少关于吃肉的诗,但他更爱居室四周之竹.传闻他曾这样写道:“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失竹令人俗”。有人就按其意写道“若要不瘦又不俗.最好餐餐笋烧肉。”这就引申出“南肉春笋”这一菜的典故。  相似文献   

10.
健康谚语     
刘扬 《烹调知识》2009,(7):62-62
1.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 2.饭前喝汤,胜过药方。 3.吃面多喝汤,免得开药方。 4.早喝盐汤如参汤,晚喝盐汤如砒霜。 5.夏天一碗绿豆汤,解毒去暑赛仙方。  相似文献   

11.
袁康 《美食》2005,(3):25-25
一场春雨遍洒江南大地后,竹笋便破土而出。春笋以其特有的清香和鲜味,博得人们的喜爱。我国竹笋品种繁多,尤以长江流域的浙、闽、赣、湘等省为最。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苏东坡对竹更为钟情:“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有竹,自然就有笋吃。陆游在《食江西笋》中吟道;“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  相似文献   

12.
“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汤”,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在吃饭时喝汤的习惯。汤不仅是养人的补品,还能帮助消化,增加食欲,是人们喜欢食用的佳肴。汤的种类繁多,我国大江南北有不少风味名汤,现简介如下,以飨食客。 杭州“莼菜汤” 这是杭州传统名菜。选用西湖鲜莼菜为主料,配以鸡清汤、鸡肉丝、火腿丝及精盐、味精等辅料烧制而成。具有色彩缤纷,鲜嫩清香,入口滑爽,营养丰富之特点。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尝后,称此汤“令人心醉”。  相似文献   

13.
云南的石烹     
刘扬武 《美食》2008,(1):68-68
云南的烹饪怪有意思的,用石头烧汤、烹肉、做饭让人感到奇异、罕见。“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汤”。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在吃饭时喝汤的习惯。而忙着打猎、种田的人们,更需要喝汤。常喝竹筒汤,喝长了,有了换换口味的想法。于是他们用打猎或劳动的工具在地上挖一个像锅一样的坑.垫上几层芭蕉叶然后放入水和要煮的野菜。从河里、沟里找些干净的石头丢进烧竹筒饭的火中烧。烧红后放入芭蕉叶做成的“锅”内,不断从汤里捞出石头,再不断放入烧红的石头,靠石头烧红的热量把汤烧开。  相似文献   

14.
吴爽  周俊 《烹调知识》2009,(4):63-63
“宁愿食无肉,不可食无汤”。餐桌上的汤是全世界老百姓的共同爱好,喝汤是每个人的习惯,似乎没有什么学问,其实也有不少误区。  相似文献   

15.
民以食为天,历代文人也不能免俗,所以,文人中不仅出了诸如李白,白居易、皮日休这样一些豪饮的酒客,也留下许多有关“食”的轶事,这里信手拈上几则: 清代名盛天下的书画大家郑板桥,以爱吃狗肉而遐迩闻名,他对狗肉偏爱到“宁可三日无饮,不可一日无此尤物”的地步。朋友中有谁家杀了狗,他即使手中的公务再急,也会推置一边不顾,赶去大啖一顿,以快朵颐。他在山东潍坊  相似文献   

16.
刘照润 《中国食品》2007,(16):34-35
无论在中餐还是在西餐中,汤都是不可忽视的一道菜品.中国就有"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的俗语,法国著名厨师路易斯·古伊也称赞"汤是餐桌上的第一佳肴",可见,汤在世界各国都普遍为人们所喜爱.  相似文献   

17.
鲜啊,P10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东坡居士嗜好竹成癖,千古以来,成为文坛佳话。我嗜好鲜笋也自幼而然。家里没有竹园,杜鹃红遍山垭的时节,常缠着父亲上竹园人家去买鲜笋,不管山陡路险,给人家背着竹篮,兴致浓浓地跟着人家上山去挖。那拱破一点土皮,只萌露一星半点鹅黄的笋尖儿,那种笋,笋肉严严实实的,味道特鲜又特嫩。如果是不出土的冬笋,那风味更美极啦。更多  相似文献   

18.
广东人喝煲汤由来已久,这主要由于当地气候常年湿热,煲汤中的食材不仅包括各种肉类、蔬菜和主食,还有配合不同效果的中药材融入其中。经年累月,煲汤跟凉茶一样早已融入了百姓生活,成为广东饮食文化的标志。俗语说:“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还有“不会吃的吃肉,会吃的喝汤”的说法。每天工作之后,喝一碗清新下火的老火汤,是多么的惬意!  相似文献   

19.
由于工作的关系,笔者时常出差在外,自然也“杀”过不少地方的馆子。其它地方暂且不摆,单就我们成都而言,我觉得大多数馆子菜的色香味俱佳,但美中不足的是最后一道压轴菜——泡菜的花色品种实在太少。这对“宁可食无肉,不可无泡菜”的川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在遍布成都的大小餐馆里,在食客——来价泡菜的“朝贺”声中,“上朝”的不是泡萝卜皮皮,就是泡莲花白帮帮,清一色的“单身贵族”。实在令人乏味。几年前,笔者曾在苏州观前街上号称“乾隆始创”的松鹤楼菜馆就过餐,那里的酱菜曾给我留下过很深的印象。当你饱尝松于东…  相似文献   

20.
王刘刘 《美食》2005,(1):22-22
竹笋一般生长在江南的山坡上。为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我国食用竹笋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有素食第一品之誉。宋代的赞宁和尚就有《笋谱》一书,记载着竹的栽培和笋的加工、烹饪等方法。许多人与笋结下了笔墨情缘。苏东坡不仅爱竹如痴如醉,食笋也是一大嗜好。一次他路过于潜县,看到迷人的竹林即兴赋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