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界润滑条件下奥氏体的耐磨性及其磨损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18Cr2Ni4WA钢,在气体中渗碳炉中,碳势为1.0%,920℃条件下渗碳5h,再对试样重新加热到780℃淬火,并通过180℃回火,冷处理等京都改变渗层中的奥氏体量,通过一系列磨损试验,研究了边界润滑条件下奥氏体的耐磨性及磨损机理,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奥氏体含量适合 不同的磨损环境,在较低应力水平下,奥氏体含量越低,其耐磨性越好;在较高应力水平下,奥氏体含量越高,其耐磨性越好,边界润滑条件下的磨损形式主要有:两体磨粒磨损,疲劳磨损和三体磨粒磨损。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研究了激光熔覆粗颗粒WC金属陶瓷复合层的干砂磨粒磨损性能,并与氢原子堆焊粗颗粒WC管装焊条、氧乙炔焰堆焊粗颗粒WC实心复合焊条所得到的金属陶瓷复合层的耐磨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激光熔覆金属陶瓷复合层的耐磨性远远优于上述常规堆焊工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激光熔覆层中碳化铝颗粒烧损程度低与硬度高所致。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研究了激光熔覆粗颗粒WC金属陶瓷复合层的干砂磨粒磨损性能,并与氢原子堆焊粗颗粒WC管装焊条、氧乙炔焰堆焊粗颗粒WC复合焊条所得到的金属陶瓷复合层的耐磨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激光熔覆金属陶瓷复合层的耐磨性远远优于上述常规堆焊工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激光熔覆层中碳化钨颗粒烧损程度低与硬度高所致。  相似文献   

4.
倪淮生  吴良 《热处理》2002,17(4):28-32,38
本文根据金属针布齿条热处理淬火的特殊要求,研究了快速加热淬火条件下不同球化原始组织对金属针布齿条耐磨性和使用寿命的影响,文章指出在细晶马氏体基体上分布着细小,弥散的碳化物颗粒有利于提高金属针布齿条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数控车床和手持式红外测温仪,研究了干车削铝棒过程中车削参数对车刀刀尖温度的影响规律,通过试验得到了不同车削参数下车削温度的时间曲线以及温度均方根值随车削参数的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同一走刀的车削过程中,刀尖温度具有时变特性。随着车削的进行,刀尖温度逐渐升高,至走刀结束时,温度达到最高值;刀具温度与车床主轴转速、进给速度、车削深度成正相关关系,车削参数越大,车削温度越高;刀尖温度均方根值随主轴转速按双线性规律变化,主轴转速超过一定值后,温度均方根值急剧升高;刀尖温度均方根值随进给速度、车削深度近似按线性规律变化,进给速度对刀尖温度的影响较大,车削深度对温度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原位反应VCP/Fe复合材料在冲击磨料条件下的耐磨性与VC增强颗粒体积分数、分布密度的关系.并利用SEM和光镜观察分析了复合材料的组织及磨损形貌。结果表明,随着VC颗粒在复合材料中的体积分数及分布密度的增大.复合材料的耐磨性提高。在冲击磨料条件下,VCP/Fe复合材料磨损主要是受显微犁削与显微切削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钛合金搅拌磨擦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钛合金具有优异的性能,在航卒、航天、军工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被广泛应用.采用搅拌摩擦焊方法焊接钛合金,可以避免熔焊方法带来的焊接缺陷,因而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文中从焊具设计、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及焊接温度场等儿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钛合金搅拌摩擦焊的研究现状,以便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研究TiCp/Fe基复合材料在冲击磨料磨损条件下的耐磨性.利用SEM和金相显微镜分析复合材料组织及磨面形貌.结果表明:在冲击磨料磨损条件下,复合材料基体磨损以凹坑和塑性流动为主,TiC颗粒则起到增强基体的作用.随着TiC颗粒数目增多,TiC颗粒对基体的保护作用越强,越能提高复合材料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9.
陶瓷及其复合材料在干摩擦条件下的摩擦学性能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陶瓷自配副、陶瓷间配副以及陶瓷/金属摩擦副干摩擦磨损性能的研究现状,并对自润滑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以及固体润滑技术在陶瓷自润滑材料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做了概述。  相似文献   

10.
合金结构钢20MnCr5淬透性较好,热处理变形小,低温韧性好,切削加工性能良好,但焊接性较差。可作渗碳件和截面较大、负荷较高的调质件,如齿轮、轴类、蜗杆、套筒、摩擦轮等。干切削和近干切削彻底消除或者极大的减少了冷却液的使用,减少了工业污染,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论文对合金结构钢20MnCr5在传统乳化剂、干切削和微量润滑条件下进行切削实验,从而比较不同切削参数和润滑方式以及含硫量对刀具所受机械载荷、刀具磨损和工件表面质量的影响,以获得合金机构刚20MnCr5的干切削和近干切削和在微量润滑条件下的性能,为实际的生产加工积累和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研究金刚石砂轮对HIPSN陶瓷平面磨削过程中,不同工艺参数对磨削力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在干/湿磨两种条件下研究砂轮线速度、磨削深度、工件进给速度等工艺参数对磨削力的影响。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条件下,湿磨时的法向磨削力大于干磨时的法向磨削力,湿磨时的切向磨削力小于干磨时的切向磨削力。湿磨时的磨削力比大于干磨时的磨削力比,湿磨时的比磨削能小于干磨时的比磨削能。在一定条件下,干磨时的磨削力更有助于高精度表面质量的形成,为绿色加工和生产实践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金属切削加工中冷却润滑液的使用会增加加工成本,污染环境,而干切削和近干切削可以彻底消除或极大地减少冷却润滑液的使用,所以其成为许多单位研究热点.近来奥氏体不锈钢在各行业内应用越来越广,为了充分了解奥氏体不锈钢的切削性能,本文对奥氏体不锈钢0Cr18Ni9在传统乳化剂、干车削和微量润滑车削条件下进行切削试验,通过设计多因素正交试验方法,建立压电式测力系统测量切削过程中的动态平均切削力,在不同的冷却润滑方式下,比较背吃刀量、切削速度、进给量等切削用量对切削力的影响,得出各个因素的影响曲线图,从而揭示奥氏体不锈钢0Cr18Ni9在车削过程中的切削力变化情况,为实际的生产加工积累和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干摩擦条件下钻头胎体与花岗石摩擦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热压钻头胎体与花岗石在干摩擦条件下的摩擦特性,分别选取了3组不同硬度的热压钻头胎体试样和3组不同金刚石浓度的孕镶金刚石胎块试样,与同一种花岗石进行了一对一的摩擦磨损试验,得出了不同条件下的摩擦系数与摩擦力矩。分析探讨了胎体试样硬度及金刚石浓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含金刚石的胎体试样与花岗石之间的干摩擦,随着胎体硬度的增大,摩擦力矩与摩擦系数先增大后减小;添加金刚石的胎体试样较之于纯胎体试样,摩擦力矩与摩擦系数显著减小;含金刚石的胎体,随着金刚石浓度的增大,摩擦力矩与摩擦系数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4.
对比研究了GCr15钢在干态、脂润滑条件下的微动磨损行为,分析了白层对摩擦因数和磨损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动白层在干态下快速形成,而润滑条件下略微滞后且白层不易被破坏;在润滑脂及白层的共同作用下,摩擦因数和磨损得到明显的降低,表面切应力仍是白层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利用IRAS研究锌表面在湿干交替条件下的腐蚀行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设计了一套原位红外反射吸收电池,可以研究Zn在干湿交替条件下的腐蚀过程和溶液在Zn表面的挥发过程,结果表明溶液在Zn表面的挥发主要有三个阶段,局部Zn表面在1%NaCl溶液中浸泡1h后在湿度为50%的净化空气中干燥23h的周期性湿干交替试验,腐蚀产物主要是ZnO,腐蚀产物的是在初期随着周期(d)的增大而线性增加,在23h的干燥过程中,Zn的腐蚀速率随着干燥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6.
17.
氮化是提高钢耐磨性的有效方法,许多资料(例如[1—4])都指出了这方面的事实。但是,有关各种因素对氮化钢耐磨性影响的具体报道并不多,例如就没有关于氮化条件对X_(13)不锈钢耐磨性影响的详细资料。然而,恰好这类钢种往往要求提高耐磨性。所以上述知识对制订先进的强化工艺有较大的实际意义。本文研究了20X_(13)和40X_(13)不锈钢氮化工艺参数对于滑动摩擦耐磨性的影响。试验是在滑动速度为3米/秒、压力为15×10~(-5)巴的条件下进行的,耐磨性是根据试样质量  相似文献   

18.
Ni-Ti合金耐磨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比了近等原子Ni-Ti,Co45,38CrMoAlA(氮化)等合金的干摩擦和高温硬度性能,并借助于透射电镜和应力-应变实验研究Ni-Ti合金的组织结构和变形特性.进而提出了金属接触磨损的弹-塑性模型,用以阐明低硬度高弹性Ni-Ti合金的耐磨本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马氏体不锈钢磨削加工产生的剩余磁场对其短时干摩擦过程中摩擦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剩余磁场对摩擦行为的影响与外加载荷有关,当外加载荷较低时,摩擦系数随剩余磁场强度的升高无明显变化;随外加载荷的升高,剩余磁场强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作用增大;当外加载荷较高时,摩擦系数随剩余磁场强度的升高而增大;在短时摩擦过程中,随着剩余磁场强度的升高,摩擦界面吸附磨损颗粒的能力增强,加速了摩擦界面的磨粒磨损,使摩擦系数升高.  相似文献   

20.
综述近些年来镁合金摩擦磨损的研究进展,分析并对比不同成分镁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讨论不同的磨损机制及其他摩擦磨损现象,评述不同的表面改性技术和加工工艺对镁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