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发达的古代制盐业 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梁代名医陶弘景说:“五味之本,为此不可缺。”制盐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籍《世本》和《事物纪原》记载:“黄帝臣,夙沙氏煮海为盐。”“古者夙沙初煮海盐。”夙沙氏是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个民族,长期生活在海滨,他们世代接触海水在沙滩上留下的盐层,首先知其味而食之,并慢慢学会了晒海水为盐。 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海水煮盐的文物,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周礼·天官·盐人》载:“盐有数种,处置不同。”(?)(音古)盐“出于盐池,今之颗盐是也;散盐煮水为之,出于东海。”“形盐,盐之似虎  相似文献   

2.
日本工业发达,但矿物资源贫乏,因四面临海,提取海水容易,对海水的综合利用比较重视。目前日本利用海水提取化工产品的工业主要有:制盐工业(包括苦卤工业),海水提镁工业,海水提取溴素工业,海水淡化工业等。1.制盐工业日本每年需用盐约800万吨,其中工业用盐650~700万吨,全部靠从国外进口,民用盐100万吨由本国制盐工厂生产。有关制盐工业技术详见井矿盐工业科  相似文献   

3.
通过盐业历史文献分析并根据各海盐区在制卤与制盐方法上的异同,笔者将中国古代海盐生产技术的演变过程划为淋卤煎盐、淋卤晒盐与晒卤晒盐三个阶段,并比较各海盐产区生产技术的发展差异与关键控制因素。整体上看,12—13世纪以前各海盐区主要采用淋卤煎盐法生产。北方长芦、山东、淮北盐区完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转变,16世纪渤海西岸与南岸最早出现晒卤晒盐法,进入第三阶段;东部淮南与两浙盐区长期处于第一阶段(淋卤煎盐),直到20世纪中叶废弃或转晒。约13世纪福建南部盐场最早出现淋卤晒盐,南部的福建、两广盐区尽管较早开启第二阶段(淋卤晒盐),但又长期停滞在该阶段。20世纪中叶全国各海盐区基本都进入晒卤晒盐阶段。受沿海地区净蒸发量的制约,演化进程表现出显著的地方差异是中国古代海盐生产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尽管无法确知古代海盐生产技术演变是否存在直接煎煮海水成盐的早期阶段,但直接煮海水成盐或可理解为直接煎煮滨海天然的地下或地表卤水。历史上直接煮海为盐的传说,可能源自早期山东北部沿海煎煮天然卤成盐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我国利用海水制盐历史悠久,盐的产地辽阔,产量丰富,沿海各省盛产海盐。 海盐取法有煮和晒两种。早在周代已开始利用海水煮盐。海水晒盐法始于何时?有人认为始于明代,如日本学者藤井宏先生说:“弘治(公元1488~1505年)年间,商人改收折价,其制度的变化应与晒盐出现的时间大体相同。”其实,元代已有晒海盐的记载,并因晒盐色与净砂无异而称砂盐。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盐田面积和淡水资源日渐匮乏的现状,以及制盐产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提出由海水直接利用(作为火力发电冷却水)、(升温后)海水淡化、海卤水生物养殖、海盐生产和卤水化工等生产环节构成的全新的"电-水-生-盐-化双向联产模式"。通过可行性分析,认为这种制盐双向联产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淡水生产成本,消除环境污染,实现制盐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盐田面积和淡水资源日渐匮乏的现状,以及制盐产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提出由海水直接利用(作为火力发电冷却水)、(升温后)海水淡化、海卤水生物养殖、海盐生产和卤水化工等生产环节构成的全新的"电-水-生-盐-化双向联产模式"。通过可行性分析,认为这种制盐双向联产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淡水生产成本,消除环境污染,实现制盐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盐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业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1990年3月2日李鹏总理签署国务院第51号令发布施行,是各地盐业管理部门和盐业企业进行盐政、盐务工作及经营活动的准则。 《条例》第十九条阐述了国家对盐的运销实行统一分配调拨和制盐企业自销盐的原则。规定:食用盐、国家储备盐和国家指令性计划的纯碱、烧碱用盐,由国家统一分配调拨,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条例》明确制盐企业有自销权,但自销必须按《条例》规定的程序进行。轻工业部轻政法[1992]2号文详细解释了制盐企业自销盐应遵循的程序,现转发给你们,请各地遵照执行。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强调要:“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江苏海盐生产具有2000多年历史,从“铁盘锅鏾、煎煮成盐”,到淋卤板晒成盐以至盐田制盐;从小型砖池滩,到大型八卦滩以至新式对口滩,每一次生产方式的变更无不渗透着技术进步的原动力,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塑料薄膜苫盖结晶新技术”,更是海盐生产史上  相似文献   

9.
    
盐在烹坛中实在是一名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花块把钱买包盐,起码可吃上一年半载,其身价之微贱,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盐的一生,也有一段令人折服的辉煌。古文献《世本》记载:“黄帝臣夙沙氏煮海为盐”。人们的饮食终于从“烹而不调”进化为用盐调味。五千年前山东半岛滨海的夙姓氏族,就这样为饮食文化的大转折,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盐不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还大大地充实了国库收入。于是有夏禹教民晒田制盐。《魏志》有“汉令哀牢民家出盐一斛以为赋”和“夫盐,国之大宝也”。《北齐书》有北齐御史中尉崔暹奏请朝廷在海涂煮盐,“有利军国”的记载。王莽有“盐,食肴之将”的诏书,《汉书》更直截了当地说煮海为盐,“国用饶足”。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海盐科技史考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海盐的生产历史悠久.主要经历了海水煎煮成盐.先制卤后煎盐、先制卤后晒盐、海水直接晒制成盐——滩晒的科学化几个阶段。本详细介绍了几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对我国海盐科技史作了考证.旨在说明:只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推动海盐生产技术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海盐的生产历史悠久,主要经历了海水煎煮成盐、先制卤后煎盐、先制卤后晒盐、海水直接晒制成盐──滩晒的科学化几个阶段。本文详细介绍了几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对我国海盐科技史作了考证,旨在说明:只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推动海盐生产技术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海水制盐见诸历史记载,当以夙沙氏煮海为盐为最早,可谓久远,是一门古老的生产科学,而对制盐技术的记载,则典籍中确不多见。阅读白广美同志所著《中国古代海盐生产考》(以下简称白文),引证广博,内容丰富,确实是制盐工作者研究盐业史的一册良好的指导书籍。阅读之余,得益匪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真空制盐过程进行热力学分析,算得吨盐理论能耗和过程的理想热效率。联系国外海水淡化耗能分析方法与实际制盐的能耗、过程热效率对照,估计我们能耗水平。逐步达到:“以最小的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希望有助于制盐节能工作。  相似文献   

14.
1986年乔后盐矿修建了一座白族照壁式《乔后盐矿史略》碑,碑上写有好几副“盐”联,很有趣味。乔后盐矿自清初先卤后盐遂市开阜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随着制盐业的发展,于18世纪末逐渐成为迤西盐业中心和商业重镇,岁月的风刀雕刻了小镇的辉煌,赵的“功绩照千秋,盐史垂万古”。乔后井盐,初为大村牧民陈文秀,常见牛嗜饮一池水,尝之味甚咸,取回煎煮成盐,告知村民,各背背桶,汲卤煎卖。解放后,历经初勘、详勘和补勘三次地质勘探,累计探明岩盐矿石近亿吨、NaCl储量达六千多万吨,“家厨调百味牛郎居头功,乔史开明镜资源厚…  相似文献   

15.
海盐生产自古至今,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汉唐时期的海盐生产技术及生产规模,较前代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本文在比较了汉唐时代的海盐生产,详细论述唐代海盐生产的同时,对长期困扰学术界的某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论断,指出:中国古代盐业生产的第一阶段是淋卤制盐,不是直接煮海水为盐。  相似文献   

16.
制盐业是两汉时期受到特殊重视的生产部门。分析两汉时期的盐产和盐运,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也有助于推进中国盐业史的研究。 一 汉武帝推行“笼天下盐铁”(《史记·酷吏列传》)的政策,以盐铁专利充实中央财政,在各盐产基地设置直属中央的“盐官”。 从盐业管理机构“盐官”的设置,可以大致了解汉代主要产盐区的布局。  相似文献   

17.
结合海水淡化、沿海土地缺乏以及盐资源需求情况,提出海水淡化生产淡水,副产浓盐水用于滩晒制盐,避免浓盐水排放和节省沿海土地,形成海水淡化及制盐循环经济产业链,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国策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盐质和产量,我厂制盐分厂真空制盐卤水采用“碳酸钠、氢氧化钠一步除净法”除去卤水中的钙离子和镁离子,使卤水得到了必要的净化。但是,由于硫酸根离子(SO_4~含量在15g/1左右)仍然存在,故仍直接地影响生产(结垢)和盐质。为给新的制盐工艺和设备的设计提供依据,我们做了卤水蒸发试验,找到了氯化钠和硫酸钠的共饱点。现将此试验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井矿盐》2004,35(4):31-31
为了方便制盐企业对制盐设备产品的了解、对比和选择,也为了帮助各制盐设备制造企业推介产品,提高我国制盐装备的整体水平,全国井矿盐工业信息中心拟出版《中国制盐设备手册》(2004年版),并将在盐行业范围内广泛发放。我们已于2004年6月24日将通知及入编登记表发放给了各制盐设备制造厂家,此次产品手册资料收集工作截止日期为2004年8月25日,请各厂家将图片资料、登记表及入编费用同时寄出,款到即安排制作。图片资料邮寄地址:四川省自贡市东兴寺街11号,全国井矿盐工业信息中心《设备手册》编辑部,邮编643000汇款户名:全国井矿盐工业信息中心…  相似文献   

20.
2.4 豆酱及酱油2.4.1 汉代的豆酱及酱油关于汉代豆酱及酱油的文字记载,可以举出西汉史游《急就篇》、东汉崔实《四民月令》及东汉王充《论衡》。(1)史游《急就篇》中的豆酱史游是汉元帝时代的人,在其《急就篇》中有:“芜荑盐豉醯酢酱”的话。唐·颜师古注曰:“酱以豆合面而为之也。以肉曰醢,以骨为臡。酱之为言将也,食之有酱。”给豆酱的含义作了明确的解释,是古籍中以豆和面粉生产酱的最早记载,但这并不是生产工艺的记载,仅从文中“合”及“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