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2.
3.
东濮凹陷西洼南段早第三纪构造-沉积演史与该区的油气资源含量密切相关。结合研究表明,该区的盆地沉降不但与两侧的长垣断层和黄断层的活动有关,还与盆地的基底活动有关,断层活动与盆地活动的阶段性或幕式性导致盆地沉降量在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同时,根据断层与基底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将盆地的沉降方式划分为3种类型:断坳式,断陷式和坳陷式,这3种沉降方式所形成的地层型式,沉积体系及其组合模式也不同,断陷沉降期的地层型式为楔形及板状,是主要的生油地质:断坳及坳陷期的地层型式则主要为单面凸镜体状,可形成良好的储集岩层。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柴达木盆地是一个复合型盆地,中生代至上新世期间,盆地是多个拉分盆地的集合体,由赛什腾断陷、德令哈断陷以及南部断陷带组成。这些盆地均在柴北、柴中、柴西和柴南四大断层走滑拉分过程中发育起来。至中新世后,四大断层活动减弱或停止,在区域沉降背景下,形成一个统一湖盆沉积。晚喜山运动,盆地再次受到强大的压扭,盆内地层剧烈褶皱,形成现今构造面貌。归纳起来,柴达木盆地的演化过程经历了:①早侏罗世拉分盆地发育期;②中侏罗世至白垩纪压扭走滑抬升期;③古始新世至上新世走滑拉分沉降期;④上新世末压扭走滑褶皱期。盆地反复地张扭、压扭、走滑.发育了国内罕见的同沉积逆冲断层及花状构造。  相似文献   

5.
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史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中、上奥陶统与下奥陶统之间在塔中低凸起区缺失下奥陶统大湾阶、牯牛潭阶和中奥陶统庙坡阶,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在其周围的满加尔凹陷,塔东低凸起及塘古孜巴斯凹陷则为连续过渡沉积;通过地层对比与沉积相分析,认为塔中地区中,晚奥陶世发育孤立碳酸盐台地,台地边缘发育粒屑滩,灰泥丘和骨架礁亚相;塔中地区中,晚奥陶世沉积演化经历了早奥陶世末-中奥陶世中期抬升暴露阶段和中,晚奥陶世(宝塔-临湘旱期)孤立碳酸盐台地的发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北缘石灰沟地区下奥陶统石灰沟组主要为一套深灰色至灰黑色页岩夹砾屑灰岩、砂屑灰岩、砂岩及粉砂岩.多泉山组主要为浅灰至深灰色薄层混晶灰岩,顶部有砾屑灰岩。研究表明,其中的暗色页岩主要为斜坡至盆地的深水细粒沉积,砾屑灰岩具有碎屑流沉积的特征.属碎屑流沉积.而砂屑灰岩、砂岩及粉砂岩具有典型的浊流沉积特征.应为浊流沉积;研究区早奥陶世沉积环境主要为广海陆棚、斜坡至盆地边缘.早奥陶世早期到晚期为水体逐渐加深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8.
9.
在分析构造、沉积、成藏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第三纪同沉积构造对沉积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揭示了同沉积构造有利于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分析认为,在大中型油气藏相继被发现之后,当前应该充分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含油气系统理论及成藏动力学理论,研究东营凹陷同沉积构造的发育演化过程对沉积过程、圈闭形成过程以及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和时空匹配关系,以提高勘探效果。同沉积构造研究由定性研究趋于向定时和定量方面发展,不但更加重视动力机制研究,也开始逐步完善定量化过程模拟。  相似文献   

10.
位于中国东部近海海域的南黄海盆地属于特征比较典型的中生代残余盆地。该盆地属于“断陷-坳陷”的复合型盆地,其构造演化以晋宁事件和印支-燕山事件为界,可划分为前扬子板块、稳定地台以及西太平洋活动陆缘三个演化阶段。章从盆地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入手,主要阐述了盆地中生代的构造演化以有沉积地层特征,认为南黄海盆地在白垩纪沉积时期,古气候由干旱逐渐变潮湿,特别是在晚白垩世泰州组沉积时期,气候变潮湿,有利于湖泊和烃源岩的发育。中生代地层内褶皱和逆推覆构造发育普遍,沉积中心在这一时期可能发生迁移。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碎屑岩储集层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综合分析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35口井的钻井、测井及岩心资料,从沉积角度对该区第三系碎屑岩储集层进行分类及评价。该区储集层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主要沉积微相包括冲积扇、河道、三角洲分流河道、滨浅湖滩坝以及泛滥平原砂滩等,非均质性很强。根据岩性、沉积相带和物性参数,将储集层划分为3类。物性最好的I类储集层是曲流河道和三角洲分支河道的中—细砂岩,主要分布在南八仙、马海以及北丘陵等地区;物性中等的Ⅱ类储集层岩性为中—粗砂岩和含砾砂岩、砾状砂岩,以辫状河道砂体为主,包括部分滨浅湖滩坝砂体;物性较差的Ⅲ类储集层主要是冲积扇、泛滥平原砂滩、滨浅湖滩坝砂体,岩性为砾岩、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Ⅱ类、Ⅲ类储集层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  相似文献   

12.
柴西北地区断裂活动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花状断褶构造和后生表褶构造分布普遍,断裂活动具明显的剪切挤压性质。根据柴西北地区白垩纪-第四纪的沉积特征,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成果,将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早白垩世中期-古新世的拗陷阶段、始新世-渐新世的引张-剪切阶段、新近纪-早更新世的强烈挤压-剪切阶段和中更新世以来构造活动相对稳定阶段。柴西北地区的构造演化受周缘山系构造活动的严格控制,中新世是断裂活动和构造裂缝形成的重要时期。图7表1参6  相似文献   

13.
柴西地区第三纪叠层石岩石学特点与油气储集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一带发现大量第三纪湖相叠层石,主要存在于第三系的下干柴沟组下段到下油砂山组的数千米厚的地层中。根据国际上叠层石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研究趋势,柴西地区叠层石可以分为丘状、柱状、指状和多边形叠层石,探讨了其中的内部构造和成分,提出不同类型叠层石所对应的生成环境。在野外露头剖面观察、大量岩石薄片和铸体薄片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毛细管压力曲线和图像分析等手段,详细研究了叠层石储集特征,认为不同类型叠层石所对应的孔隙类型差异很大,粒内孔隙和溶孔最为发育,原生孔隙较少,次生孔隙发育,是油气的优良储集层。柴西地区生物礁储集层的测井和地震响应良好,根据生物礁的形成特点,可以较为科学地预测生物礁的展布和发育状况。图6参18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成盆动力学模式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应用地震勘探资料和平衡剖面恢复技术对柴达木盆地断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柴达木盆地岩石圈结构特征和区域应力场资料,对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及盆地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和确定。该盆地演化既受区域应力场及盆缘走滑断裂活动的控制,也受地壳深部活动的影响,其成盆动力学模式为深层伸展,浅层压扭。这一模式不但较好地解释了盆地的构造特征,而且较好地解释了盆地新生代沉积迁移规律,是对"大型拆离伸展—拉分盆地"成盆模式的补充与完善。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应用叠前偏移技术消除“气烟囱”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经过前期勘探,巳证实柴达木盆地中部存在浅层生物成因天然气,并发现了6个浅层天然气田,即涩北一号、涩北二号、台南、台吉乃尔、驼峰山和盐湖。在过气田的时间地震剖面上存在典型的“气烟囱”效应,即由于天然气藏的气体向上运移及逸出,由于地震波能量被吸收而在时间地震剖面上出现的下拉、低频、深层成像差等现象。叠前深度偏移(PSDM)是石油勘探家行之有效的一种解释性方法,它能够改善成像质量,提高信噪比,使深度剖面具更高的解释可信度。成像质量的提高是通过建立精确的速度模型而实现的。建立了精确的速度模型,就能够准确地归位目标层反射能量,提高信噪比,从而达到消除“气烟囱”效应的目的。在涩北区块(柴达木盆地),应用以上方法得到的深度地震剖面消除了时间剖面伴有的速度效应,使得解释人员能更好地解释区块的构造背景,并应用Geosee2D软件对涩北一号和盐湖构造进行构造形成期分析。图8参7  相似文献   

16.
柴西南地区第三系碎屑岩储集层次生孔隙分布及成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的沉积岩石学研究表明,柴西南碎屑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次生孔隙发育在1700-3900m深度范围。在红柳泉和跃进地区发育2个次生孔隙带,绿草滩乌南一弯西地区只有1个次生孔隙带。次生孔隙的成因主要是有机质演化过程中释放的有机酸和CO2形成的酸性水对碳酸盐胶结物、长石和岩屑等塑性物质的溶解。次生孔隙的发育和分布纵向上受控于烃源岩成熟时间,平面上受控于酸性水分布范围,此外还与沉积砂体所处的沉积相带和构造断裂的发育程度有关。图3参13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柴达木盆地在一定深度及区域上普遍存在异常高压.一方面,异常高压是油气运聚的一种重要动力来源;另一方面,异常高压在一定地质背景下是控制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在油气运移中,可以使上覆封隔层产生大量微裂缝,油气向上运移到在较低压储集层中,也可以使封闭性断层开启,通过断层进行侧向运移;异常高压形成的流体势能驱动流体从凹陷中心向凹陷边缘流动,最终形成油气藏围绕生油凹陷分布的格局.该区与异常压力有关的油气成藏模式可以概括为3种类型,即:位于异常高压体系内部裂缝型高压油气藏,异常高压体系下部孔隙型高压油气藏,位于封隔层之上的孔隙型常压油气藏.这些模式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综合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岩性油藏具良好的成藏条件,表现在:现今构造格局和古构造发育区控制着岩性油藏的分布;三大沉积体系(阿拉尔河流—三角洲—滨湖沉积体系、阿尔金冲积扇—扇三角洲—半深湖沉积体系、昆仑山—冲积扇—河流—滨浅湖沉积体系)及有利砂体(水退体系域的河流、三角洲和扇三角洲砂体)展布控制着岩性油藏的富集;富油凹陷及油气运聚方向控制着岩性油藏的形成。经过近年来的勘探实践,提出了一套适合该区地质特征的岩性油藏勘探方法,具体步骤包括:沉积背景分析、层序划分对比、层序界面追踪、沉积相综合分析、等时储层预测、目标评价与成藏规律分析。勘探结果表明,阿尔金山前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红柳泉—跃进地区湖泊沉积体系和跃进地区的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的砂体,具有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条件,是该区下一步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田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田水具有高矿化度特征,钾、硼、锂等离子达到工业开采品位,氢同位素值分布在-75.61‰~13.35‰,氧同位素值分布在-7.68‰~10.58‰。综合分析油田水化学成分、水化学参数组合以及氢氧同位素特征推断: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田水起源于大气降水,为典型陆相成因,为大气降水沿深大断裂下渗并经历了“深循环”作用形成,同时有深源岩浆流体的参与。油田水高矿化度特征与盐类矿物溶解和蒸发浓缩有关,钾、硼、锂等元素受深源流体控制,Ca2+和HCO3-主要来源于碳酸盐矿物溶解,油田水高Ca2+、低Mg2+的特征与演化过程中白云石交代方解石以及方解石溶解有关,充分的水-岩反应与深源流体的加入导致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深成CaCl2型油田水的形成。同时,初步推断南翼山地区第三系可能具有找钾意义。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油气运移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尕斯库勒油田是柴达木盆地油气最富集的地区,发育了31油藏和N1-N21油藏.对这两个油藏48个原油样品进行了常规柱色谱分离,应用含氮化合物参数并结合其复杂背斜构造的地质背景、E31和N1-N21油藏砂体展布及E31油藏解剖研究,系统分析了该区深、浅油藏原油的运移方向和油气充注点.E31油藏I Ⅱ和Ⅲ Ⅳ油层组油气运移方向为从背斜中北部向南北两侧运移,其油源区为茫崖凹陷和尕斯断陷;I Ⅱ油层组的油气注入点为背斜中部的9-7井的两侧,而Ⅲ Ⅳ油层组油气注入点为8-34井和9-38井的位置;N1-N21油藏中的油气沿着整个断层面向上运移到储集层内并聚集成藏,油源区主要为茫崖凹陷.尕斯库勒油田的主要运移通道为断层和砂岩储集体,形成以背斜为主的油气藏.图8表1参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