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沼气生产技术以其显著的经济、能源、生态和社会效益受到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的欢迎,随着政府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临汾市沼气建设自2005年以来以每年20000座的速度快速发展,目前全市沼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2)
<正>引言通过对沼气的辅产物沼渣的形成和功用介绍,说明沼渣的合理利用避免了二次面源污染和资源浪费,在助推循环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影响和带动了其它产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沼气生态富民工程项目的实施,九台市农村沼气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基本实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作为沼气生产过程中的辅产物之一——沼渣,彰显出许多不为人知的优越性能,在崇尚有机和绿色食品的今天,沼渣作为提高食品质量的重要原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沼渣的利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8)
虽然我国用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但是资源环境约束也在不断加剧,要想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相互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11)
正阳县坚持生态立县,大力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建设,已建成大、中、小型及户用沼气2万多座,其中100m3以上养殖场沼气工程20座,形成猪—沼—粮(菜、果、渔、林)、秸—沼—鸡—渔等生态农业模式30多个,全县“三沼”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22)
<正>沼气工程"三个一"模式为解决养殖场普遍存在的粪尿流失、污染河道等问题找到了一条科学的出路,有着很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宣州区高度重视沼气建设,积极推广沼气工程"三个一"建设模式。下面就安徽鸿远牧业"猪—沼—茶"沼气工程"三个一"模式为例子做一个简要分析。1科学规划并不断改进工艺安徽鸿远牧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总占地面积421.7亩,年出栏生猪3万头。从粪污的减排抓起,确保粪污的资  相似文献   

7.
<正>本刊讯1月10日,广州市建筑节能与墙材革新管理办公室举办新型墙材企业循环利用建筑废弃物工作交流会,邀请市城管委余泥处相关人员现场讲解建筑废弃物处置(消纳)证申报工作,介绍申报要求,并对企业申报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答疑。会议还对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相关政策进行了宣贯和解读。近年来,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助力绿色城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4)
<正>洪雅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地处成都1小时经济圈,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拥有四川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和奶源基地,畜牧业的发展壮大了洪雅县域经济,也带来了生态污染。随着牛粪污染日益严重,洪雅县内河流、溪沟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的生存环境和人类健康。因此发展循环农业,是洪雅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迫切需要。洪雅自2006年起开始探索循环农业经济,2011年在省农发办的支持下,开始了规模化的农业循环经济试点。结合奶牛、茶叶、沼气产业基础,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4)
<正>自2011年实施"六五"普法规划以来,资中县农业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农业部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相关文件精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大力推进"六五"普法深入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被全国普法办评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1)加强领导保障有力。资中县农业局成立了"六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定期研究部署"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保障了"六五"普法工作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2)
<正>"三沼"综合利用是把沼气、沼液、沼渣运用到实际的生活生产中,是一种让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提升,让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的技术。本文主要结合实际生产生活分析了"三沼"的利用以及应用途径,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在我国实施惠农政策之后,农业的生产结构也有所改变,种植业以及畜牧业都发展迅猛,随着这种发展趋势环境污染问题应该得到极大重视。现在很多地区为了减少农作物秸秆和动物粪便等污染,加大对沼气工程的推广力度,不仅可以对环境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还增强了农村的能源供应循环性,使农村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但是对"三沼"技术如果没有进行合理的利用,也会让农村环境遭受二次污染,目前在沼气利用中重大难  相似文献   

11.
据英国《自然》周刊10月30日一篇文章题“新型感光玻璃可以完全循环使用”。 日本研究人员已经研制出新型环保感光玻璃。这种新型“生态玻璃”不含对环境有害的卤素成分  相似文献   

12.
文章着重介绍了绍兴市区印染企业能源利用现状及节能减排的背景,天然气改造取代原有燃煤导热油锅炉两种加热方式效率及环境分析,实施"煤改气"对策,及其他领域天燃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4)
<正>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持农业生态平衡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是集种植、养殖、太阳能开发和生物资源循环利用于一体的一种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满足了了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目的,达到了能源、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最佳生态模式。"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已经成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城市垃圾的产生量呈增长趋势,其组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垃圾处理方法在技术上已落后。“生态水泥”技术是一种利用废弃物替代天然原燃材料生产出质量符合标准、满足环保要求的水泥生产技术,可有效实现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阐述了湖北省武汉市垃圾构成和处理情况,分析了利用“生态水泥”技术处理武汉市城市垃圾的可行性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建设信息》2014,(23):16-17
北京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量仅1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80。全市水资源利用量为35.9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占44.6%,农业用水占25.9%,环境用水占15.9%,生活用水占13.6%。而城市水资源总量为25.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5.2亿立方米、地下水20.4亿立方米,水资源缺口10亿多立方米。地下水超采严重,每年地下水位以每年1米的速度下降。  相似文献   

16.
大力推进北京“无线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线城市”发展国内外情况 “无线城市”是2004年7月由美国费城首次提出的,是指基于WI—FI(一种无线宽带技术标准,能够提供每秒11M~54M的数据传输)标准建设无线宽带城域网络,可以实现计算机、PDA(手持计算机终端)等信息终端高速无线宽带上网。目前,全球“无线城市”建设风起云涌,并已被作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据美国一家权威调查公司ABIResearch于2006年3月发表的研究报告,到2010年,全球“无线城市”将达到1500个,目前世界各国已经有超过600座城市建成或正在建设无线城市。其中,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意大利、韩国、日本等国,都有多个城市启动了“无线城市”的建设计划,而像马其顿、新加坡甚至建设的是“无线国家”;一些欠发达地区,像肯尼亚、孟加拉等国也有中心城市或港口城市启动了“无线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推动"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推进课题研究"(以下简称"课题研究")早日在住建部立项,从而为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日前,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共同组织召开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11)
近年来埇桥区农委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建设工作,在省、市农业信息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通过切实加强信息管理、网络建设、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为该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具体做法又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李长斌 《住宅科技》2008,28(8):12-15
大连市是一次性能源缺少的城市,面临资源的匮乏与人口压力,要创建生态宜居型城市,必须走节约型发展的道路。文章提出在推进节约型建筑建设中,要树立新的观念,开展成品住宅建设,通过国家环境友好工程的示范作用,推进再生能源与新型能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4)
本文总结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经验,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的粮食安全战略,建议把农业政策性保险作为稳定粮食生产、促进粮食安全的一项保障措施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