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进一步研究预应力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利用ABAQUS对预应力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梁进行数值分析。模型计算所得荷载-位移曲线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增加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对混凝土开裂几乎没有影响,但使梁的屈服荷载和极限荷载均增加;型钢向下偏移,梁的屈服荷载和极限荷载增加;型钢向上偏移虽不能提高构件的承载力,但能改善梁的延性。增加预应力筋配筋率能延缓构件的开裂。  相似文献   

2.
为全面了解预应力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采用ANSYS对预应力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梁在静力荷载作用下的抗弯受力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所得的开裂荷载、极限荷载、钢筋屈服荷载以及荷载位移曲线与试验结果接近,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模型为预应力钢骨混凝土结构的非线性分析提供了一种较为准确的数值模拟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及剪跨比对整体结构的影响,共进行了2榀单层单跨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对比分析,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验证不同剪跨比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并且通过试验得到不同剪跨比下的破坏形态、P -Δ滞回曲线、骨架曲线、位移延性系数、强度退化、刚度退化、耗能能力。结果表明:剪跨比2的框架结构柱的破坏现象严重,其强度,刚度退化快,能量耗散能力低。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在恒定轴向压力和往复水平荷载作用下对一榀两 跨三层的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进行试验研究,观测其破坏形态,得到框架试件的荷载—位移滞回曲 线,分析了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的破坏机制、滞回性能、延性、耗能能力、强度及刚度退化等力学性能。 结果表明:本框架试件基本实现了梁铰破坏机制,在试验轴压比高达0.38的条件下,试件的滞回曲线圆 润饱满,位移延性系数为4.32~6.06,极限破坏时的等效黏滞阻尼系数达到0.295,框架试件的强度和刚 度退化较为平缓,说明其具有良好的变形性能和耗能能力,即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对6根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λ=2.6)在低周反复荷载下进行试验,并且分析了试件的破坏过程和破坏方式,以及轴压比、配箍率及型钢形式对延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柱主要破坏形态为弯曲破坏和弯剪破坏,发生弯曲破坏的试件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饱满,下降段较为平缓,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发生弯剪破坏的试件荷载-位移滞回曲线狭窄,下降迅速,抗震性能较差;配箍率高、轴压比小、配置H型钢试件抗震性能好。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 C105级超高强混凝土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受力性能的影响,对设计制作的 7根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RC管桩)和 1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HC管桩)进行了抗弯性能试验,分析超高强混凝土(C105)和非预应力钢筋配置等对 PRC管桩受弯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超高强混凝土PRC管桩和 PHC管桩均呈现为受弯破坏;PRC管桩抗弯承载力较 PHC管桩有明显提高,且随非预应力钢筋配筋率的提高而增大,提高幅度约为 32%;非预应力钢筋的配置对开裂弯矩影响不大,但使 PRC管桩的裂缝分布范围更广(平均裂缝间距约减小 18%),变形更加充分,延性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7.
根据碾压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大量水平结合缝这一现象,对碾压混凝土的基本参数和层间结合的抗剪性强度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了碾压混凝土的材料成分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设置一组配合比下的7个不同参数浇筑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无腹筋梁做抗剪试验。试验详述了混凝土梁的裂缝开展情况,分析了钢纤维掺量、剪跨比和配筋率对初裂荷载、极限荷载和跨中挠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塑性混凝土抗剪强度的影响因素,采用直接剪切的试验方法,测得了塑性混凝土抗剪强度参数(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对各组成材料对塑性混凝土抗剪强度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了各因素对塑性混凝土抗剪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减小水胶比及粘土和膨润土的用量,增加水泥用量,同时在满足其他性能指标的前提下,适当减小粉煤灰和外加剂的掺量.可以提高塑性混凝土的抗剪强度。  相似文献   

10.
AS高强混凝土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初阳  余冬生 《水利学报》1992,14(11):75-80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回收钢纤维(RSF)在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中替代工业钢纤维(SF)的可行性,以SF作为对比,采取流动度试验、流变试验及钢纤维分散度试验,分析了RSF对新拌超高性能混凝土和易性的影响,并通过抗折抗压试验,研究了RSF对硬化超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拌回收钢纤维超高性能混凝土(RSFUHPC)与工业钢纤维超高性能混凝土(SFUHPC)流动性经过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由于RSF长径比不均,RSFUHPC屈服应力及塑性黏度均大于SFUHPC,但RSFUHPC剪切增稠程度明显降低,同时RSF在新拌及硬化UHPC中的分散度均明显大于SF;当钢纤维掺量一定时,统计学假设检验P值(P-value)>0.05,表明相比于SF,掺入RSF对UHPC荷载-位移曲线、抗折强度以及抗压强度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掺入RSF可以在保证UHPC力学性能的同时,显著增强其在UHPC中的分散性,降低实际工程中人工振捣的施工难度,提高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2.
通过钢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四桩桩基承台模型试验,分析了承台从加载到破坏全过程裂缝的发展规律,包括承台侧面、底面、顶面裂缝的出现,裂缝的发展和裂缝宽度的变化以及破坏时裂缝的分布形态。结果表明:钢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四桩承台裂缝形态随着钢纤维体积率、配筋率、配筋方式的不同而变化,承台破坏时呈现出弯曲破坏构件的裂缝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为了降低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中水泥等胶凝材料的用量,掺入白云石粗骨料(CDA),制备了含CDA的UHPC,并探讨了粗骨料含量和钢纤维体积掺量对UHPC抗压强度、弯曲强度、弹性模量、单轴拉伸性能以及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DA含量的增加,UHPC弹性模量的显著提升,而抗压强度和弯曲强度则先上升后下降;钢纤维体积掺量的增加,增大了含CDA的UHPC的抗压强度、初裂强度、峰值强度和断裂耗能,降低了试件历经磨损后的质量损失和磨损深度,优化了其单轴拉伸性能和耐磨性能;当CDA含量为200 kg/m3、钢纤维体积掺量为1.5%时,制备的UHPC各项性能综合最佳。研究成果可供超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4.
深圳市东部供水工程是为解决深圳市水资源短缺、满足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特别是满足居民生活用水的要求,由深圳市负责兴建的一宗大型境外引水工程。它分为两期进行建设,一期主要采用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以下简称PCCP),管径为DN2600,单胶圈接头形式;二期主要采用PCCP管材,管径为DN3600,双胶圈接头形式。根据《预应力...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波形钢腹板代替平钢腹板PC箱梁的优点,较系统地回顾了波形钢腹板PC箱梁桥的研究和应用情况,主要包括波形钢腹板箱梁偏载作用下力学性能的研究、箱梁弯曲承载能力的研究,钢腹板与顶底板混凝土抗剪连接形式的研究以及波形钢腹板稳定性研究。最后讨论了该组合梁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钰 《防渗技术》2008,(1):60-63
阐述了波形钢腹板代替平钢腹板PC箱梁的优点,较系统地回顾了波形钢腹板PC箱梁桥的研究和应用情况,主要包括波形钢腹板箱梁偏载作用下力学性能的研究、箱梁弯曲承栽能力的研究,钢腹板与顶底板混凝土抗剪连接形式的研究以及波形钢腹板稳定性研究。最后讨论了该组合梁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要保证优质、高效地完成砼管桩施工,须根据地质情况、打桩设备选型、试桩情况等进行包括屈曲荷载、冲击力、贯入度等关键参数的计算,并根据这些参数对施工过程进行控制,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或尽可能减少断桩、碎头及短桩等情况的发生.对此结合某水闸的工程实例说明砼管桩施工关键参数计算与控制  相似文献   

18.
二灰土击实性与抗剪强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室内试验,分析了不同粉煤灰含量的二灰土的击实性和击实二灰土的抗剪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含水率和粉煤灰含量是二灰土的击实性和抗剪强度最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二灰土填筑质量直接受到含水率和粉煤灰含量影响的定量分析,为利用二灰土处理黄土地基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于存在安全隐患且急需抢险处治的的滑坡、路堤边坡、基坑等救灾工程,坡体稳定性差,传统支挡结构难以实现快速施作,而微型桩具有明显优越性。但不同形式的微型桩,其承载力及破坏特征不同。通过改进yas-2000型压力试验机,并将其用于测试钢筋混凝土桩、钢管混凝土配钢筋桩及钢管混凝土配工字钢桩的抗弯承载力,结果表明:①钢筋混凝土桩的受力全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即未裂阶段、裂缝阶段及破坏阶段;②钢管混凝土配钢筋桩及钢管混凝土配工字钢桩的受力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即压实阶段、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和强化阶段;③通过对比分析上述3种不同结构微型桩的荷载-位移曲线得出在3种不同结构的微型桩中,直径相同时钢管混凝土配工字钢桩的抗弯承载力最大,其极限弯矩值为209.21 kN·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