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对油液式减摆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在飞机整个起飞、着陆剖面内的交变载荷下,油液阻尼及弹簧的减摆器结构实现了电动转弯系统主动转弯、滑跑纠偏以及防摆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可为相关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在模型直升机旋翼故障试验台上模拟减摆器失效故障方法。在桨叶摆振弹簧片上贴不同层数的粘弹性阻尼材料贴片,测试桨叶摆振衰减时间历程,分析其阻尼比变化情况,确定贴6层阻尼材料贴片后,桨叶摆振阻尼明显增大,同时发现变距摇臂机构也会产生较大的附加摆振阻尼。振动谱图表明,这种减摆器阻尼失效故障模拟方法是有效的,为桨叶减摆器失效研究提供了一个简捷、方便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前轮摆振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到飞机的正常运行,需要积极采用磁流变减摆器加以应对和处理。想要充分发挥飞机起落架磁流变减摆器设计水平,需要科学合理把握好设计流程。本文主要从磁流变减摆器常用控制方法分析入手,重点介绍了飞机起落架摆振控制模型建设情况,还提出了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的设计过程,为更好提升飞机起落架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被动油液式减摆器对摆振激励的改变不能实时响应,传统磁流变(Magnetorheological,MR)减摆器存在引线复杂、不利于散热、输出阻尼力较低等方面的不足。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有效抑制飞机前轮摆振,提出一种新型压差式结构的双出杆活塞式MR减摆器,内置固定双线圈,内筒两端与磁芯和导磁环形成对称双阻尼通道;根据减摆需求完成结构设计,利用ANSYS/Emag 2020 R1对MR减摆器进行磁场仿真,仿真结果验证理论分析的合理性;最后进行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MR减摆器输出阻尼力满足减摆需求,动力可调系数较大,示功曲线近似于椭圆。所采用的研究思路对今后飞机起落架MR减摆器的研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中根据起落架减摆器的设计需求,通过参数化建模及有限元仿真的方法,设计了一种叶片式结构、基于磁流变效应原理的减摆器。首先根据理论公式推导出了磁流变减摆器磁路主要结构参数之间的数学关系方程组,为之后的建模和仿真提供理论支持。将此关系方程组导入利用Proe建立的参数化模型。更改参数化模型中的一个参数,将导致其他参数随之变化,从而使模型能够随着结构参数的变化而相应改变。利用ANSYSworkbench对此参数化模型进行三维仿真与优化分析,从而得到较为合理的磁路设计参数,为以后的结构定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前轮操纵是起落架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以C919大型民机前轮转弯操纵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并根据其减摆状态工作原理建立了阻尼力计算公式;基于LMS Imagine.Lab AMESim和LMS Virtual.Lab Motion软件平台分别建立了前轮转弯操纵系统的液压控制系统模型和前轮转弯机构动力学模型,验证了前轮转弯操纵系统减摆状态下的功能;进行了动态阻尼特性仿真分析,分析了摆振的频率、幅值以及阻尼孔直径对减摆阻尼力矩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前轮转弯操纵系统在减摆状态下可以消除冲击载荷引起的振动,满足系统减摆的要求;在其他参数固定的情况下,分别改变摆振频率、幅值以及阻尼孔直径3个参数中任一参数的值,减摆阻尼力矩随摆振频率和幅值的增大而增大,随阻尼孔直径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的PID控制方法基础上,采用电源频率控制的新方法对起重机摆角进行控制,并且进行了MATLAB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开环控制相比,利用PID控制器可以更加有效地减小摆角,同时可以实现小车的定位。  相似文献   

8.
消除或减少吊重的摇摆对提高起重机工作效率、减少装卸作业安全生产隐患有重要意义,采用电子防摆装置,是减轻司机工作强度、改善司机恶劣工作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装卸机械自动化的大势所趋。文中采用PID控制方法对起重机减摆问题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PID控制器既能实现小车的精确定位,又能有效地控制吊具的摆动。  相似文献   

9.
减振器联接弹性对阻尼特性的影响及其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计及减振器联接弹性基础上建立了减振器的力学模型,分析了影响减振器阻尼特性的因素,给出了确定减振器联接弹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舰船尾轴承变形对其阻尼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舰船推进轴系受多个载荷的作用,导致船体、螺旋桨轴和尾轴承发生变形,并在尾轴承中心线与螺旋桨轴颈中心线之间形成一个变形角。研究了变形夹角对轴承油膜动态阻尼参数的影响关系,用数值计算的方法计算得到了轴承油膜阻尼参数与变形角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轴承中线与轴颈轴线之间的变形夹角对轴承润滑阻尼参数的影响关系为强的非线性关系;变形角对轴承阻尼特性影响较大,随着变形角的增大,油膜阻尼Dxx和Dyy会增大,而阻尼Dyz和Dxy会减小;轴颈中线与轴承中线之间夹角对油膜阻尼参数的影响局限在一定的弯曲变形范围内,当变形继续增大时,螺旋桨轴与尾轴承发生刚性接触,此时轴与轴承的刚性接触摩擦作用增大,阻尼作用急剧改变。  相似文献   

11.
油液体积弹性模量的测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液压油的体积弹性模量是影响液压统动态分析、建模与仿真正确性的主要参数之一。本文对油中含气量、油压、油液温度、容器刚度以及油与空气的接触情况等因素的分析,对油液体积弹性模量的测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液压传动在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工科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典型液压阀与液压回路是液压传动课程的学习重点与难点。针对液压元件符号过于简化不能体现细节,液压元件结构图结构复杂多样、不够凝练和抽象的问题,对液压阻尼回路在液压传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典型液压阀、典型调速回路、LS系统、LUDV系统的阻尼回路原理图;通过阻尼回路可以更方便理解不同液压元件、液压回路的工作原理。提高了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效果及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3.
以负荷传感多路阀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出口压力补偿阀的工作机理以及补偿阀中旁通阻尼孔的作用,建立出口压力补偿阀阻尼特性的动态数学模型,分析其阻尼特性,研究阻尼孔结构尺寸对补偿阀工作腔压力波动的影响,为补偿阀及其阻尼孔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液压悬置特殊的非线性弹性特征及其动特性匹配的复杂性,建立了驾驶室的弹性体模型。在试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后导入多体动力学软件中,建立了以弹性体驾驶室为基础的液压悬置系统模型。通过驾驶室悬置系统的振动响应试验验证了系统模型的正确性,确定了系统的响应峰值,并在这些峰值频率下对悬置的动刚度和相位角曲线进行优化匹配。根据优化结果,调整液压悬置的结构参数,并试制了悬置样件,进行了整车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5.
基于机理建模方法建立了液压驱动单元位置控制系统数学模型,针对不同环境结构下负载刚度和负载阻尼的动态变化特性,把位置控制环作为控制器内环,推导了一种变刚度和变阻尼负载特性的模拟方法。建立了负载特性模拟方法的仿真模型,并在液压驱动单元性能测试平台上进行了模拟方法的实验测试,研究了斜坡阶跃负载力和正弦负载力下变刚度和变阻尼负载特性的模拟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模拟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环境刚度参数变化、阻尼参数变化,以及刚度参数和阻尼参数同时变化时的负载特性。  相似文献   

16.
变质量对碰撞阻尼器减振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试验法,采用模拟试验装置研究碰撞体形态对阻尼器减振性能的影响。在碰撞阻尼器中加入总质量相等但大小不等的介质(即自由质量),分别测试它们在相同外力条件下的减振效果。分别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振动衰减率、阻尼机理以及共振特性的分析。试验分析结果说明:在一定范围的共振区域内,具有相同质量的介质个数越多,对系统的阻尼越大,减振效果就越好。随着自由质量的数量不同,碰撞阻尼器将被考虑为变质量振动系统。  相似文献   

17.
飞机前起落架收放回路液压阻尼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模拟某型飞机前起落架收放作动筒,探索收放液压回路阻尼(包括作动筒缓冲区)对前起落架放下性能的影响。经过仿真分析并经试验验证,减小收放液压回路阻尼可明显减少起落架放下时间,但对起落架克服气动载荷的能力帮助不大,此结论对带液压回路阻尼的机械系统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航空发动机液压弯管振动情况的特殊性及其复杂的工作环境,利用试验测试及仿真的方法研究航空弯管结构参数对其流固耦合振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锈钢液压弯管随着内表面粗糙度降低,管路振动幅度和噪声明显降低,而铝合金弯管利用磁力研磨加工后其振幅和噪声变化不显著,同时验证了不锈钢硬质材料的航空液压弯管内表面在经磁力研磨加工前后其固有频率均高于铝合金弯管的固有频率,并且液压弯管的角度、长度等因素在软硬质材料中均对弯管振动特性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大型旋转机械通过临界转速时振动过大及运行中故障频发等问题,搭建转子试验台,模拟启停机过程和碰摩、不对中故障。不改变原有支撑形式,安装自主设计的磁流变阻尼器,在不停机的情况下,试验研究阻尼器抑制转子通过临界转速时振动过大及各类故障振动。试验结果表明,阻尼器可以有效抑制转子系统临界转速附近的振动,降幅在60%以上;转子发生碰摩或不对中故障时,阻尼器可以降低其高倍频振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以应变电测原理和技术测试某公司新研制的高分子材料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切变模量的结果。并对试验方法及电阻应变片的迭取及贴片工艺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