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重庆商业中心区是人口高度聚集、城市功能最复杂的综合区域,在再开发过程中地下空间的开发如何能够有机重组城市功能,促进中心区紧凑发展是研究的目的所在。通过对商业中心区发展演变过程的研究,总结归纳商业中心区扩张的规律、初步归纳出地下空间演变的过程。其竖向均遵循"交通空间—公共空间—商业空间—娱乐空间—办公空间"的分层原则,因地制宜地选择"退台式、填充式、覆土式"等地下空间的开发形式。城市地下空间的结构发展最终是与地面结构相对应,具有高差的城市应建立立体步行网络及将地形高差转换为多层次的城市基面,多层次、立体化、网络化、系统化地进行地下空间开发。  相似文献   

2.
袁红  何媛  姚强 《南方建筑》2021,(1):42-49
当前我国大城市呈现高度集聚性及立体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TOD 理论不能完整诠释中国大城市的TOD 发展模式。在 智慧城市及城市高度集聚发展的背景下,通过研究城市立体化发展理论基础及实际项目,提出城市中心型轨道站点核心区立体 TOD(3D TOD)城市设计模式,根据站点核心区土地利用及城市功能特征,总结出“商务+商业、商业+公共枢纽、商务+ 公共枢纽、会展+商务、商业+教育、商业+历史街区”六种中心型站点立体TOD 模式的发展类型,构建站点核心区智能化 立体TOD 城市设计方法技术框架,研究城市轨道中心型站点核心区立体集聚发展的机制,优化TOD 理论,为智能化城市设计 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空间体系 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城市固有的面貌和水平式横向发展的模式。建筑的高层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及多层面道路交通系统等,即“竖向”或“立体化”发展模式,为解决由于人口和功能的高度集聚而产生的交通问题及对建筑的大量需求,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城市三维多层面空间立体化是城市结构形态发展的大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地铁四川北路站城市设计,推动地区的立体化和有机化,有利于城市的集约化建设;促进地区的有序交通组织和地下步行网络形成;建构地下地上一体化的功能互补的商业综合系统,推进地区繁荣。同时结合地区特有的历史建筑保护,塑造特色意象。  相似文献   

5.
莲花路街区是珠海市最具城市气氛和城市特征的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导致了混杂与兴旺并存。通过合理开发地下空间,可以改变由于长期无序发展造成的街区混乱的状态,进一步增加街区的凝聚力,改善街区环境。文章着重对莲花路街区地下空间规划中商业结构、交通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进行了探讨。通过地下停车系统解决街区停车混杂局面,并辅以完善的地下步行系统,有效地组织了街区动静态交通;在原有商业中心的基础上增加两条地下商业街,既提高街区商业凝聚力又创造了地面的绿化景观带,将原有莲花路街区改造成集商业、休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立体化综合性街区。  相似文献   

6.
廖康君  谢俊燕 《居业》2022,(2):195-197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越来越立体化、多样化,从而衍生出地下综合体,将城市市政、交通、娱乐、商业等功能系统地连接在一起.本文结合国内外城市地下综合体的发展现状,针对规划体系、投融资模式和开发地区三方面分析我国城市地下综合体发展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地下综合体规划与建设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珠三角航运时代、公路时代、轨道时代的发展,江门区域交通地位和城市空间格局随之不断演变。江门由于缺少区域交通资源,造成发展动力分散,城市空间拓展缓慢,难以形成高端功能的集聚。随着区域轨道网络的建设,江门重回区域交通发展轴线,依托轨道枢纽整合资源要素,营造地方空间,向多中心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强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各级功能中心。  相似文献   

8.
地下火车站是一类新的火车站及交通枢纽类型。第一代地下火车站将轨道和换乘功能置于地下空间,但地面仍保留站房建筑,具有消除火车噪声、轨道消隐及轨道区域开发、避免地面轨道对城市空间和交通的割裂、轨道多向化、候车方式由换乘式代替等候式等优点,对城市核心区空间组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代全地下火车站建设使城市核心区空间能高效利用:如站前广场消失、候车厅减小;城市核心区域的交通组织:如提高中长途旅客出行效率;公共环境的改善;地下步行空间网络的建立等方面,增强了地下火车站对城市核心区带来的优势。相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一种交通高效、空间集约、区域协同的新车站建设形式,地下火车站未来的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广阔。希望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总结,能为我国地下火车站和城市核心区的发展填补理论空白。  相似文献   

9.
以地铁为代表的地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综合开发的重要基础,交通功能已成为地下空间开发的主导功能,围绕地铁站形成的地下步行交通系统是城市立体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地下空间规划更多的是采用"经验判断""定性分析"等方法进行设计,对地下空间交通主导功能的研究缺位,导致地下空间建设在完成之后才发现交通功能不全、交通空间不足及交通组织混乱等问题,尤其是在地铁站等交通敏感地区,无法实现交通引导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的初始理念。文章重点关注地铁站使用者的需求,运用"以行定形"的规划理念,通过交通数据分析和行人微观仿真两大技术手段,构建满足地铁站周边交通功能需求以及行人高效舒适体验的地下步行系统。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地下空间的作用和功能为了适应城市的发展在随之改变,伴随着城市地下交通、地下商业设施的发展以及垂直立体交通的需要,地下公共空间成为各出让地块沟通联系的主要手段和区域.本文从改善地下公共空间环境条件确保安全舒适,提高地块连通性构建互联互通一体化的地下公共活动系统,借助成熟的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建立可感知的智慧互动连接,以及...  相似文献   

11.
罗小虹 《华中建筑》2014,(8):127-131
国内外许多城市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城市中心区建设由空中连廊、地下通道、地面街道以及室内公共通道连接而成的立体步行交通系统,有利于缓解城市中心区普遍存在的交通拥堵、空气质量不佳、步行环境差等问题,能够营造人性化的、适宜人居的城市空间,促进城市低碳发展,对于活化城市中心区,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吸引力和集聚能力,增强城市对于高端人群的承载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等地区的经济发达城市,已经具备一定建设城市立体步行系统的条件,未来可以通过在城市中心区建设步行系统的方式逐步改善城市中心区发展面貌和发展质量,从而提升整体的城市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地铁站点影响区地下步行系统可以带动站点辐射区域的发展,为其增加人群的聚集度,它的可达性对提高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成都春熙路地铁站站点为研究对象,通过Python工具获取各条交通线路的站点等地理位置信息,通过相关搜索引擎搜索与整理相关信息,以GIS为主、AutoCAD工具为辅建立该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区地下步行系统相关数据库和“时间—距离”模型;在基于3类主要出行方式的条件下,运用“层次分析法+GIS可视化”呈现该站点影响区地下步行网络的可达性作用机制,提出“地铁—公交—自主”出行的合理分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为地下步行网络设计规律提供建议,为其他站点地下步行网络系统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城市快速发展出现诸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堵、房价高等“大城市病”问题,破解“大城市病”的最佳选择在于开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归纳我国大城市建设存在的“大城市病”特征,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对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现状进行了综述,明确了当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的核心问题及发展方向;基于国内外现状分析,明确进行了我国未来地下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原则;提出未来地下城市规划布局发展的若干理念,从法制构建角度倡导树立第四国土、地下红线理念;从规划、设计、建造角度推崇融合设计、规划留白、智慧建造等理念;从空间角度提议采用节点TOD空间布局理念;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本研究综述及发展理念旨在为未来大城市立体空间联动利用提供模式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前,综合开发地下空间已成为城市核心区“城市更新”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在城市中央商务区(CBD)地下空间规划设计中,本文重点对片区“被动式”地下空间开发所需解决的内外交通耦合、地块功能耦合、交通方式耦合、低碳开发耦合及空间布局形态耦合等内容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结合具体指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其耦合协调性,提高方法的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系统性提出CBD耦合规划协调框架,为地下空间开发提供规划方法指引。  相似文献   

15.
地下空间形态从点、线、网状发 展到空间的立体化与系统化利用,与城市发 展聚集程度密切相关。地下空间利用在城 市产生之初就具有系统性特征,柯布西耶 等提出的“垂直的田园城市”规划思想对当 代中国地下空间规划及利用具有奠基性意 义。1790至今的研究表明,“地下空间”一 词出现于1980年后地下空间的规模化开发, 2000年之后中国成为地下空间开发及研究 的主战场。中国由于城市发展状况多样、地 理气候多样,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兼具世界各 国的特征,未来地下空间的开发将吸取国外 地下空间的发展经验,建立多种地下空间开 发模式。  相似文献   

16.
重庆地下空间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受陪都时期及其山地地形特征的影响,重庆地下空间的发展呈现出独特的特性。重庆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的利用始于近代防空洞室的建立及上下水道的利用,新中国成立后,重庆城市中心区建立了发达的市政管网系统及防空地下工程;直辖后,随着商业中心的建立,地下人防常用作平战利用的地下商业街,高层建筑地下室常用作商场及地下超市;2008年,重庆市规划局发布了《重庆市城乡规划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导则(试行)》,标志着地下空间开始进入因地制宜、大规模开发的新阶段。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地下空间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发展情况,突出地下空间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指出地下空间将是未来城市空间发展中的重要载体,地下空间的利用将推进城市的集约、可持续发展,将对原有城市发展的政策、法规、规划设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及挑战。  相似文献   

17.
The status, problems and trends of China’s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features of use of China’s underground space, such as the large scale, rapid development, high speed subway, various forms are summarized. Five problems in the use of underground space in China a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the uncoordinated solutions, un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 incomplete regulations, incomplete planning, and unclear policy. Four use trends of underground space are also presented, together with (1) the integrated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rela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ground space in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CBD) of Beijing, after World Expo in Shanghai and the business district in south Ningbo; (2) introducing the urban underground complex with an integrated transport hub as its center relating to the cases of Hongqiao Transport Hub and Beijing South Railway Station; (3)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ground subway, road and logistic system; (4) the scientific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water storage space and aeration of “sponge city”. In this study, some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use of underground space is also given.  相似文献   

18.
地下商业空间是城市商业活动的重要载体与组成部分,其合理化布局对发展城市经济、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2015年、2018年、2020年的成都市POI数据,运用Python、GIS提取火车北、春熙路、环球中心三大片区的地下商业空间历年POI点位分布。通过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等方法,解析成都市典型商圈的地下商业空间时空演化规律与机制。结果表明:①三个片区的地下商业空间平面布局均表现为廊道集聚和散点扩张特征明显,地下商业空间集聚趋于多中心与簇群化,竖向组织形成了紧邻式、通道连接式、商街连接式三种模式;②春熙片区地下商业业态呈餐饮占比衰减,购物与生活服务增加的趋势,环球中心为生活服务类增长型,而火车北为购物增长型;③火车北站与春熙路片区地下商业空间分布的标准差椭圆特征向异性变化更为显著,而环球中心则为衰减状态,地下商业空间发展呈多向均匀式布局发展;④交通可达性提升、产业空间重构、存量空间开发等是成都市地下商业空间的演化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9.
商业聚集及其影响要素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对其客观规律进行研讨应是商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与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但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仍十分欠缺.以我国中部中心城市长沙为例,运用GWR模型对零售商业空间集聚影响要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剖析.研究表明:①长沙市仍保持"市级—区域性—社区级"的商业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