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液压挖掘机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大量能量损失,以22t液压挖掘机为研究对象,基于MATLAB软件的Simulink和SimScape建立了整机的仿真模型,并分析了在液压挖掘机内的能量分配和能量损失。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出采用闭环的液压系统的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可以减少系统的能量损失,达到节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液压挖掘机的回转装置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能量损失,其原因是在工作的过程中整个回转平台有较多的启动和制动。过程中还存在着转动惯量较大,这些都是导致能量损失的原因。针对这一能量损失,通过加入蓄能装置把损失的能量回收再利用。在回转制动过程中蓄能器回收能量,在反转阶段蓄能器释放能量提供能量,并通过AMESim软件进行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蓄能器能量回收系统达到了一定的能量回收,节能效果较为显著,能量损失也得到了降低。  相似文献   

3.
对气体从高压气瓶到做功排出的整个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气体传输过程中最主要的能量损失。除了由于减压过程产生的压力损失外,气体传输过程中温度的降低对气体在气缸中的膨胀功和气动车的总输出功也有重要影响。通过对两种动力系统的比较指出:加强气体与外界的换热可以有效提高能量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改善卷板机液压系统的节流和溢流损失等问题,引入能量回收单元,对其节能效果进行研究。根据卷板机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确立能量损失类型和计算方法,设计蓄能器控制方案。采用三腔液压缸作为动力执行元件,通过AMESim对能量回收单元的动态响应特性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能量回收单元能够将液压泵的功耗降低50%以上,蓄能器对液压缸的动力响应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充气式蓄能器是重要的节能元件,它的节能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种以充气式蓄能器为主要元件的节能装置不断出现。这类装置节能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充气式蓄能器效率的高低。充气式蓄能器在工作过程中有一定的能量损失,如果这种能量损失达到一定程度,则节能装置就形同虚设。充油——保压——放油——回复是充气式蓄能器的典型工作过程。如果取充气式蓄能器  相似文献   

6.
金光熹  周震 《流体机械》1996,24(4):17-21
根据喷油旋转气缸压缩机工作过程的特点,建立了各泄漏通道泄漏损失和相对运动零部件摩擦功耗的计算模型。通过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的比较,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实现往复压缩机节能降耗,建立往复压缩机工作过程的能耗模型,包括泄漏模型,压力损失模型以及气缸传热,采用微元法求解建立的往复压缩机气缸工作过程模型,得到膨胀、吸气、压缩、排气过程的任意时刻介质状态参数;应用该往复压缩机实际运行数据修正能耗模型;分析往复活塞压缩机组系统能耗的影响因素,提出往复压缩机的可行的节能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一级进气压力对往复压缩机能耗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滚动转子式压缩机的热力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气缸中各个工作腔在工作过程的质量交换和能量交换,分别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选取不同的控制容积,给出了控制容积的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为计算机数值模拟压缩机内部的工作过程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介绍高能无触点点火系的优点、结构和工作原理,能量的分配及点火能量与节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液压挖掘机的节能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建刚  杨敦荣 《现代机械》2002,14(2):78-79,52
通过对液压挖掘机的能量损失和效率的分析 ,提出了液压挖掘机的液压系统、发动机功率、工作装置、使用等方面的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11.
气动发动机能量转移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描述了一台单缸二冲程气动发动机的能量转移系统,利用火用分析法对该系统各个环节的能量使用效率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制备效率和气动发动机的指示效率是造成总能量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在气动发动机能量转移系统中,应该选择合适的压缩机并采用多级压缩、中间冷却的方式制备压缩空气;采用串联气缸等温膨胀方式多级利用压缩空气,可以提高气动发动机的指示效率;在能量转移系统中,应该采用容积膨胀减压方式减少减压环节的可用能损失;合理利用低温排气的冷量火用可以提高气动发动机能量转移系统的总能量效率。  相似文献   

12.
作为大型矿用液压挖掘机的主要工作装置,重型机械臂在作业中主要做往复循环运动,下降过程中所具有的动势能会因控制阀口的节流效应转化为热能损失掉,该部分能量占发动机输出能量的20%以上,造成巨大能量浪费和废气排放.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在原双液压缸动臂驱动系统的基础上增设一个与液压蓄能器相连的独立储能液压缸,实现对重载机械臂动势...  相似文献   

13.
以现有对称泵控非对称缸系统和新型三油口泵控非对称缸系统为对象,对四象限工况下两种系统的能效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介绍了两种系统的工作原理,对系统能效进行了理论分析,进一步在Simulation X软件中进行了仿真研究,并讨论了负载力大小对系统能效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与对称泵控系统相比,三油口泵控系统第Ⅰ象限内,可提高系统能量效率7.6%,减少系统能量损失66%;第Ⅲ象限内,可提高系统能量效率21.2%,减少能量损失86.4%,因此具有更好的能效特性,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针对采用储能液压缸协同驱动重型机械臂升降来实现重力势能回收和利用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储能缸与驱动缸无杆腔面积比对系统节能效果的影响。分析了储能缸协同驱动回路控制动臂升降的工作原理,建立了系统的数学模型;以76 t液压挖掘机为例,在Simulation X中构建了整机的多学科联合仿真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依据此模型对液压挖掘机空载和带载工况下,储能缸与驱动缸无杆腔面积比对系统能耗特性的影响进行优化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工作周期,优化后储能缸协同驱动系统的液压泵输出能量约为732.0 kJ,较改进前节省能量约253.8 kJ,节能率由27.2%提高至46%,实现了节能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大功率液压型风力发电液压系统的需要,设计一种利用双圆柱凸轮驱动多排液压缸、换向阀配流的低速大排量风能吸功泵,并对所设计的风能吸功泵流量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提出在换向阀阀芯处增加节流槽,减小配油过程的压力冲击.根据换向阀的工作特点,建立了单腔室流量特性数学模型,得出在低转速工况下影响风能吸功泵内泄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对传统大型升降机构的液压节流回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一种大型液压升降机构的节流调速及节能回路,分别对该回路中节流调速回路及节能回路的特性进行分析,最终确定复合液压缸及调速阀的作用,可实现在负载变化的条件下,升降机构匀速下降,且其下降速度取决于调速阀阀口的过流面积,从而降低了升降机构对机构整体框架的冲击;通过复合液压缸与蓄能器的综合作用,实现了液压系统的节能。对液压系统进行实验验证,证明该液压系统下降速度平稳,符合液压升降机构工况实际应用需要。  相似文献   

17.
能量再生利用是注塑机节能技术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分析研究了这些节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的趋势。液压差动、循环的回油能源再生利用系统主要应用于锁模液压缸,降低溢流量的蓄能器系统主要应用于超大型注塑液压缸。注塑机能量再生利用技术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根据各种注塑机的实际情况,应用和研发能源再生利用的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使注塑机的节能技术达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18.
针对液压蓄能修井机,在系统设计方面,通过理论推导确定适用于蓄能器修井机的蓄能器容积、蓄能器蓄能跟随压力、系统发热功率等系统主要参数计算公式。在节能控制方面,按提升与下放两种主要工况,分别给出适于普通缸智能控制的功率匹配方案。随后以具体的XJ70Y修井机液压系统设计为例,根据公式逐一确定普缸的缸径及杆径、储能蓄能器容积、系统散热功率、系统流量、主泵排量等系统参数。进一步,通过实例计算与工况分析,以图表方式给出了一种可行的自动升降功率匹配方案,可供当前有蓄能器参与的升降机构节能系统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9.
液压挖掘机作业中,大质量动臂举升储存的势能经液压阀口节流转化为热能耗散,不仅浪费能源,还使液压油温度升高,需附加冷却系统降温,增加了机器的成本和复杂性。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原有负载敏感驱动回路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三腔液压缸的工作装置自重液气平衡势能回收利用方法,三腔液压缸中一个油腔与液压蓄能器直接连通,存储利用工作装置的势能。研究中,首先根据前期的仿真结果,建立了基于三腔液压缸的液压挖掘机测试样机,通过试验,分析对比了分别采用两腔液压缸和三腔液压缸驱动动臂的运行特性与能效特性,测试结果表明,增加液气储能容腔后,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平稳性,动臂运行过程中的能耗降低48.5%,峰值功率降低64.7%,节能效果显著。新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各类液压缸驱动的重载举升装置。  相似文献   

20.
黄锦明  孙磊 《机电工程技术》2011,40(11):114-116
随着能源的日益短缺,各行各业对节能降损越来越重视.在电力行业中,配网损耗中的60%是由变压器贡献的,因此实现变压器的经济运行对用电企业的节能降损具有重要要义.以江门地区某工厂为实例进行了计算论证,针对性的提出了两台同容量和不同容量变压器经济运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