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油气勘探现状及地质研究基础上,从构造、沉积及成藏等多方面入手,重新认识西部斜坡的成藏条件、油气运移、油气聚集等成藏控制因素。研究表明:①西部斜坡为向西超覆的平缓斜坡,邻近生烃凹陷一侧发育鼻状构造,处于油气运移优势指向区,斜坡上发育一系列北东向构造带是油气聚集有利场所;②西部斜坡可进一步分为上斜坡和下斜坡,发育构造、构造-岩性复合及岩性等多种油气藏,上斜坡以萨尔图油层为主,构造控藏,下斜坡多层位含油,多为复合油藏;③断裂、不整合面及连续型砂体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构造、砂体、断层三位一体控制斜坡带油气富集,微幅度与砂体、小断裂与砂体的匹配关系控制油气成藏。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开展复合圈闭精细识别与有效性评价技术攻关,通过断层分类识别、微幅度构造识别、精细沉积研究、波形指示反演岩性圈闭识别等多技术联合识别复合圈闭,然后开展断层与砂体、构造幅度与砂体配置关系分析,综合确定有效圈闭评价标准,优选圈闭,落实目标,提高勘探成功率。图12参32  相似文献   

2.
源外地层-岩性油气藏成藏与富集高产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埕海斜坡区是歧口凹陷重要的“源外”油气勘探区带,尤其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程度较低,剩余勘探潜力较大。通过对埕海斜坡区古近系地层-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的研究表明,该区邻近歧口生烃凹陷,存在多个继承性古沟槽,为砂体输送提供了重要通道,发育2类5种地层-岩性圈闭,储盖组合条件良好,具备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研究区与生烃中心存在的源储压差是埕海斜坡区地层-岩性油气藏富集的基础,断层、不整合面和渗透性砂层组成的复式输导体系控制了油气运移方向和聚集方式,沉积微相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分布。通过地层-岩性油藏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建立埕海斜坡区油气富集成藏模式,明确了北部断阶区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油藏,南部高斜坡区主要发育地层-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3.
南皮斜坡位于大港油田第二大富油气凹陷沧东凹陷南部,孔二段为其主墨含油关系。近年在该区孔二段以岩性油气藏勘探为目的的突破井kn6井获得成功,证实该斜坡区岩性地层油气藏具有勘探潜力。为深化该区孔二段油气蓼勘探,进一步开展该区孔二段基本成箴条件研究,以断陷湖盆斜坡区岩性油气鳆成藏理论为指导,形成针对改造型湖盆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一体化勘探模式,该模式包括舍油气构造、沉积模式、烃源岩评价、油气成藏、岩性罔闭识别、目标评价、井位部署7个方面,并对这7个方面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此模式下部:署实施的kn7井、kn17井均获得成功,南皮斜坡孔C-段岩性地层油气藏成为一个新的勘探领域,认为南皮继承性斜坡具有凸起顺向供砂、侵蚀沟槽输砂、单一坡折控砂、斜坡低位富砂的特点并建立了不同岩性储集层识别标准,形成油页岩发育区脆性储集层综合描述技术,通过开展砂嫩分布、烃源岩与储集性能三元定量综合评价技术及油藏综合描述技术指导目标评价,有效地预测岩性圈闭的有利范围。  相似文献   

4.
在伸展盆地中,构造转换带对油气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往往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在简化构造转换带概念基础上,分不同构造层对研究区构造转换带进行系统识别、特征分析及形成机制研究;综合钻井、地震及油藏资料,总结了高邮凹陷构造转换带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研究认为高邮凹陷构造转换带主要发育形式为走向斜坡、横向低凸起及变换断层,对沉积砂体展布、圈闭及油气运移聚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是下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5.
蠡县斜坡鼻状构造成因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蠡县斜坡的鼻状构造带控制了油气的运聚与成藏,此构造带主要由基底古凸起背景下的继承性发育和后期的差异压实作用形成,具有持续发育、幕式演化的特征,可分为沙四段、孔店组——基底、沙三段——沙一下亚段、沙一上亚段和东营组4个阶段.这种特征对油气成藏具有3个控制作用:鼻状构造的发育期次控制砂体在两翼形成超覆尖灭型砂体,后期鼻状构造脊部发育河道透镜状砂体;长期的构造高部位控制了油气的运聚,可形成断鼻油藏、上倾尖灭油藏、砂岩透镜体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构造-岩性油藏是蠡县斜坡最普遍的油藏类型.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成果和方向   总被引:39,自引:12,他引:27  
准噶尔盆地已发现了12个陡坡型扇体油气藏,在缓坡型沉积体系中也发现石南4井区、石南21井区、石南26井区侏罗系头屯河组辫状河道砂体岩性油藏以及中拐凸起三工河组和白家海凸起西山窑组岩性油气藏。准噶尔盆地经历了多旋回构造运动和多期湖平面升降,是形成各类岩性圈闭的基础;多源、多灶为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雄厚的烃源保障;多期断裂活动、多个区域性不整合面发育为岩性圈闭多期成藏构筑了良好的油气输导系统,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很大。但目前准噶尔盆地岩性油气藏探明率仅4%左右,在已探明油气储量中所占比例尚不到22%。认为目前准噶尔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主要有五大领域:西北缘二叠系、三叠系陡坡型扇体;腹部侏罗系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大型缓坡型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和滑塌扇岩性圈闭;陆西和阜东斜坡头屯河组(或石树沟群)河道砂体岩性圈闭;受车莫低凸起控制的侏罗一白垩系河道深切谷地层一岩性圈闭;玛湖西斜坡受侏罗纪构造坡折带控制的地层一岩性圈闭。图7表1参9  相似文献   

7.
吐哈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油气资源潜力大、剩余资源量多,勘探程度低,托克逊凹陷、三堡凹陷、台北凹陷取得零星油气突破,目前勘探主要集中在库木凸起鲁克沁构造带。研究认为,鲁克沁大型复合鼻状凸起带是吐哈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油藏最为富集的领域,该构造带构造地层格架复杂,油藏类型多。围绕古凸起的地层上超、断陷回返褶皱、不整合、断陷扇体等有利于形成多种复合圈闭,这些有利条件决定了鲁克沁大型鼻状凸起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成藏特征。通过梳理明确了紧邻台北凹陷桃东沟群主力生烃中心是其规模成藏的基础,古隆起为燕山早期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构造背景,早期控制构造的深大断裂是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也是区带差异成藏的关键因素;二叠系梧桐沟组油藏主要受扇三角洲前缘相有利砂体展布控制,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油藏主要受断块等控制。  相似文献   

8.
高青地区沙三段砂体成因与油气成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青地区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西南部的博兴洼陷西部地区 ,油气成藏主要受三角洲砂体分布控制。以沉积体系发育研究为指导 ,以地震相分析和测井约束反演技术为主要手段 ,分析高青地区沙三段沉积演化史 ,认为其沙三段砂体 (包括已发现的樊家砂体、高青砂体、正理庄砂体 )是高青三角洲 (物源来自洼陷西部青城凸起及西北更远地区 )不同发育时期的产物 ,成分成熟度都比较低。描述了高青地区沙三段砂体分布特征及储集层性质 ,指出沙三下亚段油藏以砂体上倾尖灭的构造 岩性油藏为主 ,沙三中亚段油藏以三角洲前缘的滑塌浊积岩的岩性油藏为主 ,沙三上亚段油藏以三角洲前缘的构造 岩性油藏为主。高青地区进一步勘探的要点是落实岩性圈闭和构造 岩性圈闭的分布 ,同时考虑断层封闭性。图 2 (王孝陵摘 )  相似文献   

9.
海拉尔盆地多凹多隆,不同凹陷内的成藏规律不尽相同。以海拉尔盆地霍多莫尔构造带为研究对象,从地质背景、地震资料及重点井位资料入手,划分构造带的构造单元,识别区域内的断层和不整合面,预测主力储层的砂体厚度并刻画研究区及周缘的砂体展布范围。通过对断层、砂体和不整合与油气聚集关系的研究,认为断层、砂体和不整合是霍多莫尔构造带成藏的主控因素,并控制了构造带内不同构造单元的油藏类型、输导体系组合样式和成藏模式。构造带内的斜坡区形成砂体-不整合输导体系,主要发育岩性油藏和构造-地层油气藏;古隆起区形成断层-不整合-砂体输导体系,主要发育构造-地层油气藏和潜山油气藏;浅部走滑断层带形成断层-砂体输导体系,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油藏。构造带内不同构造单元对应形成斜坡带成藏模式、古隆起带成藏模式和走滑断层带成藏模式。霍多莫尔构造带隆起区油气聚集受控于断层和不整合,斜坡带油气聚集受控于砂体和岩性圈闭的聚烃规律。  相似文献   

10.
A油田长6油藏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A油田长6油藏控制因素,为进一步寻找油藏提供依据。在对钻井、录井、分析测试和试油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A油田长6油藏的控制因素。研究发现,A油田长6油藏的形成受有利的沉积相带、物性和岩性圈闭闭合高度三种因素控制。一定厚度的砂体,具备一定的物性条件是形成油藏的必要条件,但高孔、高渗或砂体厚度却不是形成油藏的充分条件。只有储集层的物性、砂体厚度和岩性圈闭的闭合高度三者达到合理的配置,才是形成油藏的充分条件,且三个条件之间可以相互补偿。岩性圈闭的闭合高度受东高西低的大的构造背景、小型的鼻状构造、隔层的发育状况、河道的宽度和河道沉积砂体厚度的影响。图2表5参8  相似文献   

11.
潜江凹陷蚌湖向斜周缘油气运聚特征与岩性圈闭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蚌湖向斜是潜江凹陷主要的生油洼陷,潜三、潜四段烃源岩均已成熟生油,向斜东、南斜坡带发育大量砂岩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油气呈面状补给方式进入渗透性砂岩输导体,并在浮力驱动下发生运移。油气的运移和聚集主要受3个因素的控制:①构造格局控制了油气的运移趋势;②渗透性砂岩输导体与运移趋势的空间配套决定了油气运移路径的实际分布;③每个岩性圈闭均有运移路径网络所限定的油气汇聚范围,其源岩体积和生、排烃性能控制了圈闭含油气性。在同一个运聚组合中,油气运聚范围的面积与圈闭含油气性呈正比关系。以生油洼陷内油气运移路径的预测技术为基础,可对岩性圈闭的含油气性作出较为确切地评价。  相似文献   

12.
泌阳凹陷北坡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对泌阳凹陷北部斜坡油气分布特征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油源、鼻状构造、砂体延伸方向及规模、断裂系统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配置关系,将北部斜坡划分为三种成藏模式:汇集式运聚成藏模式、沿断层运聚-北东向断层调整油气运移方向,北西向断层控制聚集成藏模式和斜坡自生自储式成藏模式。分析总结了油气富集规律特征:①继承性的沉积-构造斜坡是油气大规模运移的指向区,鼻状隆起是油气富集带;②斜坡内带是形成低位扇岩性油气藏和断层-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地区。指出了核三下段、斜坡内带断层-岩性油藏、非构造主体部位岩性或断层岩性油藏、斜坡边缘浅层不整合油藏等是下步勘探的主要潜力目标。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塔里木、四川及鄂尔多斯三大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解剖研究,将我国碳酸盐岩圈闭和油气藏划分为构造型、岩性型、地层型及复合型等4大类21种类型。其中,岩性圈闭可划分为生物礁圈闭、颗粒滩圈闭及成岩圈闭;地层圈闭可分为块断古潜山圈闭、准平原化侵蚀古地貌圈闭、残丘古潜山缝洞体圈闭、似层状缝洞体圈闭、地层楔状体圈闭及地层上超尖灭圈闭。我国陆上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主要由中低丰度地层型和岩性型油气藏群构成。台缘带发育的生物礁油气藏与颗粒滩油气藏沿台缘带呈"串珠状"分布;准平原化侵蚀古地貌油气藏群呈"团块状"分布;缝洞油气藏群受缝洞储层发育层位控制,呈"似层状"大面积分布。大型古隆起及斜坡带、台缘带是岩性、地层油气藏集群式分布的有利区,油气勘探潜力大。  相似文献   

14.
岩性油气藏是目前吐哈盆地胜北洼陷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也是近期增储上产最为现实的油气藏类型。胜北洼陷岩性油气藏勘探刚刚开始,有必要结合构造油气藏勘探成果,系统分析洼陷基本成藏条件,明确近期岩性油气藏有利勘探区带。胜北洼陷侏罗系发育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和中侏罗统七克台组湖相泥岩等烃源岩系,油源条件好,油气资源丰富;侏罗系及其以上发育7套储盖组合;油气藏类型主要为中侏罗统的构造、构造-岩性油气藏、上侏罗统和白垩系的浅层次生构造-岩性油气藏;成藏期为燕山期和喜山期。在目前构造油气藏勘探程度相对较高的形势下,围绕古构造背景开展岩性圈闭识别、描述、优选与评价,寻找构造-岩性油气藏是近期的主要勘探方向,其中葡北东斜坡、葡萄沟北坡、洼陷中央胜北构造及其南翼等地区是近期岩性油气藏勘探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5.
为深化西湖凹陷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研究,以主力勘探目的层——平湖组为研究对象,对沉积体时空配置、成藏条件和油气运移聚集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平湖组烃源岩丰富,广泛发育暗色泥岩和煤,多期发育的潮坪砂、潮道砂和三角洲前缘席状砂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平湖组砂泥岩薄互层明显,纵向上形成旋回式生储盖组合,且泥岩累积厚度大、分布稳定,利于形成区域性盖层。平湖组形成于后裂陷期,裂陷期形成的断裂体系为油气运移提供垂向输导,形成了自源—直排式和自源—垂向侧向式岩性油气藏。平湖斜坡带发育的平湖组潮坪及三角洲砂泥岩薄互层有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可沿油气运移路径探索砂岩上倾尖灭、透镜状等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16.
在充分认识含油气盆地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的前提下,油气成藏的模式是寻找油气勘探切入点的关键。潜江凹陷周返断裂带大多数岩性油藏主要分布在周返地区与断层配置的构造斜坡带上。其中潜三、四段烃源岩厚度最大,生油指标高、成熟度好、生油潜力大,是主要的油源层段;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为油气成藏提供了丰富的储集空间;蒸发岩类是潜江凹陷内最理想的区域性盖层;潜江组地层中有规律展布的断层发育带使得大面积分布的含油岩性在侧向经断层、构造的封挡形成多个有效的复合圈闭。周返断裂带主要形成2种岩性油藏:在单斜背景上砂体上倾尖灭,形成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或在断鼻或背斜构造背景上,河道砂体受断层切割形成断层 岩性油气藏或构造 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7.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岩性油藏形成特征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岩性油藏的勘探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对高邮凹陷岩性油藏成藏过程动态解剖研究,高邮凹陷岩性油藏成藏期处于有利的充注动力窗口,储层物性普遍高于充注临界物性,岩性圈闭早期开始持续发育,因此,高邮凹陷整体具有形成岩性油藏的有利条件。高邮凹陷上含油气系统岩性油藏成藏的关键因素是运移通道和圈闭条件。主控断层早期开启,晚期封闭是研究区岩性油藏成藏的必要条件,同时,砂地比较低,砂体欠发育,泥岩发育有利于形成岩性圈闭,也是成藏不可或缺的条件。岩性油藏在陡坡带和缓坡带均有分布,戴南组岩性油藏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靠近凹陷两侧断裂带向深洼带依次发育有断层-岩性油藏、上倾尖灭岩性油藏、砂岩透镜体油藏。  相似文献   

18.
成藏模式理论研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但是用其指导油气勘探的研究较少,以GS地区岩性圈闭预测与评价为例,探讨成藏模式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方法。从GS地区油气成藏模式上看,该油藏受构造、岩性双重控制,油层分布表现为构造高部位油层发育较好,低部位较差,层间和层内存在非均质性,背斜构造东南斜坡是油气运移的必经之路,配合有利砂岩储集体,就能形成构造和构造-岩性油气藏,在该思路指导下,对利用地震识别的岩性圈闭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异常体位于油气运移路径上,并布置了一口探井,预测的岩性油气藏与钻井结果吻合,该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岩性气藏成藏条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为弱成岩疏松砂岩地层,近几年围绕构造圈闭的勘探成效不大,岩性气藏将成为该区天然气储量的又一增长点。在层序地层分析基础上,分析了该盆地第四系独特的沉积条件及岩性气藏成藏条件:①盆地周边的构造坡折带是岩性圈闭的有利发育区;②构造背景上的斜坡带是岩性气藏发育区;③深层岩石的弱成岩作用有利于岩性圈闭的形成。根据对三湖地区第四系构造背景、沉积体系展布特征及岩性圈闭发育条件等的综合分析,得出三湖地区七个泉组发育有岩性尖灭带、盆地内沉积低隆起或鼻隆起带、斜坡带及透镜体等类型的岩性圈闭的认识。最后,提出了三湖地区岩性气藏的勘探技术对策:应加强保低频保振幅地震处理与综合解释,高分辨率露头层序的建立,测井资料的精细对比分析等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