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简介了航空结构钢奥氏体晶粒度的攻关成果,即提高奥氏体晶粒度粗化温度的重要途径是0.02~0.05%的残余铝含量和合理的热工艺。文中探讨了粗晶拉沿棒材外圆周规律性分布的成因(低温大变形和负偏析),粗晶的危害及改善措施,并对传统奥氏体本质晶粒度检验方法提出了更改意见。仅就晶粒度而言,最直接影响钢的机械性能的是实际晶粒度而不是本质晶位度,对于结构钢,应以实际晶粒度为验收标准。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不同的加热温度和冷却方式研究了ZG25中魏氏组织的形成规律。结果表明,无论奥氏体晶粒度是9级还是1级,只要冷却速度适宜,都可以产生魏氏组织。探讨了魏氏组织对机械性能的影响,认为在相同奥氏体晶粒度下与无魏氏组织的退火组织比较,强度和冲击韧性提高而韧脆转变温度下降。作者认为韧性提高是由于魏氏组织有效的细化了铁素体晶粒,同时也细化了珠光体晶团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对0.14C-0.016V-0.014N的低碳微合金V-N钢分别进行终轧温度为950,900,850℃、形变量为30%,40%,50%的控制轧制;对轧后试样进行了拉伸试验、显微组织分析、晶粒度以及铁素体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轧制形变量对试验钢性能和组织有明显影响.降低轧制温度及增大轧制形变量,晶粒度增大,晶粒尺寸减小,钢的强度提高.  相似文献   

4.
利用20CrMnTi齿轮锻后余热进行正火,控制冷却的工艺,虽然得到的是粗大的平衡组织,但其切削加工性能良好。余热正火和常规的正火处理后,再经同样的工艺进行渗碳、淬火和回火处理,试验证明:其渗层和心部的组织、晶粒度及机械性能均相同。  相似文献   

5.
60Si2Mn钢“零保温”淬火工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通过对传统奥氏体化理论的详细分析,证明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应用的淬火保温时间是保守的,不确切的,可以缩短为零,文中用60Si2Mn钢进行了“零保温和传统淬火工艺试验,将其淬火组织,奥氏体晶粒度和机械性能指标等进行对比,分析了60Si2Mn钢“零保温”淬火工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选 GCr15钢,试验研究了过共析钢获得良好机械性能的热处理工艺,并对热处理织织的强韧化机理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GCr15钢通过一定的热处理工艺使晶粒超细化,碳化物控制在一定尺寸,大小分布均匀,主要机械性能指标可达到低淬透性合金调质钢、渗碳钢水平,若再经过均匀的表面淬火,将是一种优良的齿轮钢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7.
晶间腐蚀是诱导奥氏体不锈钢产生破坏的主要原因,而晶粒度对晶间腐蚀速度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在敏化温度和固溶处理温度对奥氏体不锈钢进行相应的热处理,利用草酸电解腐蚀法观察金相组织,并评定其晶粒度大小,通过极化曲线腐蚀实验,比较了奥氏体不锈钢晶粒度对晶间腐蚀速度地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奥氏体不锈钢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其晶粒大小随保温时间延长而增大。随着奥氏体不锈钢组织的晶粒粗大,其晶粒度越小,奥氏体晶粒的晶间腐蚀的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8.
晶间腐蚀是诱导奥氏体不锈钢产生破坏的主要原因,而晶粒度对晶间腐蚀速度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在敏化温度和固溶处理温度对奥氏体不锈钢进行相应的热处理,利用草酸电解腐蚀法观察金相组织,并评定其晶粒度大小,通过极化曲线腐蚀实验,比较了奥氏体不锈钢晶粒度对晶间腐蚀速度地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奥氏体不锈钢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其晶粒大小随保温时间延长而增大.随着奥氏体不锈钢组织的晶粒粗大,其晶粒度越小,奥氏体晶粒的晶间腐蚀的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研究铋的凝固组织及固液界面能的变化规律,采用熔盐净化结合循环过热的方法,对铋的过冷度及凝固组织特征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过冷度不仅影响铋凝固后晶粒的尺寸,而且也影响晶粒的形貌.根据铋凝固后的晶粒形貌,确定出了铋从小平面生长转变为中间方式生长的临界过冷度和中间方式生长转变为连续生长的临界过冷度分别为49 K和95 K.在此基础上,利用临界过冷度转变模型对铋的固-液界面能进行了预测,从两个临界过冷度所计算的固-液界面能值几乎相等.两者的误差在144~544 K范围只有1.44%~2.55%.其预测结果与形核过冷度法所报道的实验结果相吻和,其误差小于1.72%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有关魏氏组织的形态、特点、形成条件、生长动力学、形成机理和对机械性能的影响等问题。介绍了关魏氏组织形成的贝氏体型切变理论、类马氏体相变理论和扩散型台阶长大理论。分析了魏氏组织影响钢的机械性能的各种因素,认为魏氏组织较正常组织性能差,是由于粗大晶粒引起;而魏氏组织比相同晶粒的铁素体 珠光体组织性能好,主要是魏氏铁素体内含有高密度位错所致。文中还提出了尚需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超高锰钢ZGMn18Cr2经过水韧处理后,比较了它与ZGMn18及常规高锰钢ZGMn13的性能;分析了合金元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ZGMn13高锰钢的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处理方法以及在冲击、压力过程中形变诱发马氏体相变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进一步阐述高锰钢耐冲击和耐磨损性能优良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3.
研制出了一种中碳低合金复相组织抗磨钢锤头,其组织为:贝氏体 马氏体 奥氏体,HRC>50,ak>55J/cm2,抗磨性比ZGMnl3提高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在金属结合剂超硬材料工具的制备中,要求烧结温度尽量低而性能满足对超硬磨粒的支撑、同步磨损和把持。利用机械合金化过程产生的颗粒细化、晶粒细化、表面活化及储能作用可以达到上述要求。通过对机械合金化过程中Cu-Fe系金属粉体的晶粒、缺陷以及局部固溶等现象的分析,认为机械合金化对降低Cu-Fe基超硬材料工具的实际烧结温度和提高综合性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未变质Al-xMg2 Si合金中,随着Mg\Si含量从18wt.%降低到14wt.%,初生Mg2 Si晶粒尺寸发生明显细化,由~30μm减小到~10μm;当合金中Mg\Si的含量降低到12wt.%,初生Mg2 Si相完全消失,其金相组织为单一共晶相组成.对Al-xMg2 Si合金进行0.5wt.%Ca-Sb复合变质处...  相似文献   

16.
晶粒度对多晶铜纳米压痕表面变形机理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晶粒度在多晶材料纳米压痕过程中对其塑性变形机制及位错演生过程影响.采用Poisson-Voronoi和Monte Carlo方法建立大规模多晶铜分子动力学模型,针对多晶铜Hall-Petch效应曲线建立具有不同晶粒度的多晶铜模型,并与单晶铜纳米压痕模型对比,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计算金刚石探针压入模型的纳米压痕过程,计算4种模型的缺陷结构的配位数、内应力、原子势能等参数.采用中心对称参数法研究压痕过程中位错等缺陷结构的演化机制.结果表明:具有不同晶粒度的多晶铜纳米压痕过程存在显著的规律性,单晶铜压痕力高于多晶铜,多晶铜压痕力随着晶粒度降低而下降;多晶铜的晶界结构能够限制压痕缺陷、内应力与原子势能向材料内部传递,而单晶铜难以限制此传递过程;压痕过程中,具有较小晶粒度的多晶铜具有更高的静水压力、范式等效应力与原子势能,单晶铜内应力与原子势能低于多晶铜.表层及亚表层为较低晶粒度而材料内部为较大晶粒度的梯度晶粒度材料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织物折皱纹理灰度共生矩阵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图像处理中灰度共生矩阵分析方法,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织物折皱图像的纹理特征,并利用所获得的参数对织物起皱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由于灰度共生矩阵可以完整全面地描述织物纹理特征,因此,可以有效地评价织物免烫等级。  相似文献   

18.
内应力假说建立了一组描述脆性材料强度指标和弹模指标尺寸效应的方程 ;该假说认为内应力场或者说内应力能会随试件尺寸加大而加大 ,在引起材料强度指标随试件尺寸加大而减小的同时 ,还会引起材料初始切线弹模随试件尺寸加大而加大的弹模尺寸效应 .文中利用尺寸效应的方程对 3组不同尺寸的混凝土试件强度和弹模试验数据以及多组不同冰晶粒径的多晶冰试件强度和弹模试验数据进行了计算 ,结果表明理论公式在描述材料强度尺寸效应 (或粒径效应 )和弹模指标尺寸效应时具有良好的精度 ,证明了内应力理论是正确的 .对内应力理论在解释脆性材料破坏形态、尺寸效应等多种力学特性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总结 .  相似文献   

19.
采用Al-Mg合金焊丝多层多道MIG焊焊接10 mm厚铝镁锰合金热轧板材,运用金相组织分析、扫描电镜分析(含能谱和电子背散射衍射)等分析手段对焊接接头的组织不均匀性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焊接循环热、冷却速率以及Al_3Zr等热稳定相粒子的不同作用,焊接接头不同区域内组织与力学性能均呈现出一定的不均匀性。焊缝区为典型的铸态组织,热影响区为保留部分形变特征的再结晶组织,熔池边界由于Al_3Zr粒子非匀质形核核心的作用,形成强化效果不明显的细晶薄层,其显微硬度值分别小于焊缝区和热影响区,而两焊道交界面的晶粒沿散热方向外延生长,粗化明显,显微硬度值最低。  相似文献   

20.
炭黑DZ13和白炭黑VN3在高性能轮胎胶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低滞后炭黑DZ13和高分散性白炭黑VN3对NR/SSBR(溶聚丁苯橡胶)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炭黑N234相比,低滞后炭黑DZ13和高分散性白炭黑VN3能够大幅度降低轮胎生热;与DZ13相比,VN3硫化胶的储能模量(G′)随填充量增加变化幅度较大,损耗因子(tanδ)比DZ13硫化胶小很多;DZ13硫化胶的Payne效应随用量增加而增加,临界应变也随之减小,而VN3硫化胶的Payne效应比DZ13硫化胶强,临界应变也大得多,而且存在两段G′明显下降的过程,表明VN3形成了一种更强的填料网络;高DZ13用量的硫化胶动态力学性能的温度依赖性不符合交联网络弹性理论,VN3硫化胶动态力学性能的温度依赖性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