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使中国菜肴烹饪机器人具备自主烹饪的能力,提出了一种火候模糊控制系统.该系统可根据锅具内容物的颜色和温度变化,以及燃烧器中燃气压力和空气泵的输出压力,结合当前烹饪步骤、当前烹饪原料信息,在模糊化后,经过火候设定模糊推理与火力随动模糊推理,获得燃气比例阀驱动电流、空气泵控制电压、烹饪工序预期完成时间等输出量的模糊值,解模糊后控制燃气引射装置中的气泵流量,调整加热时间.实验表明,采用该模糊控制系统后,燃烧器能够达到较好的燃烧效果,烹饪机器人也能够烹饪出品质优良的菜肴.  相似文献   

2.
豆类食物(大豆类、杂豆类)及制品在烹饪中应用广泛,其性能、功效在加工、烹饪过程中有所改变,寻找其规律,对其合理加工及烹饪是充分利用食物对人体健康作用的基本法则。文章整理和归纳了古籍中关于烹饪加工对豆类食物性能改变的记载,并尝试借鉴西方营养学对于食物营养素受加工、烹饪的影响进行解释,以期更好地把握豆类食物的合理烹饪。  相似文献   

3.
不同烹饪方法对于食物性能的影响不同,文章对古籍中关于食物"生"和"熟"及不同烹饪方法对食物不同的作用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为指导人们选择适宜的烹饪方法提供参考,为中医保健思想在现代人群中的普及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烹饪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饮食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时,最恰当的名称当是“中国烹饪”。中国烹饪的三大技术要素,即刀工、火候和调味,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征。天人合一、崇尚和谐、和而不同、合欢包容、融合统一等中国自古就有的人文精神和伦理原则,在中国烹饪的技术体系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鲜味成分的特性、来源、与其它物质之间的作用,在烹饪中的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充分利用鲜味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为在烹饪中充分利用天然食物的鲜味提供食物参考,为提倡自然环保的绿色餐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粮食类食物是中国人的主食,也是面点、小吃不可或缺的原料,正因为其在膳食结构、烹饪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更应对其的合理利用进行研究。古人很早就发现不同的加工及烹饪方法对于食物的性能会有所影响,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就部分加工及烹饪方式对于食物功效的影响进行归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借鉴西方营养学的观点进行对照、解析,为食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烹饪食品中多环芳烃的污染及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环芳烃是食物在煎炸、烤制和烟熏等烹饪过程中产生的一组有害化合物,具有强烈的致癌性和诱变性,长期摄入这些食物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对烹饪过程中多环芳烃的产生途径进行详细的阐述对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烹饪本质是人类制作食物的一种技术,但是烹饪又是特定人类社会活动的特殊载体;另外,烹饪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紧密相连,消费对生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烹饪的科学化不仅仅是技术的科学化,应该从烹饪活动的全部内容出发,全方位地予以认真研究,进而界定烹饪的本质、烹饪科学的内容和烹饪科学的归属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烹调"不能等同于"烹饪工艺"。烹调法的分类不宜将冷菜方法和热菜方法对立起来。菜肴的火候,应当指原料受热后变化的程度,而非产生变化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烟熏、煎炸、烧烤类食物在其烹饪制作过程中会产生有害物质,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是其中的一类致癌物,以苯并芘的致癌性最强。本文对三种不同的烹饪方式进行了分析,综述了在其制作过程中多环芳烃的产生原因,以及时间、温度、油脂、食物与炭火是否直接接触等因素对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控制和减少多环芳烃产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电子芯片散热问题,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去离子水流经微通道散热器时的流动和传热特性.微通道散热器由无氧铜层叠焊接而成,散热器内微通道当量直径为0.23 mm,去离子水流经散热器时平均雷诺数为252~1 060,加热面热流密度为2×106W/m2.结果表明:不同雷诺数时,三角凹穴周期性变截面微通道散热器的传热性能明显优于矩形等截面直通道散热器;前者加热面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均比后者低2~3℃,且两者压降相差不大;随着去离子水流量的增加,散热器加热面平均温度降低,但当流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加热面温度变化不明显,说明不能单靠增大泵功来强化传热.  相似文献   

12.
住宅小区间歇供暖的实测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住宅小区采暖供热系统的实测数据为基础,应用热平衡原理,从目前住宅小区集中锅炉房供暖系统热交换设备容量特点和供热、得热、失热的关系及对室温影响等方面分析了间歇供暖制在住宅小区供暖中普遍实行的原因:从建筑物热工特性,室外气象条件变化规律,热源热设备的热效率方面阐述了间歇供暖的节能条件和途径,为供暖运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华北地区采暖期间典型计算日内的逐时气温,将计算范围扩至建筑墙体外表面,所建的物理模型和各种材料的物理性质都与实际相符。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将建筑围护结构表面换热过程视为一个动态系统,大大提高了精度,为建筑热工分析和采暖负荷计算提供了可行和准确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板类零件的平面加工,由于工件单面受热产生热变形误差,为了计算这种误差,应用数学和力学方法推导出热变形计算公式,并进行了实际应用举例。公式简明、可靠。  相似文献   

15.
沸腾换热是料液在蒸发器内获得快速浓缩的主要热工过程.本文在分析了沸腾换热机理后指出沸腾换热强度取决于过热度,进而找出了多效减压蒸发装置中获得过热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获得各效理想过热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电供热方式的分析和调研,认为电作为一种方便、洁净的能源,在供热领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伴随着峰谷电价政策的实施,必将进一步促进该领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采用热泵和电热蓄能的供热方式以及冷热电联供方式,是电力资源用于供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热电联产能有效提高煤电机组的经济性,减少CO_2的排放。电热比可衡量这类机组节能收益的高低。对一般热用户供热时,通过对比亚临界、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的电热比,以及一次再热机组和二次再热机组的电热比,分别得出了超超临界机组、二次再热机组供热更经济合理的结论。针对热电联产机组的变负荷运行,分析了3类机组适应负荷变化的灵活性,得知超超临界机组更灵活。对高压热用户供热时,二次再热机组供热更经济,可采取切换供热源的方法使供热蒸汽压力适应机组负荷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次利用水重力热管,以溴化锂水溶液为工质,对在热管外壁面上溶液降膜吸收水蒸气并移出吸收热的传热传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所需热管加热段长度随膜雷诺数的增加而增加,随输出热温度的提高而减小,并且降膜平均传热和传质系数随膜雷诺数的增加而降低;利用热管作为吸收器的传热传质元件,其传热温差很小,但在较大浓差和较大雷诺数下,所需热管加热段长度太长。在热管外壁面上的溶液降膜吸收过程有待强化,以使吸收过程产生的热量与热管的传热能力相匹配。  相似文献   

19.
高温热风炉传热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100A型牧草烘干机组中用以间接加热空气的高温热风炉内幅对换热器和炉外列管换热器的操作原理和设计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地热换热器间歇运行工况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地源热泵应用推广的关键和难点是地热换热器的设计和运行模拟,大多数工程应用均采用简单而又实用的线热源模型。本文利用线热源解模拟出地热换热器周围土壤的温度响应,对于随时间变化的负荷或间歇负荷可以近似用一系列的矩形脉冲热(或冷)负荷来代替。因此,采用了迭加原理来分析计算随时间变化的 间歇 负荷引起的温度响应。通过模拟计算发现,在计算流体的最大温升值时,可以把间歇工作的周期性脉冲热流简化为一个持续作用的平均 热负荷和一个脉冲负荷的和。这为地 热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通过编程模拟还证明,对于地热换热器来说,冷热负荷平衡的工况是最理想的工况,长期运行不会引起地层中热量(冷量)积累而使地热换热器性能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