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裂缝性油藏水驱油机理与注水开发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根据裂缝性油藏油水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两江地区裂缝性油藏的注水开发实践,对裂缝性油藏最佳注水方式的合理选择进行了论证,指出了五点或直线排状井网是开发这类油藏的最佳选择,并用油田实际开发资料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黄陵地区长63油藏为超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根据该油藏的特点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井网型式、开发方式、注水时机、注水压力、注采比及注水量等开发参数进行了分析计算,提出了该油藏的合理开发技术政策,为裂缝性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低渗透油藏中裂缝进行分类,并对其特点进行相应分析,认为微裂缝和大裂缝都对油藏流体的渗流产生影响,其中高压注水裂缝直接影响注水效果。基于高压注水裂缝影响注水效果的分析,提出了伪裂缝、有效注水、有效注采比和注水有效率概念,指出裂缝性油藏在进行注水效果评价、油藏工程设计以及数值模拟开发方案制定时都应考虑注水有效率。  相似文献   

4.
曹刚 《特种油气藏》1996,3(3):24-27
胜利油区渤南油田三区是一个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的低渗透油藏,常规注水开发效果较差。通过对周期注水机理及适用条件的研究,针对该油藏的地质特征和开采现状,提出应用周期注水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的方案。实施周期注水一年多来,取得了控水稳油的良好效果。说明对一个非均质性严重,尤其是裂缝发育的低渗透油藏,应用周期注水可以提高注水的波及系数,改善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裂缝孔隙性油藏注水开发中所取得的一些认识和经验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其中包括裂缝孔隙性油藏水淹的基本规律、油水两相渗流机理以及如何选择合理的注水方式和注水方法等。文中还分析了影响裂缝孔隙性油田注水开发动态的主要因素以及开发中应注意的几个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6.
克拉玛依油田一区玄武岩油藏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裂缝型油藏。裂缝对油气富集以及注水开发过程中的油水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尽管对裂缝性油藏的注水开发有很大的难度和风险,但在实践中,还是找到了一些对注水开发过程进行控制的途径和方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低压裂缝性油藏的开发面临着地层能量需恢复、人工注水易突进的双重矛盾,其开发难度大。针对坪北油田低压裂缝性油藏、且还具有特低渗透的特点,在该油田开发部分井实施早期注水(先期注水和同步注水)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认识,可为同类油田注水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的技术核心——“垂向驱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低渗透油藏储层都存在裂缝,有裂缝的储层也大多数为低渗透油藏。在低渗透油田开发中,只要处理方法得当,裂缝也可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在这方面,我国有关油田和院校几十年来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试验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可以认为,对裂缝性砂砾岩低渗透油藏成功有效开发的核心就是”垂向驱油”。垂向驱油就是注入水沿注水井排方向,即裂缝方向,向裂缝两侧,即垂直裂缝方向的生产井排驱油。垂向驱油是裂缝性砂岩油藏注水开发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要实现好垂向驱油还必须做好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从油藏工程方面来说,主要是编制好油藏开发井网方案,其要点是平行裂缝注水、垂直裂缝驱油,井排平行裂缝、实行线状注水,井距应该加大、排距需要缩小。  相似文献   

9.
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石炭系油藏为构造裂缝和溶蚀孔洞的火山岩基岩油藏,受构造和裂缝控制。储层主要岩性为安山岩玄武岩。油藏采用衰竭式开采递减大、采收率低。由于油藏裂缝发育、非均质性极强,注水开发水淹水窜严重,多数井长期注水不见效。该油藏注水开发已经26年,注水补充地层能量,油藏递减得到减缓;通过研究油藏地质特征,油水分布和运动规律,开展多方式精细注水,油藏目前采出程度达到18.71%,开发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改善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提高水驱采收率,通过大量特低渗透油藏水驱开采特征研究,揭示了特低渗透油藏的水驱规律: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特低渗透油藏会首先沿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注、采井间开启注水动态裂缝,随着注水压力的升高,或将开启与之成最小角度的注采井连线方向裂缝,导致注入水沿裂缝方向注采井无效循环,造成油藏水驱开发效果很差。等值渗流阻力法计算结果也证明了面积驱替径向渗流转为裂缝线性侧向驱替平行流后可大大降低渗流阻力。由此提出了“沿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注水动态裂缝线性注水、侧向基质驱替”的井网转换模式。井网模式的转换避免了注水动态裂缝导致的注入水无效循环,消除了动态裂缝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减小了渗流阻力,扩大了水驱波及程度。现场应用效果显著,单井产能增加了一倍,平面波及系数提高了43.2%,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9.3%。  相似文献   

11.
三塘湖油田牛东火山岩油藏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采用自然能量开发效果差。注水开发对于砂岩类油藏是一项成熟的补充能量的开发技术,裂缝对火成岩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影响较大。前期该油田已经开展了注水先导试验,并研究注入水推进的方向性及裂缝对注水开发的影响等问题。但是通过实践证明,像砂岩油藏式的注水开发方式并未取得明显效果。针对以上情况和牛东区块储层及开采特征,借鉴国内同类油田注水吞吐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注水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松辽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储层中裂缝分布规律与注水开发动态特征,对油藏合理注水方式的选择进行了论证。指出采用矩形五点注水方式,在部署井网时,使井排方向平行于储层中裂缝的延伸方向,可以使井网最大限度地适应储层的非均质性,从根本上抑制裂缝在注水开发中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矩形五点注水方式(或者斜反九点注水方式)是开发好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首选注水方式。  相似文献   

13.
郭振彬  曹文丽 《测井技术》1997,21(4):269-271,279
了解裂缝性油藏油水界面变化,对于进入注水开发中后期的裂缝性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的研究十分重要。综合地应用油藏原始吉资料的观察井油田界面资料确定裂缝性油藏动态油水界面的方法,是一种有效,可靠、简单且易于使用的方法,其应用实例也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低渗裂缝性油藏渗吸注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由于裂缝性油藏储集空间物理性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渗吸效果控制着低渗透裂缝性水驱开发动态与开发效果.通过室内实验研究,获得了低渗裂缝性油藏基质岩块自然渗吸动态规律和脉冲渗吸动态规律,为制定低渗裂缝性油藏合理的渗吸注水开发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南翼山浅层油藏属于孔隙+裂缝双重介质油藏,受孔隙非均质性和裂缝非均质性影响,强化注水导致油井暴性水淹,温和注水地层能量不足。目前采取间歇注水方式,油井产能低,油藏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低,综合含水高。通过油藏开采特征研究,探索改善油藏开发效果途径,提出将目前反九点注采井网形式转变为排状注采井网方式,对提高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鹏翼  刘瑛 《吐哈油气》2005,10(2):156-157
丘陵油田是一个低孔低渗的裂缝性砂岩油藏。开发这种油田,必须先搞清楚天然裂缝,才能有效地进行压裂和注水作业。归根结底,一定要搞清楚地应力场。弄清现今应力场,有助于压裂的工程设计,预计注水水流方向,评价压裂和注水效果。为下一步的油田高效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注水开发对于砂岩类油藏是一项成熟的补充能量的开发技术,裂缝对火成岩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影响较大,通过注水先导试验,解决牛东区块火成岩注水开发是否可行、注入水推进的方向性及裂缝对注水开发的影响等问题。针对牛东区块储层及开采特征,借鉴国内同类油田注水开发效果,分析牛东区块注水能力,提出建议,指导油田开发。  相似文献   

18.
曲皓 《特种油气藏》2015,22(3):104-106,156
针对注水开发裂缝性油藏压力恢复资料存在线性流特征的地层压力计算问题,根据物质平衡原理,建立考虑注水强度影响的裂缝性油藏线性流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给出考虑注采比影响的裂缝性油藏线性流平均地层压力和边界压力的确定方法。 实例计算对比表明,对线性流特征的裂缝性油藏地层压力计算时,应考虑注采比的影响,以正确评价地层压力。 该研究可为油田制订合理的开发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小拐裂缝性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试验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拐油田夏子街组油藏属于典型的深层裂缝性超超低渗透油藏,天然能量不足,无活跃边底水,且油藏压力系数比较低,流动开发以来,许多油井已经停产或停喷,油井产量递减非常快。为尽快补充地层能量,减缓油井递减,选择了二个井且进行先导性注水试验。本文对本闪注水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得出了小拐裂缝性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没有效果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三塘湖盆地主要的生油凹陷是马朗凹陷,主力油层在二叠系芦草沟组。储层基岩基本无渗透性,裂缝为其主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黑墩油田二叠系芦草沟组油藏裂缝特征最为突出。裂缝性油藏与孔隙性油藏及双重介质性油藏应力敏感性差异很大。在黑墩油田储层物性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应力敏感性机理做了分析,通过应力敏感实验,获得了应力敏感曲线和应力敏感滞后曲线,经评价黑墩油田应力敏感性强,滞后效应较弱。在二叠系芦草沟组裂缝性油田开发过程中油层保护应以裂缝性油藏为主,油田注水开发可以在二次采油后期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