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研究了高酸值米糠油制备富含甘二酯油脂的工艺,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影响产物中甘二酯含量的因素依次为底物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添加量;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优化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4h,反应温度230℃,催化剂添加量0.2%,底物摩尔比1∶1。在该条件下做验证试验,得到产物中甘二酯的含量为46.46%,底物油脂的酸值(KOH)由33.5mg/g降至2.3mg/g。  相似文献   

2.
以甘油作酯化剂,氧化锌为催化剂对高酸价米糠油进行化学酯化脱酸研究.探讨了酯化反应过程中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和甘油的添加量对米糠油脱酸效果的影响,最佳酯化条件为:反应时间为6h、反应温度200℃、催化剂的添加量为0.2%、甘油添加量为200%的情况下,可使高酸价(≥酸价37.0 mgKOH/g)的米糠油酸价大幅度下降,可降低到3.6 mgKOH/g油脂以下,显著提高了米糠油的精炼率和品质.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偏甘油酯脂肪酶Lipase G50的固定化及其催化高酸值米糠油乙酯化脱酸效果。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4种树脂,ECR8285树脂对Lipase G50的固定化效果最好,在载酶量为40 mg/g时,制备得到的固定化Lipase G50的酯化活力为518.66 U/g,比活力为15.65 U/mg;最佳的固定化Lipase G50催化脱酸工艺条件为无水乙醇与高酸值米糠油中游离脂肪酸物质的量比2∶1、酶加量40 U/g、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6 h,在最佳条件下高酸值米糠油的酸值(KOH)由62.14 mg/g降至0.12 mg/g;与此同时,固定化Lipase G50在高酸值米糠油脱酸中展现出优异的操作稳定性,连续使用10个批次,酯化活力为509.22 U/g,与初始固定化酶相比,酯化活力没有显著降低。脱酸米糠油经分子蒸馏后,其酸值(KOH)为0.19 mg/g,过氧化值为2.16 mmol/kg,达到了GB/T 19112—2003一级米糠油标准。因此,固定化Lipase G50在油脂脱酸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赵磊  唐婧  王成涛 《食品科学》2013,34(6):19-26
对固定化假丝酵母脂肪酶催化合成葡萄糖棕榈酸酯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脂肪酶添加量、底物浓度、底物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分子筛添加量为影响因素,应用二次回归中心组合法进行五因素五水平试验,以葡萄糖棕榈酸酯产率为评价指标,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酶法合成葡萄糖棕榈酸酯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脂肪酶添加量14.67U、底物浓度1.31mol/L、底物物质的量比(棕榈酸:葡萄糖)3.03:1、反应时间6.63h、分子筛添加量0.71g、反应温度45℃、转速150r/min,在此条件下,葡萄糖棕榈酸酯产率实际值为89.72%,与预测值相近。固定化假丝酵母脂肪酶重复使用7次后仍能保持40%的酶活。  相似文献   

5.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米糠油制备甘二酯的工艺条件。在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固定化脂肪酶添加量及反应物质量比4个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结构矩阵的建立,构建以甘二酯产率为响应值的二次回归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6℃、反应时间为10h、固定化脂肪酶添加量为8.5%及反应物质量比为14∶1时,甘二酯产率理论为60.36%,实际为58.31%,相对误差为3.4%。  相似文献   

6.
全大豆酿造酱油经过压榨工序抽取酱油时,可回收部分大豆油脂,但由于油脂氧化和酸败形成的大量游离脂肪酸(FFAs),导致回收油脂的酸价高达64.68(KOH) mg/g,降低了回收油脂的利用价值。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研究酿造酱油回收油脂的酶法脱酸工艺。结果表明,最佳的酶法脱酸条件为:反应时间12 h,反应温度50 ℃,甘油添加量6.6%,脂肪酶添加量为3%。在该优化工艺条件下,酿造酱油回收油脂的脱酸率高达93.75%,油脂的酸价可降低至2.86(KOH) mg/g,低于GB 2716—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油》中食用植物油关于酸价的最高指标要求(≤3 mg/g)。进一步研究表明,在该脱酸反应体系中,固定化脂肪酶Novezym 435具有良好的脱酸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以高酸值米糠油为原料,在无溶剂体系下利用Lipozyme 435催化合成甘一酯.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主要影响因素,得出了制取甘一酯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底物物质的量比1∶3,加酶量5%(占米糠油质量),反应时间8h,反应温度80℃.在此条件下产物中甘一酯含量为21.39%.  相似文献   

8.
通过添加单甘酯和甘油混合物,以Lipozyme TLIM为催化剂对米糠油酶法酯化脱酸进行了研究。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添加量、单甘酯和甘油混合物添加量,单甘酯和甘油的比例对酸价的影响。由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得出酶法酯化脱酸反应的最佳条件为温度65℃,反应时间9.3 h,催化剂添加量10%,单甘酯和甘油的添加量为150%,单甘酯和甘油的比例为1∶1。在此条件下酸值由原料的43.0 mg/g降至7.2 mg/g。  相似文献   

9.
依据酸价和甘一酯、甘二酯含量降低情况,确定米糠油水蒸气蒸馏脱酸的最佳条件,之后对相同米糠毛油分别进行碱炼脱酸和水蒸汽蒸馏脱酸,再对脱酸米糠油进行蒸馏脱臭,并对其酸价、甘油酯组成及3-氯丙醇酯、缩水甘油酯含量进行检测,对比研究2种脱酸工艺对米糠油甘油酯组成及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米糠油水蒸汽蒸馏脱酸的最佳条件为温度250℃、时间100 min;经水蒸汽蒸馏脱酸,米糠油酸价(mgKOH/g)从14.64降低至5.58,甘二酯、甘一酯含量分别从18.18%、4.08%降低至5.78%、1.87%,降幅分别为68.21%、54.17%,3-氯丙醇酯、缩水甘油酯分别从6.28、4.47 mg/kg上升至10.27、7.70 mg/kg;经碱炼脱酸,米糠油酸价降低至0.11,甘二酯、甘一酯含量降低至9.09%、2.45%,降幅分别为50.0%、39.95%,3-氯丙醇酯、缩水甘油酯含量分别上升至7.35、6.67 mg/kg;蒸馏脱酸米糠油再经脱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含量分别升高至16.04、12.94mg/kg,而碱炼脱酸米糠油再经脱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含量分别升高至17.18、13.91 mg/kg,较蒸馏脱酸再脱臭的升幅提高,这可能源于水蒸汽蒸馏脱酸相比于碱炼脱酸能更好地降低待脱臭油脂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前体物质即甘一酯和甘二酯含量,但由于水蒸气蒸馏脱酸本身会生成较大量的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使得待脱臭油脂中的含量很高,致使脱臭后油脂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含量仍然很高。因此,如何在降低待脱臭油脂中甘一酯、甘二酯含量的同时减少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含量,或将成为防范和消减米糠油精炼过程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形成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大豆毛油为原料,研究磷脂酶A1 添加量、柠檬酸溶液添加量、脱胶温度和脱胶时间对脱胶效果以及中性油脂肪酸和甘油酯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脂酶A1 脱胶的最佳反应条件为20 mg/100 g 油的磷脂酶A1、0.15 mL 45% 柠檬酸溶液、50 ℃脱胶温度、4 h 反应时间。在最佳的脱胶工艺条件下,磷脂酶A1 脱胶中性油中含磷量降至0.47 mg/kg,油脂得率(95.55%)高于酸化脱胶中性油的得率(92.94%)。酶法脱胶中性油与毛油的脂肪酸和甘油酯组成相比,酶法脱胶中性油的脂肪酸组成没有明显变化,甘油酯组成中的甘一酯和甘二酯相对含量减少、甘三酯相对含量增加;与酸化脱胶油脚相比,磷脂酶A1 脱胶油脚中溶血磷脂(溶血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酰乙醇胺和溶血磷脂酰肌醇)的相对含量增加至48%。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查了酸酯类在食用油脂中的抗氧化活性及与其它物质的协同增效作用,结果表明,酸辛酯具有良好的抗猪油氧化活性,而酸十二烷醇酯则在花生油中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能,二者都可以被柠檬酸增效,此外还初步试验了一种新的复合型食品添加剂的性能。  相似文献   

12.
茶多酚对植物油脂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但由于它的脂溶性差而不能直接使用于油脂中。本文就茶多酚的乳化法和溶剂法两种分散体系对葵花籽油的抗氧化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茶多酚溶剂法分散体系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性,其最佳使用浓度为0.015%。同时,维生素E对茶多酚的抗氧化具有增效作用,对于茶多酚溶剂法分散体系,其最佳使用浓度为0.04%。  相似文献   

13.
鱼油(南海低值鱼)微胶囊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壁材,以自制鱼油为芯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鱼油微胶囊产品。以产品的外形,粒径大小、产率、效率、缓释性能作为评价指标,系统地得出制备鱼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鱼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芯壁比为1:2,壁材(壳聚糖:海藻酸钠)比为2.5:1,乳化剂用量为0.1wt%,戊二醛用量为3.5ml,pH为9,反应温度为60℃,乳化搅拌速度为800r/s。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生姜为原料,以生姜精油得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最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提取得到的生姜精油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粉碎粒径、液料比和蒸馏时间可明显影响生姜精油的得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生姜精油的最佳条件为:粉碎粒径160目,液料比19:1 (mL/g),蒸馏时间118 min,此条件下生姜精油的得率为2.09%±0.01%。通过GC-MS对生姜精油进行分析,共鉴定出56种化合物,其中烯类物质39种,醇类10种,醛类3种,酯类2种,烷烃类1种,酮类1种,其主要成分为α-姜烯、β-倍半水芹烯、β-红没药烯、α-法尼烯、α-姜黄烯。  相似文献   

15.
以粗鳀鱼油为原料,以全氧化值为考察指标,在充氮或高真空条件下,探究碱炼工艺对鳀鱼油中氧化产物的脱除效果。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对超量碱、碱液浓度、温度、时间四种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对鱼油中金属元素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碱炼条件为超量碱0.45%、碱液浓度3.65%、温度65 ℃、反应时间40 min,该条件下全氧化值(Totox value,TV)从123.48降低到59.35,酸价降低从2.1627 mgKOH/g到0.8843 mgKOH/g。Fe和As的脱除率分别为73.70%、97.04%。因此该碱炼工艺条件对鱼油氧化产物及重金属具有良好脱除效果,为鱼油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蚕蛹油富含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用途广泛,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论述了采用有机溶剂浸提法从蚕蛹中提取蚕蛹油的最佳工艺技术。以固液比(溶剂用量)、浸提时间、浸提温度为因素,蚕蛹油出油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法优化蚕蛹油的石油醚浸提工艺,试验结果表明:蚕蛹中油脂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固液比1∶20,浸提时间6 h,浸提温度40℃。在此条件下,蚕蛹油得率为31.70%,蚕蛹油呈透明的淡黄色,测得酸价6.73 mg/g,过氧化值4.96 meq/kg,均符合国家食用油标准。  相似文献   

17.
以热带睡莲精油得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热带睡莲精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进行优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萃取精油中的挥发性组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热带睡莲精油的最优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7.5 MPa,萃取温度45℃,循环萃取时间120 min,此时的精油得率为1.92%。精油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萃取所得的睡莲精油中共鉴定出4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含量超过5%的优势成分有5种,这些成分包括6,9-十七碳二烯(含量为25.406%)、十五烷(含量为22.010%)、苄基醇(含量为11.011%)、8-十七碳烯(含量为9.916%)和金合欢烯(含量为8.601%)。  相似文献   

18.
大豆油酶催化脱胶初探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利用特殊的生物化学反应——酶催化水解磷脂分子,采用 N O V O(丹麦)公司 Lecitase10 L,初探了大豆油酶催化脱胶的可行性。通过对酶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水相量、激活剂 Ca浓度、缓冲液浓度等多项单因素试验以及酶浓度,反应时间,水相量为三因素的正交试验,得出大豆油酶法脱胶的最佳工艺条件:酶活度量 20 I U/m l 油,水相量 02% (按油体积计算),反应温度50℃。反应结果,含磷小于 10 m g/kg。  相似文献   

19.
水酶法提取葵花籽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酶法提取葵花籽油并对其提取条件进行研究,以脱壳葵花籽为原料,采用复合纤维素酶提取葵花籽油,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试验,研究了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加酶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等因素对出油效率的影响,确定最佳提油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10,浸提温度90℃,浸提时间9 h,复合纤维素酶添加量0.10 g,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1 h,出油效率可达到79.07%。  相似文献   

20.
以青海地区狭果茶藨子籽油为研究对象,对其不皂化物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同时借助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对籽油水化脱胶、吸附脱色、吸附脱酸工艺进行优化,并对籽油精炼前后理化指标进行对比,以明确青海地区狭果茶藨子籽油成分及较优的精炼工艺,扩大青海地区狭果茶藨子籽油的开发应用。结果表明,狭果茶藨子籽油中含有植醇、谷甾醇、新植二烯等不皂化物,其中植醇占8.78%;共检测出脂肪酸8种,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8.89%,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37.09%和50.80%。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最佳脱胶工艺条件为水化时间:16 min,磷酸添加量:0.3%,加水量:3.0%,脱胶温度:50 ℃;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为脱色时间:20 min,脱色剂添加量:7.0%,脱色温度:51 ℃;最佳脱酸工艺条件为脱酸时间:87 min,微晶纤维素添加量:2.0%,脱酸温度:40 ℃;此条件下狭果茶藨子籽油脱胶率、脱色率、脱酸率分别为80.48%、66.48%、71.30%。精炼后,狭果茶藨子籽油的酸价和光密度下降较大,碘值和皂化值也有轻微下降,过氧化值轻微上升,精炼前后所有指标测定值均在国标范围内浮动,说明此精炼工艺对油脂营养价值产生一定影响,但能提升狭果茶藨子籽油的感官品质,有利于油脂贮藏,可用于狭果茶藨子籽油的精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