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黑曲霉作为出发菌株,以提油后的麻疯树饼粕作为培养基,采用固态发酵方式生产蛋白酶.控制培养基湿度为50%,添加5%的葡萄糖作为碳源,在此条件下发酵4d,蛋白酶产量达到最大值(9204U/g).酶学性质研究表明,蛋白酶最适作用pH为4.0,最适催化温度为50℃,最大催化速度Vmax为18.05μg/min,Km值为2.23 mg/mL,有机溶剂对酶活力有明显促进作用,15%(体积分数)甲醇和10%(体积分数)乙醇可以使酶活力分别提高31.21%和24.11%.  相似文献   

2.
米曲霉固态发酵麻疯树籽饼产中性蛋白酶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验室筛选出的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Asp-1为菌种,麻疯树籽饼为发酵主料,采用固态发酵法生产中性蛋白酶.考察了固态发酵培养基液固比、初始pH、接种量等发酵条件,以及麻疯树籽饼中添加麸皮、碳源、氮源对该菌株产酶能力的影响.经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获得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基液固比1:1,初始pH 6,接种量每10 g培养基含有1×108个孢子,培养基中麸皮添加量10%、葡萄糖添加量0.5%、蛋白胨添加量1%.最佳条件下发酵2 d酶活可达3 759.8 U/g.  相似文献   

3.
固态发酵麻疯树饼粕产饲用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提油后的麻疯树饼粕为培养基,通过产朊假丝酵母固态发酵生产饲用蛋白。结果表明,往培养基中添加10%(w/w)麸皮、15%(w/w)葡萄糖和5%(w/w)蛋白胨,控制初始加水量为200%(v/w),在28。C下发酵3d,发酵饼粕中的粗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29.13%),比未发酵饼粕提高了22.81%,同时粗蛋白体外消化率提高了19.54%。发酵后麻疯树饼粕的营养价值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利用产朊假丝酵母作为发酵菌株,以提油后的麻疯树饼粕作为培养基,采用固态发酵方式生产菌体蛋白。控制培养基湿度在75%的条件下发酵3d,饼粕中的粗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35.26%。与未发酵麻疯树饼粕相比,发酵后饼粕的粗蛋白含量提高了48.65%;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分别提高了17.60%和18.73%,特别是缬氨酸和赖氨酸提高非常明显;饼粕中的粗蛋白体外消化率由3.08%增加到38.91%。发酵后麻疯树饼粕的营养效价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产朊假丝酵母固态发酵麻疯树饼粕产菌体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产朊假丝酵母作为发酵菌株,以提油后的麻疯树饼粕作为培养基,采用固态发酵方式生产菌体蛋白.控制培养基湿度在75%的条件下发酵3d,饼粕中的粗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35.26%.与未发酵麻疯树饼粕相比.发酵后饼粕的粗蛋白含量提高了48.65%;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分别提高了17.60%和18.73%,特别是缬氨酸和赖氨酸提高非常明显;饼粕中的粗蛋白体外消化率由3.08%增加到38.91%.发酵后麻疯树饼粕的营养效价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粮食与油脂》2013,(5):20-22
为对麻疯树籽饼粕进行资源综合利用,该研究以植酸得率为考查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优化从麻疯树籽饼粕中提取植酸工艺。结果显示,优化提取植酸工艺条件为:盐酸浓度0.8 mol/L、温度60℃、时间60 min、液料比12∶1;在该工艺条件下,植酸得率达4.80%。  相似文献   

7.
利用真菌固液态发酵麻疯树籽,通过测定还原糖和氨态氮含量变化,判断真菌对营养成份利用情况与油脂提取效果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经黑曲霉固液态发酵预处理麻疯树籽在发酵48 h得到最大提油量,分别为32.75%(w/w)和31.95%(w/w),比对照组(27.5%,w/w)分别提高19.1%和16.2%;补充适量葡萄糖后有利于提高提油量,经黑曲霉固液态发酵预处理麻疯树籽都在发酵72 h后达最大提油量,分别为35.75%(w/w)和34.65%(w/w),比对照组(27.5%,w/w)分别提高30%和26%。经实验,黄曲霉不适于麻疯树籽发酵,发酵后提油效果没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用马丁-孟加拉红培养基和查氏琼脂培养基对麻疯树种植基地土样中的微生物进行选择分离筛选,获得2株菌MJ1和MJ2.以MJ1和MJ2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诱变,获得1株菌生长较好、产酶较好的菌株MJ18.麻疯树饼粕粗毒蛋白降解实验表明,MJ18菌可产生蛋白酶,对麻疯树饼粕的粗毒蛋白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可利用MJ18进行麻疯树饼粕发酵降脱毒.  相似文献   

9.
以麻疯树籽饼柏为原料,采用溶剂浸出法脱除麻疯树籽饼粕中的脂溶性毒素.以脂溶性毒素的脱除率为指标,研究了不同提取剂浓度、料液比、温度、提取时间及粒度对脂溶性毒素脱除的影响,并通过L9(34)正交试验确定了脱除麻疯树籽饼粕中脂溶性毒素的最佳工艺:即脱除时间2 h、饼粕粒度为80目、提取剂为体积分数85%乙醇、料液比1:10、脱除温度50℃.脂溶性毒素脱除率达到97.54%.  相似文献   

10.
麻疯树饼粕是麻疯树种仁制取生物柴油后的副产品,它不仅富含蛋白质且其氨基酸组成较为平衡,从营养成分含量与组成来看,可用作畜禽蛋白饲料。但因其含有佛波醇酯、植物凝集素和胰蛋白酶抑制剂等毒素和抗营养因子,从而限制了它的饲用。综述了麻疯树饼粕特点、营养特性、毒素与抗营养因子去除方法等内容,以期为麻疯树饼粕资源的饲用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麻疯树籽粕是麻疯树种子提油后的主要副产品,在饲料、食品及日用化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其蛋白质和糖类含量较高,可以作为微生物生长基质,故文章对近年来有关通过微生物发酵进行麻疯树籽粕资源化利用的有关研究做了总结。筛选高效功能野生菌株或构建基因工程菌,优化发酵工艺,以增强麻疯树籽粕的堆肥和脱毒效果,提高其厌氧发酵产沼气量,增加酶蛋白等功能物质的累积和改进其营养效价,尤其是在微生物发酵麻疯树籽粕脱毒机制和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方面亟待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以95%乙醇为溶剂对麻疯树籽压榨饼进行浸出,同时脱除饼中所含佛波醇酯。研究了原料粒度、料液比、浸出温度和浸出次数等因素对粕中佛波醇酯含量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优浸出工艺条件为:原料粒度10 mm,料液比1∶3(m/V),浸出温度60℃,浸出次数5次(每次30 min)。在此条件下,麻疯树籽粕残油率为0.2%,佛波醇酯含量为0.011 mg/g,粗蛋白含量为57.0%(N×6.25,干基)。  相似文献   

13.
小桐子饼是小桐子种仁或种子榨油后的副产物,产量大,是潜在的优质植物蛋白资源.但其含有的毒性成分佛波醇酯,阻碍了小桐子饼作为动物饲料的开发.如何对小桐子饼进行脱毒,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主要总结了佛波醇酯的理化性质及毒性,依据其特性归纳了4种佛波醇酯的脱毒方法.通过对比,目前比较可行的是溶剂浸出-热碱处理法和微生物发酵法,这两种方法基本都能将佛波醇酯完全去除.  相似文献   

14.
探索纳豆菌固态发酵花生粕制备纳豆激酶的最佳工艺条件。以纳豆激酶活力为主要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优化花生粕固态发酵制备纳豆激酶的工艺条件。得出最佳发酵条件: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24 h,接种量10%,料液比1∶0.4 g/m L。在此条件下测得发酵产物的纳豆激酶活力达到3162 U/m L,比单因素最高酶活提高了18%(2680 U/m L),可溶性氮含量为5.6 mg/m L,羟自由基清除率为74%,铁还原力的OD值为0.906。   相似文献   

15.
采用碱提酸沉法对麻疯树籽粕中的麻疯树籽蛋白进行了提取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的最优工艺条件为:碱提料液比1∶11,pH8.5,温度55℃,时间100 min;酸沉pH4.4,温度55℃,时间40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麻疯树籽蛋白提取率达到76.71%,分离物蛋白纯度达到81.18%。  相似文献   

16.
生物柴油制备中原料麻疯树籽油预酯化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柴油一般是通过天然油脂经过碱催化酯交换反应制得。以攀枝花地区的麻疯树籽油为原料,研究了KOH催化酯交换过程对原料油酸值的要求,以及麻疯树籽油性质对浓硫酸催化预酯化过程的适应性。研究发现,KOH催化酯交换过程中,原料油的酸值应控制在1.5 mgKOH/g以下以避免引起产品皂化;预酯化过程中,用油重1%的浓硫酸催化,当甲醇用量为油重12%时,原料油的酸值应小于20 mgKOH/g;随着原料中水分含量的增加,预酯化转化率下降;磷脂含量对于预酯化转化率影响不大,但应在1%以下才能便于后续分离。  相似文献   

17.
Natural pigments are an important alternative to potentially harmful synthetic dyes. We investigated the feasibility of corn cob powder as a substrate for production of pigments by Monascus purpureus KACC 42430 in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A pigment yield of 25.42 OD Units/gram of dry fermented substrate was achieved with corn cob powder and optimized process parameters, including 60% (w/w)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incubation at 30°C, inoculation with 4 mL of spores/gram of dry substrate, and an incubation period of 7 days. Pigment yield using corn cobs greatly exceeded those of most other agricultural waste substrates. The pigments were stable at acidic pH, high temperatures, and in salt solutions; all important considerations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e viability of corn cob substrate in combination with M. purpureus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