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双河油田Ⅷ-Ⅸ油组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零散,依靠单项措施难以改善单元整体开发效果的特点,在深入开展了油藏精细描述、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对注采井网综合调整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提出了适应Ⅷ-Ⅸ油组特高含水期综合调整方法,制定了注采井网综合调整对策,进行了井网综合调整部署,实施后取得良好的增储上产效果。  相似文献   

2.
双河油田Ⅷ-Ⅸ油组注采井网综合调整技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针对双河油田Ⅷ-Ⅸ油组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零散,依靠单项措施难以改善单元整体开发效果的特点,在深入开展了油藏精细描述、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对注采井网综合调整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提出了适应Ⅷ-Ⅸ油组特高含水期综合调整方法,制定了注采井网综合调整对策,进行了井网综合调整部署,实施后取得良好的增储上产效果。  相似文献   

3.
双河油田处于特高含水开发期,水驱采收率突破45%,大面积强水淹,纵向近三分之二的厚度强水淹。通过对开发后期潜力分布特点分析和低效并成因分析,确定了提高开发效益的层系转换对象,即累积采出油量高,目的层系剩余油少的老采油井;二次加密井开采的小面积剩余油富集区的井点;油水边界水侵严重的井点等。并制定出相应的层系转换原则,根据这些原则进行具体层系转换,取得了增油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4.
经过30多年的高速高效开发,双河油田Ⅷ-Ⅸ油组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注采井网如何调整才能改善开发效果,是油田开发中急需解决的难题。为此在双河油田Ⅷ-Ⅸ油组将传统的油藏分析评价方法应用至更小的沉积单元——单砂体,采用静动态评价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双河Ⅷ-Ⅸ油组的86个单油砂体进行了评价分类,针对分类后油砂体存在的问题和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调整挖潜对策,该方法在矿场应用后取得了良好的增储上产效果,提高采收率2.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5.
双河油田Ⅷ Ⅸ油组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综合挖潜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河油田Ⅷ Ⅸ油组经历了30多年的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调整和挖潜的难度增大,单元开发效果持续变差。通过主力油层细分流动单元、分时剩余油研究、强水淹层细分评价等综合挖潜技术,对双河油田Ⅷ Ⅸ油组进行综合评价,搞清了单元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并利用补孔、调层、解堵、复产、大修等手段对潜力层进行挖潜。通过一系列综合调整挖潜后,进一步完善了注采关系,提高了单元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
双河油田高含水期厚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河油田厚油层发育,在目前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厚油层厚油层的内剩余油分布主要受井网完善程度,地层纵向渗透性,砂体沉积特征,微构造及区域地层压力因素控制,剩余油在井网不完善井区,纵向中低渗透层,注采状况较差的分流河道沉积间及沉积末端,微构造高部位及局部注水压力平衡区相对富集,在完善井网的基础上根据地层地质特征加强注采结构调整及注水合理调配,是双河油田油层挖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双河油田厚油层发育,在目前特高食水期开发阶段厚油层内剩余油分布主要受井冈完善程度、地层纵向渗透性、砂你沉积特征、微构造及区域地层压力因素控制。剩余油在井网不完善井区、纵向中低渗透层、注采状况较差的分流河道沉积问及沉积末端、微构造高部位及局部注水压力平衡区相对富集。在完善井冈的基础上根据地层地质特征加强注来结构调整及注水合理调配,是汉河油田油层挖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运用多种方法对双河油田Ⅷ-Ⅸ油组的合理井网密度进行了计算,然后在此基础上,部署了五套井网密度方案,应用三维数值模拟模型对各套方案的开发指标模拟计算、经济指标对比分析,最终优选出开发指标及经济指标均较好的方案,最后,综合考虑各计算方法的优势及局限性,确定了双河油田Ⅷ-Ⅸ油组的合理井网密度。  相似文献   

9.
针对Ⅵ油组整装砂岩油藏特高含水开发后期主力油层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研究了层系存在的问题原因,并针对其潜力开展了高含水后期综合挖潜对策的研究,确定了高含水主力油层仍是后期调整开发的主要对象,非主力油层具备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的潜力,提出了重返高含水主力油层提高剩余储量动用程度等有针对性的综合调整对策,并把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综合挖潜技术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了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10.
双河油田油层微构造特征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双河油田主力油层微构造研究,总结出油层微构造征及其主要类型,它包括正向微构造、负向微构造和斜面微构造等。生产实例表明正向微构造为剩余油富集区,负向微构造为严重水淹区、建议在制定油田开发加密调整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构造因素,尽可能把加密生产井钻在正向微构造上,负向微构造只能钻注水井。  相似文献   

11.
主要介绍了利用老井侧钻技术挖掘高含水期油井剩余油的方法,通过对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摸索合理的侧钻井部署原则,通过侧钻技术不断完善注采井网,提高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最终提高油田开发效益,实践表明:老井侧钻技术在开发后期挖掘剩余油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曙光油田曙一区互层状超稠油采用蒸汽吞吐开发,经过近20年开发,取得显著开发效果,但受目前油藏认识水平和采油工艺水平限制,油藏采出程度仅为22%,大量剩余油未得到有效利用。结合互层状超稠油油藏特点和开发实际,利用目前常用的测井、测试及动态生产资料等剩余油研究方法,对互层状超稠油平面和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提出通过增加开井数、调整注采方式、优化增能措施等手段挖掘平面剩余油,通过调层补孔、加深注汽管柱、实施选配注措施等手段挖掘纵向剩余油。2017年这些措施应用后,超稠油综合递减控制在4%以内,取得较好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
应用图象处理技术研究双河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图象处理技术并结合微观模型驱油试验,对双河油田剩余油形成机理、分布特征、组合关系及储层微观非均质性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分析与研究,为高含水后期剩余油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4.
针对濮城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地质及油藏特征,应用Earthvision油藏描述软件及VIP数值模拟软件,提出了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剩余油地质储量、剩余油潜力区厚度、潜力区储量丰度图等剩余油分布的定量描述方法,为该区今后的勘探挖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双河油田开发后期流动单元划分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双河油田储集层的严重非均质性,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双河油田开发后期流动单元划分的4个步骤,并对北块Ⅱ4~5层进行了流动单元划分研究,共划分出4种类型。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流动单元其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差异较大,在生产中表现出不同的动态特征,因此,开发后期以流动单元为基础进行动态分析和潜力研究将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16.
双河油田上倾尖灭区增储上产综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双河油田上倾尖灭区开发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了油砂体细分对比、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和现注采井网的适应性分析,提出了针对上倾尖灭区油藏特点的增储上产综合挖潜对策。矿场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井网完善程度增加9.4个百分点,注采结构趋于合理,油水井数比由2.3:1降为1.85:1,新井投产和老井措施累计增油12.5×104t,新增地质储量156×104t,水驱采收率提高4.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双河油田主力油层微构造研究,总结出油层微构造特征及其主要类型,它包括正向微构造、负向微构造和斜面微构造等。生产实例表明正向微构造为剩余油富集区,负向微构造为严重水淹区。建议在制定油田开发加密调整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微构造因素,尽可能把加密生产井钻在正向微构造上,负向微构造只能钻注水井。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常规测井资料,综合分形几何学和地质统计学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应用正演井间分形克里格(Forwark Interwell Fractal Kriging)方法形成虚拟井,即虚拟井预测法。应用该方法研究了胡状集油田胡十二断块高含水期胡检1井区开发后期的剩余油分布状况,研究结果与试油成果符合率较高,说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注水开发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以往常采用剩余油饱和单一指标来评价剩余油潜力,只能反映、评价某一部位水淹程度,而不能量化潜力大小的缺点,为适应注水开发油田特高含水开发期的要求,本文通过计算剩余储量丰度经济界限,从而运用含油饱和度-剩余储量丰度联立评价,将剩余油潜力分为三大类六亚类,并提出相应的挖潜对策。  相似文献   

20.
沈84块E2s3^4Ⅲ油组高凝油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法 通过沈84块174口井的测井地质资料的分析和处理,利用灰色系统与神经网络技术评价水淹层的测井解释方法,对沈84块E2s3^4Ⅲ油组各小层剩余的油分布进行了研究。目的 提高沈84块E2s3^4Ⅲ油组开发效果。结果 该油组各小层油层发育、物性好,剩余油分布广。结论 通过分析各支不规则连片的块状、条带状及环状剩余油分布的富集范围,指出了该区块今后挖潜的有利区域和层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