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分析嵌入式实践课程的特点,指出课程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方面与新工科建设要求不适应之处,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方面做出改革。为课程确定教学目标,重构实验平台,构建“三 -三”课程教学架构,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注重过程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培养。教学实践显示,按照新工科建设要求开展课程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打造“嵌入式金课”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C语言程序设计”是大学理工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研究合理的“C语言程序设计”线上教学模式成为大势所趋。文章首先对“C语言程序设计”线上教学模式的优势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以超星学习通和线上程序设计辅助平台为基础设计的课程线上教学模式,并将此模式应用到长治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教学中。对比了线上教学模式和传统线下教学模式的学生考试成绩,结果线上教学基本可以达到与传统线下教学相近的成绩。分析了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几个改进方法作为后续教学改革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远程监控技术”课程传统教学“痛点”,按照新工科新发展的建设要求,基于OBE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了课程教学创新设计与实践的研究,在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内容及学生考核评价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创新举措,实现了教学的创新。成绩对比分析说明教学创新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课外知识拓展的主动探索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了教学相长和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相似文献   

4.
“微波工程”是一门电子信息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学习中我们要求学生对电磁场深入掌握,同时对场、波、路的概念都要达到一定的理解水平.教学中我们采用MathCAD这一数学工具来辅助教学,将复杂的公式和概念图形化,可以直观地将不易理解的公式和概念展现在学生面前,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新工科与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注重“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兼具基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特点,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主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贯彻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工程教育理念。实践表明,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对其进行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工程意识以及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从新工科对“电磁场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出发,提出了课程的新工科建设思路,实践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工程导向型闭环教学模式,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动态改进了该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模式实施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与课程的延伸参与度,较好的实践了新工科的建设内涵,对于新形势下新工科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之一。“深思考”是“善提问”的必要前提,也是使“读书”、“实践”能够内化为学生能力的必由途径。在大学本科电气专业“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尝试引导学生逐步具备思考的基础,进而锻炼自己深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为满足新工科教育中的“交叉与融合”的人才培养要求,以自动化类专业的“数字电子技术”专业课为切入点,探索基于PBL教学法的课程教学的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仿真实验及教学实施过程三个方面,开展PBL的教学方法实施,通过多种教学实施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工科“随机过程理论”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提出了“随机过程理论”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其创新性思维以及系统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高等学校工科电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扩大会议于一九八六年五月二日至五日在厦门大学召开,出席会议的除电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成员外,还有国家教育委员会高教二司梁森同志,高等教育出版社杨陵康同志,部份院校有关课程教师及高教社有关编辑共八十一人。会议期间,与会同志再次认真学习了国家教委关于制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文件,听取了梁森同志关于教育质量评估和制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情况介绍,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性质,制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目的、依据以及教学基本要求同教学大纲的区  相似文献   

11.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有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责任。工科专业基础课程涉及面广、实用性强,通过对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分析和计算的能力,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工科专业基础课程是将学生从基础知识过渡到深层知识领域的关键课程,并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开展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的“电子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模式的研究。在课程教学中,利用超星学习通构建线上学习平台,与传统课堂教学融合,提升教学效果。教学中引入“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工程应用和实践能力。完善课程学习考核机制,注重过程考核,使课程考核更透明、更科学。  相似文献   

13.
电工学编审小组于1982年6月在天津召开编审小组会议,主要议程:①复审秦曾煌主编《电工学》修订稿。②评选90学时基本教材。③研究编委会工作。与会同志学习了1982年2月教育部在郑州召开的高等学校工科基础课程教材编委会工作会议有关文件,一致认为必须提高教材质量,必须贯彻“打好基础、精选内容、逐步更新、利于教学”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在新能源的发展中,电力电子技术实现电能精确变换至关重要,从而凸显电力电子技术学习的重要性,“电力电子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针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根据新时代新工科需求的特点,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传递和价值引领为目标,通过课前预习+课内学习+课后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建立专业课程学习体系,积极地探索“电力电子技术”知识。  相似文献   

15.
"通信原理"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程,也是大部分高校考研的必考课程之一。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提高"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等能力的作用至关重要。文章主要阐述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对"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进行调整,使其更适应新工科对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培养出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在新工科教育思想的指引下,“电磁兼容原理与应用”课程秉承“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对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改进和考核方式改革。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措施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自主学习与持续学习的习惯,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模式识别”这门课,将“智慧启迪”、“爱的教育”的理念贯彻到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逐步具有人文情怀。本文首先分析思政教育在“模式识别”这门课中的特点和目标,然后给出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中的具体案例分析。通过这样的授课方式,我们从模式识别技术中凝练出所蕴含的智慧、内涵与情怀,并将它们传授给学生。此种授课方式有利于学生由“传统工科生”向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转变。  相似文献   

18.
“电路”课程是研究电路理论的入门课程,要求学生必须牢固掌握本课程基本内容,深刻理解有关基本概念,熟练运用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解决工程问题,达到并超过本课程基本要求.然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不少初学学生概念模糊,似是而非,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清,张冠李戴,作业、练习和考试常出错.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理论,正确理解电路基本概念,熟练运用所掌握的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具体电路问题,我们在“电路”  相似文献   

19.
在新工科背景下,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本文提出了一种多维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策略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的探究与实践。整体流程主要包括课前自主学习、课上知识消化及课后教学反馈。该策略通过多个维度的教学方法对“信号与系统”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展示,显示了此教学策略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且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法也具有良好的推广作用。  相似文献   

20.
鲁富宇  冷泳林 《移动信息》2023,45(12):84-86
在新工科背景下,随着Web前端技术的发展,“Web前端开发”课程面临着教学内容快速迭代、学生实践能力无法跟上技术发展等问题。OBE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文中分析了OBE理念与“Web前端开发”课程的契合度,提出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中深度融合OBE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Web前端开发”课程,包括重新定位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机制等。研究表明,应用OBE理念,能帮助“Web前端开发”课程有效解决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问题,进一步强化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提高“Web前端开发”课程教学质量的有益尝试,是“Web前端开发”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