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通过对比十二钼酸铵结晶工艺,考察了不同结晶工艺制备十二钼酸铵的晶体形貌、粒度、晶体的衍射曲线,同时对十二钼酸铵结晶工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以四钼酸铵为原料,采用联合法制取七钼酸铵,研究七钼酸铵结晶过程的工艺条件,试验考察了多因素条件对七钼酸铵产品直收率与物理性能(表面形貌、粒度)的影响。根据优化结果产出的七钼酸铵产品,纯度较高、杂质含量低、表面形貌较好、粒径均匀,质量达到国标MSA-0牌号标准。  相似文献   

3.
《中国钼业》2008,32(3):11-11
一种高杂质钼铁合金生产钼酸铵的方法,包括高杂质钼铁合金与碳酸钠机械活化焙烧,焙砂加水搅拌浸出,浸出液加无机酸调pH值,弱碱阴树脂离子交换钼,钼酸铵溶液静置沉钒,氯化镁净化除P、As、Si,强碱阴树脂离子交换深度除钒,钼酸铵结晶等过程。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工艺适应性强,钼酸铵质量好,Mo回收率高,工艺总收率可达90%以上,产出的钼酸铵质量达国标二级以上。  相似文献   

4.
系统考察了钼酸铵溶液中钾钼比、钼酸铵溶液钼含量以及结晶温度对四钼酸铵钾含量影响,结果表明,四钼酸铵钾含量随钼酸铵溶液中钾钼比降低而降低,随钼酸铵溶液钼含量降低而降低,随结晶温度升高钼酸铵钾含量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5.
十二钼酸铵的制备及工艺参数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别以二钼酸铵、四钼酸铵、七钼酸铵以及八钼酸铵为原料,在无机酸溶液中结晶出了形貌规整的十二钼酸铵;考察了硝酸、盐酸、硫酸对制备十二钼酸铵的影响以及结晶废水对制备十二钼酸铵的影响。结果显示,硝酸、盐酸和硫酸都可以为制备十二钼酸铵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同时合成废水满足循环使用,降低了十二钼酸铵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6.
分析表明,钼酸铵结晶抗团聚剂,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实验结果,也已有了初步的理论解释,但仍未在生产中获得实际应用;连续蒸发结晶器,在国内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但是,在国外已经广泛采用。因此,我国应当大力推进抗团聚剂与连续蒸发结晶器的应用。本研究表明,我国两类钼酸铵结晶过程,其中包括,第一类,易溶性钼酸铵结晶,二钼酸铵、七钼酸铵;第二类,难溶性钼酸铵结晶,四钼酸铵、十二钼酸铵、八钼酸铵,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团聚性与稳定性问题。它们严重地制约着我国钼业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的提高。为此,本文就抗团聚机理与连续蒸发结晶器原理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钼粉冶用四钼酸铵晶体的生产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徐志昌  张萍 《中国钼业》2000,24(3):27-30
依据钼盐的络合物化学和碱性钼酸钕滴定的结果,研究了四钼酸铵的酸沉反应式及其酸量计算方程式,依据晶体结构、性能与粒度控制为目标。对结晶阶段的酸量和钾量控制以及洗涤、干燥阶段的工艺操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钼粉冶用四钼酸铵的结构、性能和粒度不仅直接依赖于结晶阶段的酸量、钾量等工艺参数的控制,而且间接依赖于下游工序,包括洗涤和干燥阶段的工艺参数等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连续式制备七钼酸铵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在工艺研究的过程中,以七钼酸铵粒度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实验,对影响七钼酸铵粒度的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素,随后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系统研究工艺参数对粒度的影响,得出最佳的制备工艺条件为:进料密度1.394 g/mL,搅拌速度125 r/min,外循环流量565 L/min,结晶温度为22℃。在此条件下进行3次平行实验,得到七钼酸铵粒度的平均值为408.6μm。  相似文献   

9.
叙述了用钼酸铵生产中的氨浸尾渣、净化渣生产钼酸钠的工艺过程,对防止硫酸盐等强酸盐对钼酸钠结晶造成的危害提出了解决的工艺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利用钼酸铵尾渣生产钼酸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兴元 《中国钼业》1998,22(4):91-93
叙述了和钼酸铵生产中的氨浸尾渣、净化渣生产钼酸钠的工艺过程,对防止硫酸盐等强酸盐对钼酸钠结晶造成的危害提出了解决的工艺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仲钨酸铵(APT)主要采用蒸发钨酸铵溶液的方式制取,是钨冶炼中最重要的中间产品,其化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后续钨产品的质量。以硫磷混酸协同分解白钨所得钨酸铵溶液为原料,通过研究APT蒸发结晶过程中主要杂质离子的析出规律,获得了制备APT-0级产品所要满足的钨酸铵原料液中各杂质的浓度上限,既为钨酸铵净化工序提供了除杂深度的数据依据,又确保了蒸发结晶工序产品质量的达标。结果表明:对于杂质Na和K,K比Na更易析出;杂质Cu和Mg的析出率和在APT中的含量均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杂质Mo在蒸发结晶前、后期的析出方式有所不同;杂质P和Si的析出率随其浓度增大而降低,且P的析出率比Si要大;杂质S以溶解度很大的(NH4)2SO4形式存在,故除了被吸附、夹带以外很少析出。根据GB/T 10116—2007,当溶液中c(Na)<52 mg/L,c(Cu)<18 mg/L,c(Mg)<17 mg/L,c(Mo)<30 mg/L时,制得的APT产品可满足零级要求,而对溶液中杂质K,P,Si,S的要求须更加苛刻才可能达到产品标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钇基重稀土碳酸盐沉淀过程中杂质铁、铝离子的共沉淀行为以及对碳酸稀土的结晶性能和结晶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用碳酸氢铵沉淀稀土时 ,杂质铝可沉淀完全 ,但在上清液中仍存在微量铁。同时在碳酸稀土的陈化结晶过程中有少量铁溶出 ;常温下钇基重稀土碳酸盐在低配比区域的结晶活性差 ,而在高配比区域结晶速度较快。杂质的存在会显著影响碳酸稀土的结晶 ,使结晶速度明显减小 ,结晶过程的值下降不明显 ,结晶产品的沉降性能变差  相似文献   

13.
曹璇  张宝 《铜业工程》2008,(4):29-31
介绍了由不同工艺路线制备七钼酸铵的进展情况,针对产品质量、存在问题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改变合成体系H+浓度对十二钼酸铵晶体形貌、杂质含量等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提高合成体系的H+浓度,AQM在酸性环境中溶解、结晶析出十二钼酸铵,同时,杂质含量大幅降低,晶体形貌由不规则的块状变为规整的六棱柱状。  相似文献   

15.
在实验室对废酸处理中、低品位锰矿资源提取锰盐产品的工艺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浸出、净化、分离后浓缩、结晶等工艺制备出符合HG/T 3816—2006标准的四水氯化锰产品。  相似文献   

16.
根据碳酸镧沉淀与结晶过程中溶液pH值和沉淀粒度的测定结果,对碳酸镧沉淀的自发结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碳酸镧自发结晶的活性区域位于碳酸氢铵与镧离子的沉淀反应摩尔比1∶1~2.8∶1之间。而在高配比区域碳酸镧的结晶是惰性的。考察了加料方式、加料速度、加料比等对碳酸镧结晶的影响,并对碳酸镧的结晶化机理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相关的沉淀和结晶过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相似文献   

17.
从氧化钼与杂质颗粒关系入手,对钼焙砂难浸原因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氨浸前,一部分氧化钼被杂质颗粒吸附在表面,形成致密层,难以进行氨浸反应。氨浸后,杂质颗粒表面吸附大量钼酸铵,致使浸出率下降。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贵溪冶炼厂电解净液工段为了消除高杂原料生产过程中电解液杂质上升带来的影响,研究对比了几种提高净液除杂能力的改进方法。具体阐述了从提高真空度、增大换热面积、将诱导法脱杂改为分段循环法脱杂以及对硫酸镍冷冻结晶工艺等方面的改进,在提高净液工序脱杂能力、满足现有生产规模以及改善脱杂槽面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9.
使用高钨低钾钼精矿生产合格的钼酸铵时,仍需要采用硫化钠除杂的方式,以达到综合回收有价金属的目的,本文详述了该渣的综合利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