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对比分析了3批聚合度为1000的聚氯乙烯(PVC)树脂的热稳定性、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偏二氯乙烯链节含量、分子链双键的相对含量及重金属离子含量.结果发现,热稳定性差的树脂双键相对含量较高,重金属离子相对含量明显高出正常批次料;同时还检测出了偏二氯乙烯链节.研究认为,引起配混料和医用粒料颜色发暗、雾度升高、制品黄色指数高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树脂重金属离子含量高,对树脂老化起到了催化作用;其次是原料单体中的杂质参与了聚合,形成了分子链缺陷,导致热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3.
聚氯乙烯树脂是用途广泛的塑料品种之一,它具有价廉、难燃、耐腐蚀、绝缘性等许多优点,因而被大量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建筑、化工等行业。PVC树脂在生产过程中,因聚合工艺配方、原料杂质含量等影响,不可避免地在PVC分子链上形成不同程度的缺陷结构,而PVC树脂是在高温和高剪切条件下进行加工制成塑料制品的,这些缺陷结构使PVC树脂不够稳定,受热时容易分解释放出氯化氢,氯化氢又能促进PVC大分子链脱氯化氢反应,导致聚合物降解,引起产品变色,制品力学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4.
5.
采用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吸收光谱、X射线荧光分析、凝胶渗透色谱以及热重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品牌的PVC树脂原粉进行检测和对比,分析了树脂热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以便指导生产,提高PVC树脂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7.
通过采用缓冲剂对聚合体系的pH值进行控制、在聚合配方中添加热稳定剂、控制聚合转化率等措施提高了PVC树脂的热稳定性能。结果表明:聚合开始添加用量为0.14%(或0.12%)(以VCM质量分数计)的碳酸氢铵pH值缓冲剂与聚合1.5h后流加用量为0.13%的氢氧化钠能有效地控制聚合体系pH值呈中性状态;采用加料方式2添加0.06%的PVC树脂改进剂或添加0.04%液体锌热稳定剂(或0.04%液体锌与新型耐热终止剂SPJ-KHZ复合使用)能有效提高PVC树脂的热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8.
9.
通过对影响PVC树脂热稳定性的各种因素的分析,综合国内现正在广泛使用的各种热稳定性剂的性能比较,选择了其中从经济技术及安全环保等各方面均认为比较理想的液体锌与脂肪酸锌进行了实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大大提高了PVC树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11.
聚氯乙烯(PVC)树脂的热稳定性是该种树脂重要的质量指标之一,它影响到制品的使用寿命和使用范围。控制该项指标对于提高产品质量,指导加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聚氯乙烯树脂受热后的不稳定性表现为颜色的加深,发生多种反应。引起聚氯乙烯树脂受热不稳定的原因很多,有分子内部结构方面的因素(如双键,支化度,1,2—二氯结构,立体规整度,以及低分子含量等),也有外部的影响因素(如氧,游离HCl,临界尺寸,其他杂质和溶剂等)。如何从中找到一个简单易行,重现性好,误差不大,测定结果能真正表征 相似文献
12.
13.
介绍了热稳定性测定仪的测定原理、试验注意事项及测定方法,指出该仪器具有操作简便、重现性好、数据准确的优点,对评价PVC树脂及其制品的热稳定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PVC糊用掺混树脂是一种在配制PVC增塑糊时通过掺混来代替部分糊树脂的PVC树脂,它广泛用于壁纸、地板革、人造革、浸渍制品、注塑制品、搪塑制品的机械发泡、钢板涂层等制品中,不仅能改善糊制品的质量,而且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16.
为提高WS系列低分子量PVC树脂的初期热稳定性,进行了添加热稳定剂为重点的小试工作,同时考察了有机过氧化酯类Tx23与Tx36复合引发体系替代EHP/ABVN引发体系、不同牌号热稳定复合终止剂、pH调节剂磷酸三钙等小试,并取得了一些规律性小试数据,为进一步扩试和生产试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日前,湖北宜化高热稳定性PVC树脂试产成功。在湖北省某大型管材企业的实验证明,采用这种PVC树脂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20%以上的复合热稳定剂用量,且PVC制品检测结果符合国家标准。高热稳定性PVC树脂在聚合过程中应用了NEWPAK环保助剂,其热稳定性和加工流动性都优于普通PVC树脂。自2016年以来,青岛阿莫斯资源科技有限公司与国内 相似文献
18.
19.
提高PVC热稳定性因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讨论了影响PVC热稳定性的因素,提出了提高加工热稳定性的研究重点。采用链转移剂、降低聚合度、保持适当的PVC反应温度等是抑制羰基烯丙基生成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PVC树脂热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包括白度法、核磁共振检测分子结构法、刚果红法、初期着色性检测法、紫外光谱法、傅里叶红外光谱法、HCl水吸收法、出片变色法、转矩流变仪法、热重分析法等。针对不同厂家生产的PVC树脂,并结合加工过程,对这10种PVC树脂热稳定性评价方法进行了试验验证,得出的测试结果存在差异,但总体趋势基本一致。指出每种热稳定性评价方法各有其优缺点,须根据实际生产所需要的各项热稳定性指标综合考虑,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