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提出一种测量起重机伸臂的侧弯变形的摄像测量方法,可以实时、动态测量起重机伸臂对应点的侧弯变形量。推导了变形测量算法,通过实验验证测量精度,实验结果表明起重机伸臂侧弯测量精度与侧弯量有一定的关系,测量精度与激光点到相机的距离、两激光点之间距离、伸臂实际侧弯量、图像处理精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当前,地基沉降变形量测量结果误差较大。因此,文中提出融合InSAR沉降监测技术的建筑地基沉降变形量测量方法。通过滤波处理合成孔径雷达影像,结合InSAR沉降监测原理,计算出建筑地基的最大形变梯度,采用概率积分法进行空间差值计算,求解沉降变形量测量值。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测量平均百分比误差为0.04%,沉降中心测量平均百分比误差为0.09%。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测量方法,对储罐建成后采用充水预压加固时的地基变形进行了监测和分析,测量项目包括储罐底板变形、基础边缘变形和地基表面土体变形。储罐底板变形测量分析结果可知,采用储罐中心预抬高补偿地基沉降的方法效果良好,实测罐基拱度为1.26%,储罐地基锥面坡度为17‰;地表沉降测量结果说明分级的充水预压法有效加固了储罐地基土体,充水预压地基最大沉降量达940mm。放水后回弹量为24mm,占最大沉降量的2.55%;不均匀沉降测量数据分析表明储罐间的合理净间距为大于等于1.0D。  相似文献   

4.
变形测量是岩石力学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基础,数字图像相关算法在岩石变形测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位移云图边缘检测收敛性差、定量刻画参数少等问题。基于此,将目标追踪方法引入到岩石变形测量领域,提出基于目标追踪算法的岩石表面变形测量方法,该方法通过Harris角点检测,获取图像中关键特征点的位置,之后采用KLT算法计算出跟踪点在变形后图像中所对应的位置,从而确定岩石表面的全场位移。为验证算法的可靠性,开展室内岩石剪切试验,对比分析目标追踪算法和数字图像相关算法的试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目标追踪算法能够实现岩石表面的非接触位移测量,相比数字图像相关算法,精度和稳定性有一定提升。目标追踪算法解决了数字图像相关算法在岩石边缘处变形量计算不收敛、稳定性差等问题,真正实现了在可计算范围内全场位移量的拾取。提出利用信息熵来定量刻画岩石破坏过程变形场的演化特征,有助于更全面、更准确地分析岩石在各种复杂外载荷作用下的力学行为。所提出的一种新的岩石表面变形场测量方法,为可视化研究岩石表面变形演化规律及损伤特征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同时也为岩土工程领域非接触变形测量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5.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要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华贞 《山西建筑》2005,31(1):215-216
针对高层建筑的特点,结合实际工程经验,从其平面测量控制、垂直测量控制及温差变形观测等方面,阐述了高层建筑全面施工测量的要点,提出了该测量工具及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共3座斜拉桥6个主塔,为满足斜拉桥索导管及钢锚梁定位精度要求,需对主塔日照变形和风力变形进行系统监测,得到主塔日照及风力变形规律,从而确定索导管、钢锚梁安装测量的最佳时段及最大风力等级。基于徕卡TM30测量机器人ATR自动照准技术,开发出主塔自动监测软件及数据处理软件,方便、快捷、准确、自动地进行主塔变形监测及数据分析处理。  相似文献   

7.
工程测量在信息化测绘战略跨越中的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长利 《工程勘察》2009,(12):11-16
工程测量综合体现了现代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发展,在信息化测绘战略跨越中工程测量采用卫星定位测量、摄影测量、GIS、大型工程精密工程测量、轨道交通精密施工测量和变形监测等技术和方法,取得了长足发展和丰硕成果,本文概略介绍了这些基本情况,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冠军 《城市勘测》2009,(2):127-129
结合太中银铁路山西境内某采空区的变形测量工作,对铁路建设中采空区变形测量特点、等级、变形网及变形观测点的布设方法、测量周期的确定、外业观测、数据处理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欧阳灼波 《山西建筑》2006,32(13):351-352
根据大型场馆的工程特点,分析了不规则形状的大型场馆工程的施工测量规划,从原控制网、平面控制点、变形测量等方面介绍了有效的施工测量措施,以保证做好施工测量工作。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2014,(6)
脆性混凝土试件在破坏前变形极小,传统测量方法测量获得的变形误差大。为了弥补传统混凝土变形测量方法的不足,进而获得混凝土更加真实的物理、力学性能,采用近景测量法进行混凝土试件/结构变形测量。近景摄影测量以其非接触式、高效性、低成本性、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程结构变形测量中。采用微机控制万能试验机对立方体混凝土试件进行压缩试验。试验前在混凝土表面布置测点。加载期间,同时获取压力试验机及数码相机与高精度全站仪对同一试件变形测量数据。基于二维直接线性变换分析获取的变形数据,从而实现结构变形的测量。试验结果表明近景摄影测量能够获取高精度的混凝土试件表面二维变形数据,并发现试件内部变形极不均匀;与全站仪测量结果比较,数码相机测量的试件横向和纵向变形误差均在5%以内。  相似文献   

11.
崔旭升  赵玉玲 《山西建筑》2007,33(10):363-364
对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沉降观测等级及精度确定、水准基点和沉降观测点布设、沉降观测方法、沉降观测周期和频率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介绍了沉降观测成果的处理、安全性分析及变形预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何永明  潘翔 《施工技术》2012,41(12):102-103,109
结合工程实际,就如何做好建筑物的沉降观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原则,并对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沉降观测等级及精度确定、水准基点和沉降观测点布设、沉降观测方法、沉降观测周期和频率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介绍了沉降观测成果的处理、安全性分析及变形预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对一烟囱的变形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小波消噪,识别出观测噪声的有用信息,并对有用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变形体变形作出合理的几何分析和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14.
针对海滩淤泥段地基持力差、腐蚀性强的特点,青岛棘洪滩水库-黄岛引水工程海滩淤泥段引水管线采用DN1200玻璃钢管材.分析了玻璃钢管的性能优点,阐述了玻璃钢管施工时的基础处理、管道连接等的具体做法,并根据施工后管道的变形、沉降观测,认为玻璃钢管在海滩段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灰色系统理论建模分析的基础上,将原始观测数据序列与所建模型预测数列进行比较,并将比较后的残差纳入系统,继续建立灰色模型进行分析.事实证明:在建筑物变形分析中使用残差灰色组合模型,能有效提高模型精度,获得良好的预测效果,是一种既方便又可靠的变形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
辜益民 《城市勘测》2008,(1):100-101
采用免棱镜全站仪对高架桥墩柱进行变形监测,计算高架桥墩柱倾斜度,节省工作量,观测精度高,可提供精良务析。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单箱三室波形钢腹板箱梁悬臂状态下的扭转与畸变性能,以乌曼斯基第二理论和箱梁理论为基础,考虑了波形钢腹板的褶皱效应对箱梁纵向刚度的影响,推导了单箱三室波形钢腹板悬臂梁扭转与畸变微分方程,并采用初参数法及弹性地基梁比拟法求解了约束扭转和畸变产生的翘曲正应力和剪应力计算式。通过1片单箱三室波形钢腹板双悬臂梁进行了偏载和对称加载试验,验证了扭转与畸变翘曲应力计算公式的正确性。最后,利用推导的理论模型,分析了梁高、箱室宽度及波形钢腹板厚度等参数对偏载作用下单箱三室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截面翘曲应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理论计算公式可用于准确计算单箱三室波形钢腹板悬臂梁扭转与畸变效应;悬臂梁翘曲正应力主要由畸变变形引起,而约束扭转主要产生翘曲剪应力,且悬臂梁扭转和畸变产生的翘曲正应力值和剪应力值与弯曲正应力和剪应力的比值较大,因此,单箱三室波形钢腹板悬臂状态下扭转和畸变产生的翘曲正应力和剪应力不可忽略;梁高和箱室宽度对单箱三室波形钢腹板的翘曲应力影响较为显著,波形钢腹板厚度对其几乎没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杨又新 《城市勘测》2010,(4):157-159
为了检验堆载预压对软基处理的效果,本文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沉降观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探求了引起变形的因素与变形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推求残余沉降量,对未来变形值做出预报,确定了卸载时间,缩短了工期。  相似文献   

19.
地基原位试验作为客运专线地质勘察工作中常用的试验方法被广泛应用,然而各试验方法侧重点各有不同。根据工程性质和现场具体情况,在胶济客运专线青州取直段选择8个特征断面以进行包含钻孔取样在内的标准贯入试验、平板载荷试验、预钻式旁压试验、静力触探试验等地基原位试验方法。综合考虑各试验方法适用性,对比相关试验结果,确定该区域地基强度、变形特性,以便确定经济、合理、有效的非饱和土地基处理改良方法;最终通过现场沉降观测以验证改良方法的合理性和确保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20.
Fusion welding is the most common and convenient method used for the fabrication of large, thin-plate welded structures. However, the resulting tendency to out-of-plane distortion exacts severe design and fabrication penalties in terms of poorer buckling performance, lack of fairness in external appearance, poor fit-up and frequent requirements for expensive rework. This study forms part of a long-term project that has the aim of modelling welding and related fabrication processes computationally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out-of-plane distortion outcomes. Throughout the present work the computational models have been cross-referenced to realistic experimental test cases. A repeated finding of the trials was that minor variations in fabrication procedures, were found to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distortion. In particular, the pre-fabrication procedures, including spot and tack welding,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initial out-of-plane distortion leading to differences in distortion of the post-welded structures. The support and clamping conditions during welding and cooling of welded thin-plate structures were also found to have a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the final predicted out-of-plane distortion. The outcomes often result in different buckling instability behaviour.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these aspects and draws on studies of buttwelding between plates of thicknesses 3–8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