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法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我国现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和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工作提出自己自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中华民族团结凝聚、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具有关键意义,为此政府、学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本身都应互相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文化遗产主要表现为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经济发展农民致富作为实现文化创新的原动力,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在经济开发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切实将保护措施融入经济建设的全盘计划,应该从四个方面抓起:一是做好调查研究和评估,二是做好总体规划,三是发挥文脉优势促进成果转化,四是充分发挥群众主人翁作用。  相似文献   

4.
曲艺是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它的保护应该按照艺术自身规律进行,不能不加辨别的统一对待。在保护中不仅要搜集整理文本资料,复制原生态表演空间,更要重视构成曲艺生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联,这主要指传承与接受两个子系统的自生产与互动再生产。只有在这种整体性有机保护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曲艺文化的当代传承。  相似文献   

5.
刘波 《中国科技博览》2011,(10):226-226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失传的重大危机,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仅靠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等措施,尚不足以全面保护,依法保护是最根本和长远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6.
杨茜 《包装世界》2021,(8):93-94
一直以来,发掘和保护地下文化遗产都是我国考古学机构的一个重要项目.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推广应用考古学,可以有效避免文化遗产资源的消失.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大部分的不可再生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受到了各种各样因素的制约,如何保护和持续利用这些文化遗产,成为我国考古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公共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本文对公众考古学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当前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面对的困难,提出了具体的考古学应用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梳理当今文化遗产数字化进程,归纳总结数字化流程体系并分析可视化案例,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可视化思路与建议,探索未来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发展方向。方法 从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角度出发,收集、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当今数字化科技手段梳理数字化流程体系,并对国内文化遗产可视化案例进行收集、分析、总结,并进行了可视分析。结论 明确数字化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意义,得出当前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状况与数字化的流程体系,从文化遗产可视化呈现的数据信息、目标用户、分类、图表等多个方面归纳总结规律,针对不同的文化遗产主体选用合适的可视化呈现形式能够帮助公众快速了解不同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内容,并对文化遗产数字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李夏 《包装工程》2018,39(22):92-96
目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宝藏。它承载历代先辈的文化信仰和价值理念,饱含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情怀,宣示炎黄子孙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在工业文明和科技现代化的社会大背景下,拯救其脱离窘境便成为迫在眉睫的紧要课题。方法 透析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瓶颈,找寻影响因素,提供解决对策。将非遗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进行保护与传承,构建“互联网+”对非遗保护与推广的有效路径。结论 契合当今时代发展,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开展非遗资源辐射共享,扩大非遗宣传力度和传播范围,形成以互联网为媒介载体和技术手段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聚合物(Polymers)、微乳液(Microemulsion)、胶束(Micelles)、凝胶(Gels)和无机纳米胶体粒子(InorganicColloidalNanopartieles)等被称为软物质(SoftMatter)的材料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域,之所以被称为软物质,是相对于人类最初使用的硬物质(HardMatter)材料(如构成文物的砖石、土、陶、彩绘、玻璃、金属、骨质等)而言。随着材料科学的飞速进展,软物质因在砖石、土、陶、彩绘、玻璃、金属、骨质等各类硬物质构成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加固或修复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保护效果而受到关注。作为保护材料应用的软物质,其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持久性是实现文化遗产科学保护的前提,而系统、合理、客观的评价方法可使其有效地避免“保护性破坏”的发生。就目前文化遗产保护中涉及的主要软物质的特性、发展前景,以及软物质在吸水性、水蒸气渗透性、表面性能、力学性能、渗透性及耐老化性能等方面的评价方法进行了介绍。同时,受软物质和纳米材料特殊理化性质的启发,还对软物质材料用于壁画的清洗和加固保护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民族服饰是各族文化传统中最具特色的标志性符号中华大地56个民族,其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及产业在推动我国各地经济、旅游、文化及各族人民生活生产中发挥着无以伦比的重要作用。尤其针对一些具有传承和标志性特色的民族服饰,将其进行有效规范和深入,细致的标准定位与梳理,对加强其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意义重大,更是从科研和技术层面,对民族文化的一种高质、高端的保留、继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遗产日开始出台,每年主题与定位的不同,显现出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改变,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开始从幕后走到前台,从专业人士的个别保护到社会公众的全民保护,从被动的专业管理到主动的公众参与,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走向全民化、大众化。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所辖的郑州商城遗址、郑州城隍庙和郑州文庙见证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2.
安丰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镇,拥有极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对古镇的文化遗产作出简介并对其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改进措施作出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保护手段与数字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致欣  谷菁菁 《包装工程》2015,36(10):36-39
目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的保护手段,特别是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手段得到理性认识。方法采用一分为二的哲学分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保护手段及现代数字化手段进行正反两面对比分析。辩证地去分析这两个手段的利与弊,从中剔除糟粕,取其精华。理性看待当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热潮,不盲目追捧。结论通过对传统保护手段与数字化研究,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传统手段与现代数字化相结合的必要性,并亟待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张婉玉 《包装工程》2017,38(18):136-140
目的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服务的策略设计,在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化保护形式的同时,创造出更大的服务价值。方法从服务设计的观点出发,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属性,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服务的类别及其价值体现;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服务设计策略,分析羌族银饰文化服务的用户历程,使用服务蓝图工具研究服务系统中的接触点和相关者利益,构建APP应用框架。结论运用服务设计的思维方式,建立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服务体系,挖掘文化作为服务资源的可能性,开拓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化保护的途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满足大众文化提升需求的共赢。  相似文献   

15.
庞涛  朱荔丽 《包装工程》2015,36(10):28-31
目的探讨在新农村建设语境下,如何通过数字化途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法采用设计艺术学与民俗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既关注艺术形式,又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不赘述非遗数字化保护理论,着重关注其文化内涵及民俗语境。结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置于新农村建设语境下进行分析,尤其是与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共同思考,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虽然发展现状存在着困惑与悖论,但是其发展前景是可行的,那就是构建一个符合国情、民情、乡情的数字化保护方式,踏实稳健地开展保护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为探寻人工智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以及在应用设计中发挥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技术实践与设计应用方式,归纳了人工智能之于物质文化遗产维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再现和活化的价值特性,提出了人工智能促进文化遗产智慧再生的观点,为新时代新要求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益探索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婕  刘舜强 《标准科学》2023,(3):104-109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TC 346)于近期发布了2021-2024年商业计划书。本文通过解读CEN/TC 346发布的商业计划书,阐述欧洲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工作现状及未来3年的工作趋势。  相似文献   

18.
柴阳 《中国科技博览》2011,(29):531-532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已取得一系列成就,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还没有系统地展开。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和传承体系是保护、开发、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相似文献   

19.
张妍  张婕 《包装工程》2019,40(4):192-196
目的 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提出新的建议,打破现有部分传统手工技艺仍利用传统图书馆保存的单一保护方式,从生产性保护的角度,结合传统保存与现代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挖掘随活态传承渐变下的动态生产性保护模式。方法 客观分析天津现有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情况,将活态传承与生产性保护有效衔接,从创意重构中重建消费者的认同感,利用可持续保护建立开放流通方式,在市场及品牌构建中发展产业化层级销售方式。最后,将天津传统手工技艺进行分类研究,探求具有针对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结论 从动态变化的角度分析了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的新要求,并针对其动态变化信息为其进行有效的生产性保护衔接,总结了天津传统手工技艺保存与保护的可靠模式,为天津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有效建议,促进了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与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民族精神的绵延和凝结。内画艺术作为"中国一绝",在国际艺坛上享有盛誉。本文阐述了衡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冀派内画的开发与保护的意义、国内外现状、创新性途径及开发与保护中遇到的难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