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韩钧 《山西建筑》2014,(9):78-80
根据锚杆与土体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弹性力学为基础,建立了拉拔荷载下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的受力平衡方程,在忽略土体的无旋应变下,利用锚固体和土体的变形协调和锚固体微元的平衡方程,推导出了锚固体外拉荷载与端头位移的弹性解析表达,并以此为基础,利用传递矩阵方法,计算并分析了分层土中单桩抗拔荷载和位移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王哲  周建  龚晓南 《岩土工程学报》2005,27(10):1185-1189
大直径现浇混凝土薄壁筒桩为高速公路软弱地基处理中的一种新型高效优质桩。筒桩具有与一般的灌注或沉管实心桩不同的荷载传递机理,筒桩的荷载传递机理的复杂性制约了筒桩承载理论的发展与工程应用,其工程设计方法至今仍处于半理论半经验的状态。考虑大直径灌注筒桩土芯分担荷载以及筒桩与土芯内摩阻力发挥情况,采用一种桩内侧阻、桩外侧阻和桩端阻荷载传递模型,推导出一种沉管灌注筒桩的轴向荷载-沉降曲线的解析算式,并计算得到任意截面桩身轴力及内外侧摩阻力表达方程式。通过一工程算例,验证本文公式的实用性。计算结果表明,土芯分担顶部荷载并提供内侧摩阻力,对增大承载力和减小沉降量都有贡献。  相似文献   

3.
王哲  庄迎春 《岩土工程学报》2007,29(10):1488-1492
筒桩与土芯存在相对位移趋势以及它们之间相对位移的发生是筒桩内侧摩阻力产生的原因。本文考虑竖向荷载作用下大直径薄壁灌注筒桩内摩阻力发挥情况,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行了修正改进,采用一种桩内侧阻、桩外侧阻和桩端阻荷载传递模型,对桩周外侧土处于弹性状态时内侧摩阻力便开始发挥的情况进行解析求解,推导出大直径薄壁灌注筒桩的轴向荷载-沉降曲线的解析算式。通过一工程算例,验证本文公式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锚杆p - s曲线的双折线荷载传递解析算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双折线荷载传递函数,导出了 1 组确定锚杆 p -s 曲线的解析算式,并由此提出了锚杆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算例分析表明,理论与实测 p - s 曲线符合良好,理论承载力计算公式也能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5.
大直径桩的荷载传递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瑞芳 《土工基础》2009,23(2):73-76,79
由于大直径桩的承载力高、变形小,与普通中、小直径桩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不宜用中小直径桩计算理论来分析大直径桩。采用有限元法模拟大直径桩的荷载传递并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与试验研究相符。  相似文献   

6.
用荷载传递法计算深长大直径嵌岩桩单桩沉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考虑到嵌岩桩所处土层、岩层特点,采用双折线荷载传递函数,用荷载传递法导出深长大直径嵌岩桩单桩沉降计算的解析公式.利用导出的单桩沉降解析公式,根据所收集的35根南京地区深长大直径嵌岩桩试桩资料,采用非线性优化方法,进行了荷载传递函数参数的识别分析,得到了南京地区大直径嵌岩桩沉降计算荷载传递函数参数值,所导出的参数值可用于单桩沉降计算.  相似文献   

7.
杜芳 《土工基础》2008,22(1):40-43
通过在大直径灌注桩桩端及桩身各主要土层的分界面埋设应力计和应变计的静荷载试验,研究大直径灌注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分析轴力和桩侧摩阻力的变化规律。以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为基础,运用有限单元法对大直径灌注桩桩一土相互作用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计算值和实测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福州大直径灌注桩的荷载传递性能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福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闽江入海口,市区大部分地基为海成溺谷相沉积软土,淤泥埋藏很浅,其上只有1-2m厚的可塑性粘土表土层,池塘、河滨比比皆是,地层结构遭到破坏。第一层淤泥的厚度为5-15m,这层淤泥几乎遍布整个福州盆地,经探明,个别地区淤泥的最大深度超过50m。由于淤泥层分布广,埋藏浅、厚度大,故浅埋基础很难满足高大建筑物的要求。近年来,大直径冲(钻)孔灌注桩在我省迅速发展,为探讨这类桩的荷载传递性能,自1986年以来,福建省建研所结合具体工程的桩基静荷载试验,有目的地在试桩中预埋测试原件,获得了一些足尺试桩资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荷载传递的计算方法,以桩顶沉降量为控制指标,考虑薄壁桩土芯对承载力的贡献以及薄壁桩与土芯内摩阻力相互作用,推导出了薄壁桩沉降的数值表达式.这些公式可应用于桩周土层和桩端持力层不同的情况,也可较方便地推广应用到求分段均质等截面桩的相关计算,为实际工程计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张耀年 《福建建筑》2000,(B11):19-21
本文介绍了福州几个实际工程的大直径灌注桩采用后注浆工艺的静载荷试验成果,试验表明后注浆工艺可极大地提高单桩承载力,并改善灌注桩的荷载-沉降性能。  相似文献   

11.
郑权  郑雄伟 《土工基础》2010,24(2):57-60
超长单桩的侧阻力研究一直以来是超长桩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基于荷载传递法对超长单桩的侧阻力进行了理论研究,得出了基于指数函数形式的荷载传递方法,推导出了侧阻力的计算公式,并估算了桩达到极限侧阻力时对应的沉降值。  相似文献   

12.
对兰州某变电站工程桩基试验中桩身轴力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抗压、抗拔摩阻力分布与桩端阻力的分析,得出了饱和黄土场地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桩身荷载的传递规律.影响桩周土体摩阻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土体种类、密实度及含水率,而含水率不同是本场地桩周上部与下部极限摩阻力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试验,得出本场地抗拔与抗压极限摩阻力之比约...  相似文献   

13.
水泥搅拌桩的荷载传递规律   总被引:168,自引:8,他引:16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现场足尺试验,研究了水泥搅拌桩的荷载传递规律。结果表明,传到桩端的荷载占桩顶荷载的比例甚小。桩体的变形、轴力和侧摩阻力主要集中在0~l_c(临界桩长)深度内。当外荷增大时,会使0~l_c深度内桩体的变形增大,但当深度大于l_c时,桩体变形、桩身轴力和侧摩阻力随外荷的增大变化均较小。水泥搅拌桩的破坏发生在浅层,破坏形式为环向拉裂或桩体压碎。在弹性范围内,桩身应力有限元计算值与实测值较一致。  相似文献   

14.
爆炸荷载作用下洞室变形与锚杆受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模型试验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爆炸荷载作用下锚杆根部加强加固洞室围岩的变形特征及锚杆受力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顶爆条件下,拱顶部位岩体产生的变形要大于其它部位岩体,是加固的重点地方;在锚杆端部附近,锚杆受力以受拉为主,在根部附近,以受压为主。在拱顶爆炸荷载作用下,围岩变形特性决定了拱部锚杆的受力要大于侧墙部位锚杆的受力,这两个部位的锚杆压应变峰值和拉应变峰值均不是产生在锚杆两端的截面上,而是产生在杆体中间部位。  相似文献   

15.
深嵌岩桩承载特性及其荷载传递法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弥补大直径深嵌岩桩(嵌岩比hr/b≥5)承载特性研究领域的不足,利用青岛海湾大桥试桩zh12的自平衡测试结果,对大直径深嵌岩桩的承载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深嵌岩桩嵌岩段实测的桩侧摩阻力与位移关系以及桩端阻力与位移关系,并与采用双曲线分布模式的荷载传递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软岩地区,大直径深嵌岩桩基桩顶处的荷载位移曲线为缓变型,近似为直线分布形态。从实测曲线的拟合结果来看,岩层处的侧摩阻力与位移关系采用双曲线拟合是可行的,参数1/b也能反映出桩侧极限摩阻力的数值;桩端岩层实测的荷载位移曲线也与双曲线形态比较相似;利用拟合曲线所得到的参数a、b反演计算所得到桩顶荷载位移曲线也与自平衡测试方法的实测结果接近。最后,根据实测结果分析了在不同单轴抗压强度状态下,桩侧极限摩阻力经验公式中参数α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16.
某重工业厂房中由于堆载造成不均匀沉降的原因为地质状况复杂、基础设计不合理以及堆载过大且不均匀。对最终变形量进行了测算,提出了采用地基整体加固法的事故治理方案。给出了采用深层搅拌桩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的原理、方法及实施方案。实践与监测表明加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荷载传递函数概念,建立了托桩摩阻力传递机理的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托桩桩身轴力、位移沿桩身分布呈上弯分布,与压桩的下弯分布相反。随剪切比刚度β增大,轴力分布越来越集中在荷载作用处,向上传递的荷载不断减小,桩身各截面位移也相应减少。此外该模型也可便于考虑多层土中托桩摩阻力性状。最后举了一工程实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8.
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的三轴重复荷载试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的三轴重复荷载试验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完整的试件制备方法、试验设备要求以及试验的边界条件、温度条件和荷载条件等试验参数.对芯样空隙率与原样试件空隙率的转换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放大原样试件的空隙率,可以保证芯样的空隙率满足要求.对沥青混合料流变数的确定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采用三次样条插值函数分段拟合永久应变-荷载作用次数的关系曲线,分析了永久应变速率的变化规律,并以此确定了沥青混合料的流变数.重点研究了温度和荷载应力对沥青混合料流变数的影响,确定了最佳试验温度(45 ℃)和轴向应力(700 kPa).最后,对试验方法的重复性和再现性进行了分析,确认该方法精度高,可以作为沥青混合料抗永久变形能力评判的标准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