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小层对比、沉积微相、砂岩厚度等值线图等分析结果表明.东营凹陷王家岗地区Es2^上亚段水道砂体主要是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和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两种成因类型.主流向自南向北;其中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主要分布在Es2^上亚段1.2砂组.在剖面上以孤立的透镜状分布为主.在平面上以带状分布为主;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主要分布在Es2^上亚段3.4砂组,连通性较1.2砂组好,部分砂层呈片状分布。该研究成果为胜利油田水道型油藏的进一步滚动勘探开发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南部斜坡区为重点解剖区,探究沙河街组各砂岩输导层平面分布特征、垂向分布差异性、主控因素及控藏意义。基于连通概率与砂地比(砂岩厚度/地层厚度)模型,定量刻画研究区沙河街组沙一上亚段、沙一中亚段、沙一下亚段、沙二段及沙三2亚段等主要砂岩输导层的分布特征,并利用油气显示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砂岩输导层的优势输导通道主控因素及控藏意义。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亚相控制了研究区砂岩输导层的优势输导通道,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河口坝砂体为优势输导砂体类型,砂体连续性的差异性引起不同层位连通程度的差异性,砂体分布的不均一性引起优势输导通道分布的差异性。通过砂岩输导层的刻画,可以预测平面上油气富集的可能范围,从而指导下一步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3.
针对辽东湾盆地旅大10-1 油田建立精细地层格架并确定沉积微相类型及沉积模式,对于该油田的开发十分必要。研究表明:旅大10-1 油田东营组东二下段Ⅱ 和Ⅲ油组分别对应2 个中期下降半旋回,沉积物源来自西北方向,主要有2 个分支水道向该盆地供源,形成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席状砂等沉积砂体;Ⅱ 油组的砂体厚度较大,对应的小层砂体厚度一般大于10 m,全区均有分布,且砂体顺物源方向延伸约2 000 m;Ⅲ 油组的砂体沉积较少,厚度较薄,对应的小层砂体厚度一般小于8 m,砂体顺物源方向延伸约1 000 m。  相似文献   

4.
致密油主控因素研究一直是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的核心内容。以鄂尔多斯盆地富县西区长8油层组致密油为研究对象,利用测井、钻井、录井、岩心、薄片、压汞以及试油成果等资料,分析了储层砂体厚度、岩性、储集空间和物性等特征,弄清了长8油藏类型,揭示了储层条件对长8致密油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富县西区长8砂体厚度平均约4 m,储层岩性主要为中、细粒度的长石砂岩,储集空间以剩余粒间孔和粒间溶蚀孔为主,其孔隙度平均为8.04%,中值为7.5%,渗透率平均为0.36 mD,中值为0.23 mD,属于致密储层。长8油藏类型主要为透镜状岩性致密油藏,具有纵向多层叠置、平面连片分布的准连续型分布特征,不受区域构造控制。长8致密油的分布受砂体厚度、砂岩泥质含量、储层岩性和储层物性的控制。砂体厚度大、泥质含量低、物性好的中、细砂岩有利于形成致密油的富集高产。  相似文献   

5.
保山盆地新近系羊邑组二段、三段为保山气田主要的含气层段.根据沉积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对永铸街凸起羊邑组三段进行砂组、小层砂体和单砂体的划分,并以单砂体为单元绘制砂体厚度等值线图、砂地比等值线图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从而完成对羊邑组三段进行砂体时空展布规律研究.研究表明,羊邑组三段砂体空间展布及连通情况明显受控于沉积微相的展布,砂体演化具有自下而上厚度逐渐减小、连通性变差、分布范围向物源方向退缩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扶余油层是松辽盆地北部油气勘探主力层系,是一套以青山口组一段为源岩和以泉头组三段、四段河流一三角洲相致密砂体为储层的上生下储型成藏组合。扶余油层的致密油具有源岩条件好、储集体类型多样、源储匹配关系好的特点,但单一砂体规模小、连续性差、储层物性差、孔喉结构复杂。油气沿广泛分布的通源断裂下排,匹配的断砂疏导体系决定了油气平面及纵向分布。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内砂岩厚度大,砂地比适中,易于形成致密油气藏,整体呈现大面积连片含油特征。采用孔隙度与渗透率交会法、含油产状统计法综合确定了扶余油层致密油储层的物性下限及分类标准,进一步明确了致密油的分布规律及勘探对策。  相似文献   

7.
《石油化工应用》2017,(5):116-121
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区域沉积背景,应用坪桥油区钻井岩心、岩石薄片、粒度、扫描电镜和测井资料,对研究区目的砂层组的沉积相进行了划分,分析了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结果表明,坪桥油区长6油层组属于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体系,以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微相为主,前者顺着物源方向发育条带状砂体,在垂直物源方向上发育上平下凸的透镜状砂体,后者顺着物源方向发育上凸下平的透镜状不对称砂体,在垂直物源方向上发育上凸下平的透镜状对称砂体。纵向上不同层位沉积相及砂体展布既有相似性也存在差异。长6~1沉积时期,研究区沉积相总体自北东向南西和南部延伸,平面上砂体分布稳定、连通性好;长6~2、长6~3沉积时期,相平面分布、延伸方向和平面上砂体特征与长6~1时期相同。长6~2砂体厚度在5 m~28 m,长6~3砂体厚度在8 m~30 m,二者都是中部较厚,边部较薄,含油砂体砂地比范围在0.3~0.6。  相似文献   

8.
渤海地区新近系河流沉积体系发育,而不同类型的河流砂体内部连通模式和开发特征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依据岩心观察,充分利用密井网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详细解剖了渤海地区秦皇岛32-6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高弯度曲流河、砂质辫状河砂体的内部结构,建立了其连通模式.曲流河点砂坝内部一般由30~200个侧积体构成,单个侧积体厚度为1~3m,砂体上部4/5的厚度是不连通的,只有下部1/5的厚度是连通的;辫状河砂体内部呈冲刷充填结构,单个河道单元厚度为2~5m,由于河道快速频繁的摆动使多个成因的砂体在垂向及侧向上相互对接,形成了广泛连通的厚砂体.通过对研究区开发动态特征的分析认为,辫状河砂体的采油速度和采收率等开发指标均优于曲流河.  相似文献   

9.
为落实唐家河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以三断块东三段油层为例,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地震、动态信息等资料,精细解剖了三角洲前缘单砂体内部构型,探讨了河口坝储层内部构型单元的识别标志及空间展布特征,建立了河口坝单砂体内部的三维构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唐家河油田东三段油藏单一河口坝砂体呈朵状或带状,砂体平均厚度为4.5~6.7 m,平均宽度为400~1 000 m;河口坝内部发育泥质夹层,夹层厚度一般小于2 m。垂向上,坝体之间多由分布相对稳定的泥质隔层分隔,单一砂体内部构型界面控制着油气的分布;侧向上,单一坝砂体之间为不连通的泥岩隔夹层、弱连通的坝缘相接和连通的主坝叠置。  相似文献   

10.
南屯组是塔南凹陷下白垩统的主要勘探目的层之一。南屯组发育3套砂组,Ⅰ砂组的单层砂岩厚度大且空间分布稳定。岩石类型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南屯组储层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连通粒间孔隙的喉道十分细小,岩石的排驱压力普遍偏大。南二段的储层物性优于南一段,影响储集性能的因素有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沿次凹东侧同生控陷断裂呈北东向条带状分布的近源砂体是较好的储层,早期油充注的砂岩储层物性明显变好。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三叠统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三叠统广泛发育由辫状河进积到内陆湖泊中而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这种三角洲特征显著,明显有别于其它类型的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的主体是由含砾砂岩及中、粗粒砂岩组成的辫状河道沉积及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它们由许多下粗上细的砂岩透镜体在垂向上相互叠置而成,单一透镜体最大厚度在0.5~4m不等。三角洲中交错层理丰富,其中尤以水道砂体侧向迁移加积而形成的侧积交错层异常发育为标志。由于辫状河三角洲形成时物源供给丰富且粒度粗,沉积物堆积速率快,因而湖泊的波浪对其影响改造甚微。三角洲砂体孔隙度及渗透性均好,且整个三角洲砂体分布稳定,为理想的储集层。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潜山油气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南部斜坡带八面河地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长期出露地表遭受淋滤剥蚀,使碳酸盐岩中溶蚀孔洞发育,加之构造活动产生的裂缝与溶蚀孔洞互相连通,形成了良好的风化壳储层。牛庄和博兴生油洼陷的沙河街组上亚段及沙河街组三段棕褐色油页岩和暗色泥岩具较强的生烃能力,是主要的烃源岩;孔店组二段灰、深灰色泥岩具良好的生烃能力,也是较为可靠的烃源岩。它们生成的油气经过由南部斜坡带的断层、新近系与古近系和古近系与中生界之间的不整合面以及古近系孔店组和沙河街组的砂体输导层组成的运移通道沿斜坡向上运移,到达八面河地区寒武-奥陶系潜山碳酸盐岩风化壳储层后,受到馆陶组、沙河街组四段及孔店组的泥岩封盖而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蕴含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是西南油田公司天然气勘探和储量增长的主力层系之一。天然气主要储集在大面积展布的须家河组二段、四段和六段共3段大型砂岩储集体中。利用野外露头勘察和井下资料解释,解剖了须家河组单砂体的内部结构和规模,描述了砂体发育特征,剖析了大型砂岩储集体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须家河组砂体单体规模有限、总体数量众多,单砂体之间存在高频切割式、低频切割式、搭接式和孤立式4种叠置方式,纵向上叠置、横向上搭接、空间上叠合连片,形成了“集群式”大规模展布的砂岩储集体。砂岩储集体的这种分布样式决定了须家河组天然气资源总体呈现中低丰度、大范围展布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针对煤系地层烃源岩的油气生成、排出与滞留能力的有效性问题,选取不同沉积环境、不同时代煤岩及其夹层中的碳质泥岩和泥岩,开展了在成岩作用下的高温高压半开放—半封闭体系模拟实验,建立了相应的演化模式。结果表明,不同沉积环境下,Ⅱ2型煤系烃源岩在生油窗内具有一定的排油能力,也具备较强的烃气生成能力,既可以作为油源岩,也是高效气源岩;而Ⅲ型煤系烃源岩在生油窗内主要以滞留油为主,基本不具备排油能力,主要以排出烃气为主,仅能作为气源岩。生烃转化率主要受控于有机质类型,排烃能力还受控于岩性与丰度,按单位质量岩石而论,煤岩远高于其夹层中的碳质泥岩与泥岩。煤岩在全演化阶段,无论是低阶煤还是高阶煤均具有较强的生成烃气能力和较高的滞留油气能力,都具有煤层气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盆地惠民凹陷临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油气勘探过程中钻遇不同规模的异常高压,超压成因的不确定性限制了压力预测的可靠性。利用临南洼陷丰富的钻杆测试(DST)压力数据、泥浆密度和测井资料,细致分析了渗透性砂岩流体压力发育特征和超压段泥岩测井响应,依据常压和超压段声波速度、密度测井数据建立判识超压成因的有效应力-测井响应图版,综合讨论了沙河街组超压的成因机制,并预测了异常高压的空间分布。研究发现,临南洼陷沙河街组砂岩储层超压主要发育在3 000 m以深的沙三段(Es3)和沙四段(Es4),最高过剩压力分别为23.82 MPa和14.04 MPa;超压段泥岩测井响应表现为偏离正常压实趋势的异常高声波时差、低密度和高中子孔隙度,具有典型的欠压实特征。沙河街组储层超压最主要的成因是相邻泥岩机械压实不平衡作用形成超压的传递,表现为大多数的超压数据均符合加载曲线趋势,只有深洼陷区(埋深为4 000~4 300 m)的超压呈现出卸载特征,可能存在由于富有机质泥岩深埋达到较高成熟度(Ro为0.90%~1.05%)引起的生烃增压贡献。利用平衡深度法计算的流体压力与DST压力数据吻合度高,印证了沙河街组超压主要来自泥岩不均衡压实作用的认识,沙三段过剩压力呈现围绕着洼陷中心呈环状分布,向周围的斜坡区和隆起带逐渐减小为常压。研究成果可以为临南洼陷钻前压力评估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应用现代沉积学的理论,对孤岛油田馆上段3-4砂组高弯度曲流河河道砂侧积体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根据 河流相厚油层多侧积体沉积的地质特点,设计了由三个侧积体组成,其间分布两个斜交泥质夹层(侧积层)的三种 夹层位置类型、四种射孔方式、两种注水方式的24个注采模拟方案,研究了不同注采模式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 研究表明侧积体夹层对剩余油形成和分布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其与注采井网的不同配置关系,造成剩余油存在较 大差异。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两个夹层的上部,且逆着夹层注水模型的波及系数和采收率略大于顺夹层注水的波及 系数和采收率。应用侧积体理论指导特高含水期曲流河厚油层水平井挖潜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孤岛油田中一区馆 陶组第4砂组优化设计水平井7口,初期平均单井产油能力达到了28.5t/d,为同期投产直井产量的3~5倍,综合 含水率仅为56.6%,为油田注聚合物后在特高含水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饶阳凹陷中部油气资源丰富,环主生油洼槽发育断裂背斜构造,东营组-沙-上亚段是该区主要的含油层系。东营组-沙-上亚段主要发育曲流河沉积的河道砂体,其成藏特点主要表现为油源断层控制油气分布,河道砂体控制圈闭形成及油气富集;构造油藏与岩性油藏共生互补,断裂背斜构造高部位以构造油藏为主,翼部以岩性油藏为主,翼部岩性油藏勘探程度低、勘探潜力大。分析断层与河道砂体的配置关系,该区主要有3种成藏模式,即河道砂体侧向尖灭成藏模式、断层负地貌河道砂体上倾尖灭成藏模式、低幅度背斜形态透镜状孤立砂体成藏模式。近两年,通过构造、沉积、储层等精细研究,刻画河道砂体展布,在大王庄-肃宁构造翼部落实了一批岩性圈闭,提供钻探的饶10x、宁75等目标均已成功,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成效,展现了饶阳凹陷中部整体含油连片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8.
The Upper Jurassic Akkuyu formation of the Akseki platform is comprised of a 200 m thick unit of organic rich carbonate mudstones. TOC contents range from 0.62 to 19.42% and %Rocal values are between 0.51 and 2.85. Thus, carbonate mudstones of the Akkuyu formation have excellent potential to early-middle mature oil and dry gas. Corrected oil saturation indexes of the mudstones show that the formation has no potentially producible oil possibly due to their hybrid and fractured oil. XRD whole rock analyses suggest that these carbonate mudstones are comprised of 85–100% calcite and dolomite, 0–5% quartz, and 0–10% clay.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柯克亚气田的主力含油气层新近系西河甫组八段为一套辫状河砂泥岩沉积,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属于岩性控制的凝析气藏,预测砂体的空间展布已成为该气藏开发调整的瓶颈。为此,在理清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开展了如下工作: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技术进行了西河甫组小层划分;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进行精细层位标定确定砂体(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遵循等时原则1×1加密解释到砂层组;利用储层反演和三维可视化技术追踪河道砂体的分布范围;借助开发井丰富的动、静态资料,采用综合研究方法对砂体进行匹配分析,预测出了有利砂体的分布范围。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研究成果在西八段凝析气藏的开发调整中取得了明显效果,为该区河道砂体追踪预测提供了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松辽盆地长岭凹陷腰英台油田腰西区块大量钻井岩心、测井资料研究,结合地震精细解释,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划分了青山口组沉积相类型,建立了沉积亚相、微相,进而对青一Ⅱ、青二Ⅳ层的15个砂体,单层厚度2~4m的小层进行了精细刻画,形成了各个砂体的沉积微相展布特征。青一段和青二Ⅳ段储层沉积微相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少量河口坝;各小层河道交错叠置,但河道宽仅200~300m。小层沉积微相研究对油田开发井网部署及提高储量动用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