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煤中49种元素含量与煤岩组分和煤化程度的相关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中子活化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30个有代表性煤样中的49种元素做了系统测试,同时,对每一个煤样进行了显微煤岩组分和反射率测定。在此基础上,通过回归分析和相关模拟,揭示出煤中49种元素与显微组分、矿物成分和煤化程度的相关规律。这些规律对勘查和合理利用煤的伴生矿产资源,对预测煤中有害元素的洗选性和迁移扩散均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煤岩分析,仪器分析及有机溶剂抽提等方法,对焦坪煤进行了系统的煤岩,煤质研究,进而分析了计算了该煤各宏观煤岩组分中含氧官能团的分布规律及一些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孔隙压力与水分变化引起的煤基质压缩体积变化及其对煤岩渗透率的影响规律,采用液氮吸附实验和压汞实验结合的方法计算煤基质压缩系数,并分析煤岩孔隙结构特征.开展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孔隙压力升高的煤岩渗流实验,构建考虑水分和孔隙压力综合作用的渗透率模型,体现煤岩孔隙结构和瓦斯渗流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煤基质压缩系数可使煤岩压缩体积变化量化,而且煤岩渗透率与孔隙压力呈指数函数关系.孔隙压力恒定时,渗透率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对比分析渗透率模型计算的压缩系数与孔隙结构实验计算值,说明孔隙结构对煤岩吸附及渗透特性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坦桑尼亚桑威—基畏那煤田依沃古区,有三层可采煤层,即3b煤层,5煤层和6煤层,均属低变质程度的烟煤。3b煤层镜质组含量较高,5煤层和6煤层镜质组含量低,而丝质组和半丝质组含量高,因而在化学工艺性质和工业利用方向上与3b煤层有所不同。该区煤层的夹矸多,煤中丝质组含量高,菌核体多,煤岩组分比较破碎,反映一种水介质活动性强、氧气比较充足的沉积环境。该区的煤质,除受变质程度控制外,还决定于煤岩组成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为了降低房地产投资开发风险,提高资金运转效率,房地产开发企业应注重开发过程中资金流的形成及管理。针对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只注重会计利润,而忽视在开发过程中资金流的管理的观点,本文从资金流的定义出发,着重分析了房地产行业资金流的形成过程、流程模型和资金流管理模型,并阐述了其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发挥的决策作用。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充分利用房地产资金流管理模型来保持现金流量的平衡,使资金流发挥更大的效用。  相似文献   

6.
依据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数据,利用统计结构方法,求得了豫西主要高煤级煤矿区太原组与山西组镜煤的大分子结构参数及真密度,并据此进一步分析了有机元素及结构参数的煤化作用规律及其地质原因.结果表明:在高煤级煤早期阶段,形成于不同成煤环境的太原组煤与山西组煤的煤化特征仍有差异,在第三次煤化作用跃变之后这种差异逐渐缩小消失;高煤级煤分别以第三次和第四次煤化作用跃变为界,呈现出阶段性演化的特征,每阶段的演化机理有所不同;第三次煤化作用跃变中大分子结构的演化以芳构化作用主为,第四次煤化作用跃变则以强烈的环缩合作用占优势.  相似文献   

7.
依据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数据,利用统计结构方法,求得了豫西主要高煤级煤矿区太原组与山西组镜煤的大分子结构参数及真密度,并据此进一步分析了有机元素及结构参数的煤化作用规律及其地质原因。结果表明:在高煤级煤早期阶段,形成于不同成煤环境的太原组煤与山西组煤的煤化特征仍有差异,在第三次煤化作用跃变之后这种差异逐渐缩小消失;高煤级煤分别以第三次和第四次煤化作用跃变为界,呈现出阶段性演化的特征,每阶段的演化有所  相似文献   

8.
鉴于煤岩惰质组显微组分结构复杂、有效特征量难以获取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曲波变换和压缩感知的煤岩惰质组分类方法.首先对惰质组显微图像进行曲波变换,提取变换后各尺度层的系数特征,使其在基函数字典下有较好的稀疏表示;然后采用压缩感知的方法对曲波变换后的高频系数进行降维,将降维后的高频系数与保留的低频系数级联构成特征集;最后,以径向基函数为核函数构建支持向量机对惰质组中各显微组分进行分类.结果表明:曲波变换比小波变换能更有效地刻画惰质组各显微组分特征信息;采用压缩感知降维,在保留原始样本的重要特征信息的同时可以有效消除冗余,从而提高分类的准确率,其平均准确率可达97.51%.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环境科学发展的四个不同阶段及共特点,并论述了环境科学形成的几个标志。  相似文献   

10.
对交变电磁场作用下煤岩电磁改性特征及在该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频率的交变电磁场作用下,煤岩吸附CO2仍旧符合Langmiur方程;温度对煤岩电磁改性过程中的吸附量的变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交变电磁场作用下煤岩电磁改性特征及在该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频率的交变电磁场作用下,煤岩吸附CO_2仍旧符合Langmiur方程;温度对煤岩电磁改性过程中的吸附量的变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神府煤各种煤岩组分吸附性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各煤样的吸附性实验及结构分析,研究了神府大柳塔煤中各种煤岩组分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同淮南煤相比,神府煤各煤岩组分及吸附性能较高,其中丝炭经焙烧后吸附性能增加较大,可作为制备碳吸附材料的原料。  相似文献   

13.
14.
按照科学哲学“三个世界”的本体论分析的思路,对概念形成过程和认识主体性在术语工作系统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图解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热天平上进行了兖州煤及其显微组分加氢热解的TG-MS实验,研究了氢气气氛下兖州煤及其显微组分的热失重特征和加氢热解含硫气体的逸出特征.结果表明,镜质组在470℃左右有较强的H2S和COS逸出,惰质组较低,而惰质组在570℃左右有较强的H2S和COS逸出,镜质组则基本没有,说明镜质组中有机脂肪硫含量较高而惰质组中黄铁矿硫含量较高.镜质组和惰质组不同的SO2逸出说明镜质组含有较高的脂肪硫和较少芳香硫,而惰质组则含有较少脂肪硫和较高的芳香硫.镜质组比惰质组有较高的C4H4S和C8H6S逸出,说明镜质组中的噻吩环和苯并噻吩环有较多的以弱的桥键与煤主体结构相连,而惰质组中的噻吩环和苯并噻吩环多与缩合芳香体系缩聚在一起,热稳定性较高,难以断裂分解.各种含硫气体不同的逸出强度和分布反映了镜质组和惰质组中硫存在形态和含量的差异而导致的镜质组和惰质组在加氢热解过程中硫的不同变迁规律.  相似文献   

16.
利用DEAE—Sephadex离子交换色谱技术对塔罗油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塔罗油中含有14.0%的中性组分(其中含有3.6%的皂化物和10.4%的不皂化物),67.4%的弱酸性组分和3.4%的强酸性组分。塔罗油的化学组成与马尾松磨木浆丙酮抽出物的化学组成相近。  相似文献   

17.
低变质烟煤有机显微煤岩组分的孔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手选低变质烟煤镜质组和惰质组进行的压汞法和N2吸附法孔隙分析,表明有机煤岩显微组分的孔隙结构差异显著,这种差异集中体现在大于1μm孔及小于30 nm孔隙的孔客,孔径分布及孔隙形态不同.情质组中存在完整连续的孔系统,孔径分布范围广,直径大于10 μm的超大孔、10~1μm的大孔和1.0~0.1μm的中孔发达;在30~10 nm范围内,情质组中存在更多小尺寸的孔隙;镜质组中10~2 nm微孔的孔容虽相对较少,但在其孔隙分布体系中的比例较大,平均孔径较小;镜质组的孔隙形态复杂,不同孔径范围内,分别存在不透气孔、透气孔、墨水瓶状孔;而从微孔到大孔,惰质组的孔隙形态均匀,以不透气孔和透气孔为主.煤岩组分孔隙结构直接影响煤的结构和性质.  相似文献   

18.
煤岩受压过程中内部红外辐射温度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煤岩体内部钻Ф10mm的孔,首次利用红外测温仪实时测量煤岩体孔内的温度来得到其内部的温度变化特征.对煤和泥岩试件进行单轴加载红外观测试验,分析其受压过程中红外辐射温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发现煤内部温度与时间、载荷都是正相关的.煤样中出现破裂前兆是突然升温型,红外辐射温度由低速上升或者平稳状态转为高速上升,温度上升速度突然发生转折,温度突增最高达0.10℃.泥岩总体上都是升温形式,将升温泥岩孔内红外辐射温度与应力、应变线性拟合,得到孔内红外辐射温度与应力、应变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2.泥岩中出现破裂前兆是突然升温型,最高突增0.23℃.  相似文献   

19.
社交网络和微博的网络特征除具有传统无标度网络的典型特征外,还存在其他不容忽视的特征,现有模型均不能对此进行准确描述。在比较分析网络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混合模型对类社交网络的形成和演化特征进行描述,并建立了基于该模型的平均场方程,方程的解显示出该模型的度分布服从偏移和拉伸后的幂律。仿真结果表明,作者提出的模型模型能描述出社交网络的综合特征。对包括本文模型在内的几种模型进行了比较,并对各种模型间出现特征差别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精锻过程中锻件的受力情况,结合金属断裂理论,探讨了孔洞形成机理,为提高特殊钢锻造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