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为了提高固定化技术在海洋溢油处理中的应用效果,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改性剂,采用浸渍法对浒苔进行改性。SDBS改性的浒苔(SDBS-E)作为固定化的吸附载体材料。同时,以海洋降解菌Sp8(Shewanella属)为研究对象。以海藻酸钠为包埋载体,无水氯化钙为交联剂,采用包埋法制备了SDBS-E固定化微生物制剂。与游离菌的降解率(78.87%)相比,SDBS-E固定化微生物对柴油的去除率提高到90.39%。研究了SDBS-E固定化微生物去除柴油的途径,主要包括表面吸附、内吸附和生物降解。早期依靠表面吸附,后期依靠生物降解。SDBS-E固定化微生物对柴油的降解符合准一级降解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北京三泰正方生物环境科技发展公司研究开发的3T—IB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污水技术,对高浓度、难降解的有机污水有独特的处理效果,尤其是对传统处理工艺的微生物有毒有害、难以降解的大分子化合物如酚类(苯酚、氯酚、甲酚、硝基酚等)、芳香烃类(苯、甲苯、二甲苯、硝基苯、苯酚类物质、萘、蒽葸、醌等)、氰类、胺类等有良好的降解效果。系统COD容积负荷高,  相似文献   

3.
海洋石油污染日益严重,且生物修复石油方法中的固定化技术已被广泛研究。但是,营养物质缺乏限制了固定化微生物的修复效果。本文以有机材料(玉米秸秆、玉米棒、玉米叶)作为载体,对固定化降解菌的柴油去除率,以及有机载体释放的营养物质(氮、磷)对固定化微生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载体释放了一定量的营养物质。此外,固定化降解菌的柴油去除率均超过游离菌。不同的固定化菌的柴油去除率的大小为玉米秸秆固定的降解菌的效果最优(79%),其次为玉米叶固定的降解菌的效果(70%),最后为玉米棒固定降解菌的效果(43%)。这说明载体的多孔性和富含营养物质的特性有利于微生物降解柴油。并对降解过程中的不同载体释放的氮磷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初始阶段,由于载体释放了足够的营养物质,柴油生物降解的速度较快;后期阶段, 由于载体释放的营养物质不足,柴油生物降解的速度缓慢。  相似文献   

4.
固定化细胞技术处理化工废水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近几年来固定化细胞的载体及其固定化方法,固定化细胞技术处理氨氮废水以及含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化工废水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固定化细胞技术在处理高氨氮废水和焦化废水的中试和工业试验的成功。表明了这一技术在化工废水处理领域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5.
在固定化微生物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35d的过程中,考察了土壤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活性及细菌数量几种生物学特性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其石油烃降解率变化与酶活性、细菌数量之间的相关性,并以添加游离菌、秸秆及土著菌的土壤对照。结果表明,固定化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各个阶段,细菌数量、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石油烃降解效果最好,降解率高达40.8%;土壤的脲酶活性与其石油烃降解率的相关性最显著,相关性系数为0.994,可以作为固定化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土壤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固定化微生物应用于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从石油污染土样中筛选和纯化了2株降解石油污染物的高效微生物菌株H和F,以它们为生物活性物质,采用生物大分子仿生合成出的纳米多孔SiO2为载体,通过表面吸附固定化方法将其固定,制备出固定化微生物。将固定化微生物应用于含有石油污染物土壤的生物修复。结果表明,该固定化微生物对石油污染物50h一次降解率高达96.2%;通过8次的反复实验,50h的原油降解效果保持在85%以上。  相似文献   

7.
响应面法优化固定化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炼油厂活性污泥中筛选和驯化了1株石油降解菌SJ-1,以秸秆材料WT为固定化载体,采用表面吸附法制备固定化微生物;以胜利原油为反应底物,考察了温度、微生物接种量、原油质量浓度、pH值对原油降解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降解条件,并在优化条件下进行了降解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单因素对降解率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温度、pH值、原油质量浓度、接种量,其中pH值和原油质量浓度、原油质量浓度和温度的交互影响对原油降解率影响较显著;根据响应面模型计算得到的最佳降解条件为pH值7.0、原油质量浓度5000 mg/L、温度34℃、接种量46 g/L,此时原油降解率最高达68.3%;固定化微生物和游离微生物降解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且前者的降解速率是后者的3.67倍。  相似文献   

8.
利用固定化细胞技术提高热带假丝酵母降解高浓度噻吩的效率,考察了固定化包埋的载体类型及固定化的方法,优化了固定化微球降解噻吩的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用2%的海藻酸钠固定化热带假丝酵母,微球表面可形成一层致密的薄膜,将大量细胞包埋在微球里,菌体密度达到5×1010 CFU/g微球;噻吩降解实验中较佳条件为:微球接种量7 g/100 mL、培养基初始pH 8.5~9.0、培养温度30℃。在500 mg/L噻吩的培养液中,培养16 h时降解可达62.3%。  相似文献   

9.
采用秸秆载体DG吸附高效石油降解菌SJ5-1制备固定化微生物。在花盆中模拟固定化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wC∶wN∶wP(有机质、全氮、速效磷的质量分数的比值)、含水率、接种量对石油烃降解率的影响,再通过Design-Expert 8.06响应曲面法设计实验,建立多元二次回归方程预测模型,进一步确定固定化微生物的最佳实验参数组合,并在最佳参数条件下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预测模型准确;在土壤含油率为4.72%(质量分数)时,固定化微生物修复35d,响应面优化得到固定化微生物最佳降解条件为wC∶wN∶wP=100∶9.79∶1,接种量10.34%、含水率17.8%(质量分数),石油烃降解率为42.4%,高于单因素最优条件时的40.8%;对石油烃降解率影响的显著性从大到小的因素依次是接种量、含水率、wC/wN。  相似文献   

10.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做为石油石化废水处理的重要技术之一,对于石油化工中的废水处理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对石油石化废水中的各种烃类及其相关的衍生物进行降解作用,对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随着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不断完善,对石油石化废水的处理效率越来越高,也降低废水中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固定化降解菌Q5降解喹啉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富集培养的方法从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到1株以喹啉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的菌种Q5,鉴定为Lactobacillus fermentum。通过将菌种Q5固定在纳米SiO2载体上制成固定化微生物,对其降解喹啉的效果及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Q5经固定化后,对喹啉的降解能力大大增强,在500 mg/l浓度下,40h固定化Q5对底物降解率达96.6%,远高于未固定化Q5的降解率56.1%;对于高底物浓度,固定化Q5仍表现出理想的降解效果,初始底物浓度为1500 mg/l,反应70h后降解率为91.6%。对其降解喹啉的动力学的研究表明,在喹啉浓度为500 mg/l、1000 mg/l、1500 mg/l时,降解动力学方程遵循一级反应,降解速率常数随着喹啉初始浓度的升高而减小,当喹啉浓度为500 mg/l时,固定化Q5的降解速率常数为0.089 h-1,远高于未固定化Q5的降解速率常数0.034 h-1。  相似文献   

12.
固定酶法水解菊芋提取液制备果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菊芋提取液代替淀粉作原料,采用菊粉酶固定化技术对其进行水解,制德果糖,介绍了酶固定化(包括吸附法、共价法以及吸附法与共价法结合使用方法)及菊粉酶的种类,采用上述固定酶法,具有工艺简便、果糖收率高、应用的前景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In this study, in order to more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biodegradation of oil in oil accident, the petroleum degrading Monomonas aeruginosa sp. was immobilized on the modified corn straw to analyze degradation properties, which was carboniz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fter modified, the pores on the surface of corn straw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biomass can reach 18.25?×?1010 CFU/g and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diesel could reach 59.69% after 5?days. Therefore, the modification method can further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immobilization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4.
固定化酶球形高分子载体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分子微球具有一定的化学和机械稳定性,能抵抗微生物和酸碱的作用,是优良的固定化酶载体材料。针对制备高活性、高稳定性固定化酶对载体材料的性能要求,评述了高分子微球的组成和功能性基团的可设计性、粒径与形态可控性、多孔和大比表面积等结构性质,概括了载体结构性质对固定化酶催化活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对不同性质的生物酶"量体裁衣",设计制备特效的载体材料是高分子微球固定化酶研究的发展趋势。同时介绍了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和固定化脂肪酶在工业催化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Immobilization technology is a method for restor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oil-polluted areas. In this paper, the performance and degrad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mmobilized microorganisms on different carriers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starting with the selection of immobilized carri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innamon shell was the best carrier for screened Pseudomonas YT-11 to prepare immobilized microorganisms (diesel degradation rate was 69.57% in 5?days). On the basis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diesel degradability and SEM structure, the 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immobilized microspheres was concluded: diesel was adsorbed on the surface of microspheres and then entered the interior to be degraded by microorganisms.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吸附法固定糖甙酶的方法及用此固定化酶和自由的糖甙酶催化合成烷基葡萄糖甙的工艺 ;在酶催化合成烷基葡萄糖中 ,水的含量对反应起了关键性的影响 ,最佳的含水量在 8%~ 1 0 %左右 ,反应物含水量高 ,则开始时的反应速度大 ,但最终平衡的产物浓度却较低 ,反之亦然 ;烷基链的长度既影响反应速度又影响平衡产量 ,链越长 ,反应速度和平衡产量越低 ;用于固定酶的载体对固定酶的活性有较大的影响 ,使用不同的载体酶活力可相差 3倍以上。用固定酶可以解决酶的重复使用问题。  相似文献   

17.
罗欢  黄兵  陈樑 《天然气化工》2007,32(4):54-58,73
简述了生物制氢方法和制氢微生物,总结了固定化微生物制氢技术的优点和研究现状。分析了固定化纯菌种制氢与固定化混合菌种制氢的优缺点,叙述了固定化制氢的材质及生物反应器对制氢的影响。此外,也讨论了固定化微生物制氢技术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study, immobilization petroleum-degrading bacteria and the degrad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mmunity change of marine petroleum-degrading bacteria in three different degradation environments were studied and discussed. The 15-day biodegradation rate of immobilized petroleum-degrading bacteria and indigenous bacteria was 54%, whereas that of indigenous bacteria was only 13%. Furthermore, Shannon index of petroleum-degrading bacteria and the heatmap of the genus were studied. The addition of immobilized bacteria did not damage the biodiversity of original seawater. After adding immobilized degrading bacteria,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Pseudomonas sp. and Leucobacter sp. increased, whereas that of Alcanivorax sp. decrea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