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簸箕李灌区一干渠、支斗渠及田间泥沙淤积分布问题。结果表明,一干渠泥沙淤积分布特征为:上游段淤积比较多,下游段泥沙淤积比较少,且上游段淤沙大大粗于下游段;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灌区对干渠实施了衬砌改造等工程,大大提高了干渠的输沙能力,支斗渠的淤积量约占灌区引沙量的21%左右;进入田间的泥沙比例增至38%左右。  相似文献   

2.
1 簸箕李灌区概况 簸箕李灌区位于滨州西部,是山东20世纪50年代末开发兴建的大型引黄灌区之一。灌区自1966年复灌,至今已持续运行30多年,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累计引水129.O亿m~3,引沙8230万m~3,灌溉农田223.1万hm~2,经济效益总价值量57.0亿元。但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近几年簸箕李引黄闸引水沙资料及同期闸前黄河的水沙资料对比分析可知,年内各引水季节的引水量与引水得点全年的冠是不同步的;小水期引水含沙量一般大于黄河含水得,引沙粗于黄河泥沙;大水期间引水含沙量略小于黄河含沙量,引沙也较细。文中造成上述的情况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引入引水比和引沙比的概念,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黄河调水调沙试验的运行,簸箕李灌区渠首引水能力下降,灌区用水需求不断增长,供水矛盾突出.从黄河调水调沙前后水位、引水量等数字的变化着手,分析了黄河调水调沙对渠首簸箕李闸的影响,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簸箕李引黄灌区总干渠大湾站和二干渠陈谢水文站选出的27组实测引水引沙资料,对总干渠、二干渠的水流挟沙能力及粗、细泥沙挟沙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论述了床沙质含沙量与水流挟沙参数的关系。通过研究两相流水力特性,论述了细颗粒含量对粗颗粒挟沙力的影响。通过观测惠民支十和阳信城关两个典型片,对自流和提水两种不同灌溉方式下引水含沙量与干渠含沙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方法,介绍了位山灌区水沙监测情况、引水引沙概况,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位山灌区泥沙分布淤积特征、泥沙粒径分布特征,系统分析了位山灌区淤积泥沙还耕状况,为治理位山灌区泥沙淤积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8.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簸箕李灌区总干渠冲淤与水沙条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黄河水沙条件的变化,特别是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含沙量的明显降低,致使簸箕李灌区引沙量减少,进入总干渠的沙量减少,总干渠年均淤积量的变化趋势是变小;总干渠年均淤积量与进口含沙量有良好的定性关系,冲淤平衡的进口含沙量为5~20k/m^3,渠道合理的工程改造对于提高渠道的输水输沙能力作用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9.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办法,对小开河灌区泥沙空间淤积分布特征及其对灌区土地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小开河灌区采用了远距离输沙技术,与山东其他引黄灌区相比,小开河灌区淤积于渠系的泥沙和排入河道的泥沙比例均较小,通过浑水入田的泥沙比例大幅度提高,沉沙池集中沉沙的比例相当,但对环境危害较小。由于浑水入田的泥沙增多,小开河灌区土壤质地明显改良,土壤表层含盐量有所下降,土壤养分含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借助地形处理Arcgis技术和水工数理模拟MIKE21HM计算技术,对水库泥沙淤积的二维数值模拟课题开展专题计算分析,探究库区泥沙基本淤积形态和入库总量,揭示库区入流泥沙运动规律和不同粒度悬沙的库区分布状态,以期为同类水库泥沙治理和科学调水管理应用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上游来水来沙变化及对重庆河段泥沙淤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峡水库按175 m方案正常蓄水运行后,处于回水变动区的重庆河段将具有水库和天然河道的双重特性,随着水库运行时间的增长,该河段将呈现累积性泥沙淤积趋势.根据长江寸滩站和嘉陵江北碚站长系列水文观测资料分析,近年来三峡入库泥沙明显减少,而随着金沙江和嘉陵江上游梯级开发的逐步实施,上游大型水库拦沙效益将逐步显现,重庆河段的来沙量将进一步减少,可有效减缓重庆河段泥沙淤积速率,减少淤积总量和边滩淤积,增加三峡水库的兴利库容利用率,有利于重庆河段岸线及水资源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感潮河段闸下淤积机理及用平面二维悬沙数学模型模拟闸下淤积存在的缺陷.提出采用分析模式预测近闸段的泥沙平均淤厚,其余河段由平面二维悬沙数学模型预测淤积分布相结合的方法.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为河口建闸可行性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