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机车主变压器故障的常规理化指标、变压器油的气相色谱分析三比值编码、产气速率、油中溶解气体量值关系等4方面的研究分析,来预测和判断机车变压器内部的潜在故障。对SS3型0013号机车主变压器进行吊芯检查,发现变压器A柱低压线圈有严重扭曲和鼓包现象,且其引线出线头连接铜排和绝缘木夹变形也很严重,X柱低压线圈绝缘筒也有烧损情况,成功地预防了一起变压器爆炸事故。  相似文献   

2.
为检测变压器绕组变形故障,介绍了使用TFRC-Ⅱ型电力变压器绕组频率响应测试仪测量变压嚣绕组变形的试验方法和接线.并对一起变压嚣绕组故障进行测量,分析了绕组变形状况在频率响应曲线上的表现,发现该台变压器B相频谱图在低频段发生差异是由绕组的电感变化造成整体明显变形所致,并通过返厂解体检查验证了分析结果.结果表明,频率响应法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3.
一、概述: 在炼钢电弧炉和铁合金矿热炉生产中,由于工作短路引起油开关跳闸常有发生。这种跳闸不仅对油开关金属触头有很大影响,而且瞬变电流很大,有时高达变压器额定电流的6至10倍,它在变压器线圈内产生极大的电动力,造成变压器线圈变形,铁芯螺丝松动,绝缘损坏,油温急剧升高,因此,要尽量减少变压器断路器的跳闸次数,同时,也需要较为准确的  相似文献   

4.
《电力与能源》2015,(5):732-735
通过一例110kV变压器状态检修后发现的电容量异常,对变压器停运后进行绕组变形测量、电容量测量、局放、绝缘油色谱等诊断性试验项目的综合分析、并与历年例行试验数据对比,准确判断了故障原因,通过变压器吊罩准确地印证了分析结果,为变压器故障原因查找提供了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5.
瑞典一家公司研制成一台新型的超导变压器。这台超导变压器的额定功率为330千伏安,虽然它的功率尚不能满足工业上的要求,但它的电损耗和重量分别比普通变压器减少了50%和SO-70%。该变压器的线圈采用钛一铝合金,当温度为一263C时,线圈呈超导状态。新型超导变压器@李惠萍  相似文献   

6.
《电气工程学报》2011,(6):48-49
大型变压器线圈组装是变压器装配中的重要工序之一,一台变压器的主绝缘性能好坏与线圈组装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靳宏  金龙  徐志科 《水电能源科学》2012,30(3):173-176,135
为更全面地了解干式变压器高压绕组电场分布的特点,以SG10型干式变压器作为参考模型,运用ANSYS软件,根据绝缘结构特点对其进行了三维和二维电场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对靠近变压器高压绕组端部线圈,电场分布最不均匀的位置为线匝、垫条和空气隙的交接处;对变压器高压绕组中部线圈,电场分布最不均匀的位置为线匝、梳形撑条和空气隙的交接处;绝缘材料的厚度增加时,最大电场强度值相应地线性减小;随线圈匝数的增加,最大电场强度值相应地线性减小,且当线圈匝数达到一定值后,最大电场强度值将趋于饱和;最大电场强度值随介电常数的增加而相应地线性增加。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该崭调压方式变压器的移相调压原理,指明新型调压方式变压器与传通变压器区别仅在于变压器一次线圈,介绍了该型变压器运行和制造特点事项。  相似文献   

9.
常规的高压配电变压器损耗计算方法多数采用随机分割森林算法设计而成,在计算过程中缺少对谐波影响的综合考量,导致损耗计算结果误差较大,无法精确地描述变压器的损耗状况、预测变压器的性能变化。基于此,在谐波影响下,开展了高压配电变压器损耗计算方法的深入研究。首先,利用补偿线圈法,通过加载补偿线圈的方式,高精度分离变压器杂散损耗。在此基础上,依据高压配电变压器的运行工况及运行特征,基于谐波影响,计算变压器谐波损耗与负载损耗。根据实验分析结果可知,利用提出方法计算高压配电变压器损耗后,在负载电流值逐级增大的情况下,其损耗计算值与实际值较为接近,计算误差较小,最大误差不超过1.53%,可行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我国农用配电变压器的发展过程及在农网中的应用 ,对农用配电变压器在生产及应用方面进行了分析 ,并通过阻抗电压的计算 ,展示出农用配电变压器在生产工艺中既保持了原有的设计技术数据 ,并采用了半油道线圈 ,以满足阻抗电压及机械性能 ,使农用配电变压器在生产加工中达到节电、降低损耗 ,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   

11.
变压器绕组模型对谐波分析具有重要影响。针对传统变压器谐波模型研究过多依靠时域拟合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随机子空间方法的变压器模型识别方法,即先对变压器模型进行s域线性化,将非线性模型转化为状态空间模型,再用随机子空间方法对时域数据辨识得出变压器绕组的传递函数;最后通过计算和室内试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为变压器模型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2.
变压器绕组参数辨识中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最小二乘法。这个方法仅能在变压器过励磁、空载合闸或外部故障等暂态过程中,辨识出变压器绕组的电阻和漏感,且电阻辨识的误差较大,而在变压器正常运行工况下,由于辨识模型的系数矩阵呈现病态,此时仅能辨识漏感,电阻值无法辨识,最小二乘法失效。为了解决此病态问题,本文将岭估计法应用于变压器绕组参数辨识中,并将所得估值与最小二乘估值进行对比,大量EMTP仿真及MATLAB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改善系数矩阵的病态性,使其在稳态过程中能有效辨识出变压器两侧绕组参数。  相似文献   

13.
针对偏磁下变压器异常振动的问题,分析了变压器铁芯和绕组振动的机理,建立了基于电—磁—结构力学多物理场耦合的变压器铁芯和绕组综合振动的三维模型,并通过仿真和试验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偏磁下磁通密度正负半周期分布不平衡,且随着偏磁的增强,磁通密度最值增大,铁芯和绕组的振动加剧;变压器的三维模型和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对变压器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随着智能化变电站建设中对各类主设备在线监测的要求,发现传统的主变压器测温系统,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智能化技术要求。在列举了传统测温技术存在不足的情况下,介绍了一种光纤测温技术的工作原理和特点,以及将主变压器绕组热点光纤测温技术应用到泸定站改造工程中的案例。通过对主变压器在线远程绕组热点光纤测温,解决了监测变压器内部线圈热点温度盲区的难题,同时也为今后变压器的安全运行,积累和提供准确、可靠的在线动态热点温度监测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判别电力变压器绕组变形状况,提出一种基于最优漏磁信息及多层聚类编码和最优权重译码的ECOC分类器对变压器绕组变形分类的方法,首先利用多层聚类算法构建最优ECOC编码矩阵,然后通过最优权重译码算法对分类器输出进行译码得出变压器绕组具体变形类别,建立变压器绕组二维漏磁场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出绕组可能出现的变形形式和绕组区域变形前后的磁感应强度值数据,从而得出磁感应强度测量点;最后利用所建立模型得出的绕组变形数据进行仿真判别。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分类器在绕组变形判别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用于变压器绕组变形类型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变压器比率制动式差动保护灵敏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分析了Y,d11变压器内部发生两相金属性短路故障时变压器绕组、电流互感器及加入差动保护回路的电流分布,得出微机变压器比率制动式差动保护灵敏系数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变压器绕组漏感和电阻参数进行精确辨识,基于微分进化算法,通过对控制参数的自适应调整、变异向量的自适应选择以及增加局部增强算子,提出一种自适应微分进化算法,消除了最小二乘法的局限性,可以实现对变压器绕组参数的精确辨识。采用Matlab/simulink对算法进行仿真以及动模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正确辨识变压器绕组电阻和漏感参数,且稳定、误差很小。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tegrat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ique to achieve an optimum design of a transformer. AI is used to reach an optimum transformer design solution for the winding material selection problem. To be more precise, decision trees (DTs) and adaptive trained neural networks (ATNNs) are combined with the aim of selecting the appropriate winding material (Cu or Al) to design an optimum distribution transformer. Both methodologies have emerged as important tools for classification  相似文献   

19.
变压器的使用寿命取决于它的绕组温度,有效地控制变压器绕组的热点温升,即可延长变压器的使用寿命,故在大、中型变压器上都配备了绕组温度监测装置。介绍了变压器绕组温度检测较为常用的方法,分析检测方法的原理、优势及存在问题,并介绍特曼绕组温度计不同于市场上国际、国内设计的温度计的设计方法。为电力系统用户实际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describes principles, analyses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a brushless and self-excited single-phase synchronous generator which was devised by one of the authors. The analyses and test results of performances of the generator system of which the armature winding is supplied with an exciting power from a transformer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the generator armature winding through a reactor or a condenser are presented. It can be found from the test results that the necessary exciting power is less in case of the armature winding supplied with DC exciting current from the transformer through the condens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